人民網首頁
 
 
 
 
          走進興國:重溫“長岡鄉調查”

    一座隻有23萬人口的小縣城,參加紅軍的就有5萬多人,孕育了56名共和國開國將軍。是什麼使得紅色政權能贏得如此廣泛的群眾支持?[詳細]

 
 
               紅色記憶

    興國是著名的紅軍縣、烈士縣、將軍縣和蘇區模范縣。蘇區時期,全縣23萬人,參軍參戰的有9.3萬余人(正式參加紅軍的5萬多人),孕育出56位共和國開國將軍,犧牲的烈士共5萬多名,有姓名可考的23179名,其中犧牲在長征路上的12038人,幾乎每一公裡就有一名興國籍官兵倒下,真可謂“萬裡長征路,裡裡興國魂”。興國烈士人數佔贛南烈士總數的1/5,江西烈士總數的1/10,全國烈士總數的1/60,居全國各縣之首,被稱為“中華烈士第一縣”。

獻花  點燭  上香  敬酒  鞠躬     署名

提交查看

興國革命英烈代表 更多>>

袁玉冰

    (1899-1927)

    袁玉冰,別名盂冰、冰冰,崇賢鄉上沔村人。

1920年夏,袁玉冰和黃道、黃家煌等八位進步同學,在南昌二中組織“鄱陽湖社”,12月更名“改造社”...[詳細]

邱會培

    (1897-1930)

    邱會培,字磊生。1897年生於高興鄉長逕村。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邱會培參與發起組織南通學生的后援活動。6月4日,他和南通各校學生代表...[詳細]

謝雲龍

    (1901-1930)

    謝雲龍,字芳成,賀堂鄉大龍村人。

1923年秋,謝雲龍考取吉安省立第七師范學校,結識了吉安工人運動領導人粱一清。1925年由梁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詳細]
 

蕭芳全

    (1898-1931)

    蕭芳全,縣城東街蕭屋村人。出身碼頭工人。

1927年l0月“羊山會議”后,蕭芳全任中共興國特別支部組織部長。當時仍處於地下活動的黨組織秘密在...[詳細]

馬桂連

    (1910-1931)

    馬桂蓮(女),高興鄉長逕村人。出生貧苦農家。

1931年2月,紅軍第三次攻打贛州時,馬桂蓮奉命去前線,隔河向國民黨軍進行宣傳。她手打竹板大聲唱道...[詳細]

蕭以佐

    (1900-1931)

    蕭以佐,縣城東街蕭屋村人。

1921年,中學畢業后回到家中,以制蚊香為業,在觀音閣成立“青年聯歡會”,借開展文娛活動,團結社會青年。1925年10月考入...[詳細]
 

鄔興漢

    (1912-1931)

    鄔興漢,長岡鄉石燕村人。出身貧農。

1931年5月,紅軍攻打福建建寧時,鄔興漢黑夜跳入急湍的河水中,游至對岸,爬上城牆,用兩顆炸彈炸掉城樓,奪過敵人的機槍...[詳細]

黃家煌

    (1896-1931)

    黃家煌,激江鎮灘腦人。1896年生。

1920年夏,黃家煌在南昌二中讀書時,與袁玉冰發起組織“鄱陽湖社”和創刊《新江西》。次年在《新江西》...[詳細]

鄢日新

    (1893-1931)

    鄢日新,別名鄢寰、龍在天、鄢日盛。1893年出生於新圩鄢屋村。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后,鄢日新隨起義部隊南下,在廣東受挫后,回到興國領導東一區的革命武裝,並與陳奇涵...[詳細]
 

呂德賢

    (1884-1932)

    呂德賢,鼎龍鄉長信村人。1884年生於貧農家庭。

1929年至1931年問,他帶領地方武裝配合主力紅軍攻打吉安、東固和剿除地方靖衛團,屢立戰功。他的妙手神槍...[詳細]

胡燦

    (1895-1932)

    胡燦,原名祥燦,別號星如,是興國縣共產黨組織創建人之一。

1920年,胡燦中學畢業后到廣州謀求職業,由胡謙介紹在稽察局工作。由於傾心革命,曾賦詩言志:“少年久客粵江東,覽盡羅浮...[詳細]

江善忠

    (1913-1934)

    江善忠,長岡鄉合富村人。出身貧苦農民。

主力紅軍長征后,江善忠留在地方領導群眾繼續斗爭。他率領一支游擊隊,潛伏在靈山周圍一帶,機智勇敢地襲擊敵人...[詳細]
 

鐘世斌

    (1905-1935)

    鐘世斌,高興鄉石子陂人,出生貧農家庭。

1934年1月,鐘世斌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9月,粵贛省改為贛南省,任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詳細]

李才蓮

    (1914-1935)

    李才蓮,茶園鄉教富村河塘人,出生貧苦農家。

1930年春,李才蓮入贛南干部學校學習,結業后,分派至贛西南的上猶縣工作。隨后又調贛南辦事處工作。1931年李才蓮回上猶任...[詳細]

謝名仁

    (1907-1935)

    謝名仁,長岡鄉塘石村人,出身貧苦農家。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后,奉命留在地方堅持游擊戰爭。11月,興國、萬泰、公略三縣在橋頭岡成立公萬興特委,謝名仁任特委書記...[詳細]
 

鄧民山

    (1910-1935)

    鄧民山,龍口鄉中嶺村人,1910年生於貧苦農家。

1930年,游擊隊擴編為連,鄧民山任連長。他率領隊伍進入與白區交界的茅店擔負警戒,保衛蘇維埃區域的安全...[詳細]

陳喜鈺、歐陽雙華

(1907、1905-1935)

    陳喜鈺,楓邊鄉石印高西坑人。歐陽雙華,楓邊鄉石印角溪村人。

1934年紅軍長征后,陳喜鈺將區委轉移到東茅坑,立下“革命到底,死不投降”的決心,與敵人展開游擊斗爭。1935年2月13日晚...[詳細]

李美群

    (1911-1936)

    李美群,縣城南外李屋塘頭人。出生貧苦農家。

1929年6月,國民黨政府軍進據縣城,李美群組織壩南、洪門等地婦女赤衛隊員,成立“婦女活動會”,進行貼標語,散傳單,唱山歌...[詳細]
 

歐陽崇庭

    (1911-1941)

    歐陽崇庭,又名歐陽迪。鼎龍鄉楊樹人。

1934年1月,歐陽崇庭出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工農代表大會,會后任粵贛省國民經濟部部長,同年5月,任中央...[詳細]

熊夢輝

    (1911-1941)

    熊夢輝,原名熊家禎,鼎龍鄉石源村人。

抗日戰爭開始后,熊夢輝在新四軍工作,先后任第二支隊第三團參謀長,皖南第二縱隊新三團團長,轉戰在蘇南、皖南等地...[詳細]

謝名政

    (1905--1941)

    謝名政,長岡鄉塘石村人。1905年出生農家。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后,謝名政留在蘇區進行地下工作。1940年秋,任秘密的中共興國縣委書記,領導開展地下革命活動...[詳細]
 

姚名達

    (1905-1942)

    姚名達,字達人,別號顯微,縣城西門坑人。

1935年6月,姚名達參加上海文化界的愛國運動,與150多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名發表《我們對於文化運動的意見》,反對埋頭讀書...[詳細]

鐘效培

    (1914-1942)

    鐘效培,埠頭鄉龍沙村人。出生貧苦農家。

主力紅軍長征后,鐘效培奉命留在根據地工作。1935年5月,在永豐縣的南源與敵戰斗中,不幸被捕。他化名郭恩文...[詳細]

胡義賓

    (1906-1942)

    胡義賓,鼎龍鄉湖溪人。

1942年3月,胡義賓率部隊從雲南入緬甸,抗擊日本侵略軍。4月,在平滿納與日軍會戰。28日,日軍五十六師團佔領緬北臘戍,圍截...[詳細]
 

鄧振詢

    (1904-1943)

    鄧振詢,又名仲銘、重民。生於長岡鄉大塘村的貧苦家庭。

1927年,鄧振詢參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為中共黨員。先后任塘石鄉工會主任和上社區工會委員長...[詳細]

劉啟耀

    (1899-1946)

    劉啟耀,又名茂財,代號李桂英。

1934年,主力紅軍長征后,劉啟耀奉命堅持游擊戰爭。1935年初,在於都戰斗中被沖散后潛回家中,不久逃至泰和馬家洲譚屋村隱避...[詳細]

婁道彬

    (1929-1953)

    婁道彬,城岡鄉正氣村人。出生於貧苦農家。

1950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6月赴朝參戰。是志願軍七十四師機槍手。他在援朝作戰中...[詳細]
 

劉建漢

    (1932-1955)

    劉建漢,長岡鄉泗望村人,出生於貧苦家庭。

在解放一江山島的戰斗中,劉建漢奉命上陣,駕著戰機配合海、陸軍,勝利完成戰斗任務,榮立了一等功,獲得空軍戰斗英雄的稱號...[詳細]

王江南

    (1955-1979)

    王江南,高興鄉長逕村人。

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部隊擔任班長。當越南侵略者侵犯我國領土,多次制造邊界流血事件時,王江南積極要求參加自衛還擊戰...[詳細]

劉金瑞

    (1955-1979)

    劉金瑞,留龍鄉九山村人。

1976年2月,劉金瑞 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先后四次獲獎勵。1979年任53562部隊83分隊2排5班副班長,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