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乍起 激活一池春水

——德安縣全力打造“鄉賢+”基層治理新模式紀實

2020年01月20日07:33  來源:江西日報
 

  近年來,德安縣充分激活鄉賢這支在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打造“鄉賢+”基層治理新模式,加速推進鄉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鄉村振興的召喚下,鄉賢們全面參與鄉事,共謀共建共治共享美麗鄉村,形成了資金回流、項目回歸、人才回鄉的良好格局。

  鄉賢回歸,激揚創業熱情

  2011年,車橋鎮白水村200多名在外創業的游子們建立了“白水人家”微信群,從此這個“群”成了白水村父老鄉親最溫暖的家。本著“為家鄉建設出份力,為扶危解困獻愛心”的宗旨,幾年來,“白水人家”累計捐資200余萬元。

  曾在德安縣政府工作的魏建忠,退休后返回家鄉磨溪鄉磨溪村,熱心服務村集體事業,走訪農戶、收集民情﹔助力精准扶貧,跑項目、做規劃﹔活躍鄉村文化,籌辦了當地首屆“黨建+鄉賢”農民聯誼會……為家鄉發展獻計出力。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頭頂“碩士帽”的“90后”新農民邱永乾,放棄大都市高薪工作,返鄉帶領鄉親們發展“邱菇娘”事業。目前,他們已種植香菇100余畝、木耳50畝,年產食用菌150噸。鄉親們不僅可以在家門口就業,收入還翻番。

  近年來,在德安縣城鄉活躍著一群鄉賢志願者,他們或捐款捐物資助家鄉建設,或成立扶貧基金幫助困難家庭,或以一技之長入戶宣講、傳播先進文化……為家鄉的經濟發展、文化建設,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榜樣引領,激起千層浪花

  在榜樣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鄉賢們行走鄉間,參與到鄉村發展治理中。在鄉村建設方面,“鄉賢+中心工作”“鄉賢+村集體經濟”等結合形式層出不窮。目前,全縣已引入小微企業41家,鄉賢領辦的村級集體經濟達20個。磨溪鄉繼東高山白茶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合作社不但吸納了26戶貧困戶,還向貧困戶贈送了部分股份。據統計,全縣已成立產業扶貧合作社29家,創辦了27家扶貧車間,吸納125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高塘鄉積極鼓勵鄉賢參與村社會治理工作,推行“村‘兩委’+鄉賢+社會維穩”模式,鄉賢協會因地制宜,成立了鄉賢調解室、治安隊、應急救助隊,主動參與村“兩委”征地拆遷等中心工作,調解矛盾糾紛,有效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車橋鎮九井村充分發揮鄉賢維護公序良俗職能,通過鄉賢協會、鄉賢調解員傳承和弘揚鄉風文明,開展鄉風文明進萬家活動,引導村民講文明、樹新風,杜絕了大操大辦、互相攀比之風。

  唯賢是舉,激發鄉村活力

  近年來,德安縣積極探索鄉賢參與家鄉建設、發揮積極作用的新機制,通過把工作平台建起來、把服務渠道暢通起來、把管理制度規范起來等方式,強化組織和陣地建設,引導鄉賢反哺家鄉。

  該縣依托鄉鎮村黨組織建設,構建完善基層鄉賢組織體系。目前,全縣13個鄉鎮、81個村均成立了鄉賢聯合會和鄉賢協會,鄉賢組織實現了全覆蓋﹔按照“有品德、有威望、有見識、有能力、有成就、有公益心”六有標准,把道德模范、優秀企業家、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村干部、退伍軍人等納入到鄉賢群體中。目前,全縣鄉賢共1534人,其中黨員鄉賢745人﹔圍繞鄉村振興的需求,結合鄉賢的親緣、人緣、地緣優勢,發揮其補位和輔助作用,引導鄉賢積極做好鄉村發展“參謀員”、爭資爭項“協調員”、為民辦事“服務員”。

  吾心安處是吾鄉。鄉賢文化讓“養在深閨”中的美麗鄉村煥發生機,敬鄉賢、學鄉賢、做鄉賢已在德安城鄉蔚然成風。(練煉)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