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抗疫白衣女戰士

2020年03月08日07:53  來源:江西日報
 

江西援隨醫療隊在重症監護室。 本報特派首席記者 楊繼紅攝

張 偉 本報記者 徐 錚攝

趙 琳(左)

龔 甜

付苑歆

脫下白衣

她們是母親、女兒、姐妹

是我們的遠親與近鄰

是我們的同學或同事

穿上“戰袍”

她們即刻變身封緘在防護艙裡的——

鋼鐵俠、奧特曼以及新冠病毒的“捕獵手”

在庚子大疫之前

有誰見過滿臉壓痕如溝壑的護士?

有誰聽過穿著“尿不濕”

疾行在“紅區”的醫生?

有誰看到過“戰袍”后背

書寫著“精忠報國”的“花木蘭”?

她們,就是一道白色的鋼鐵長城!

今天,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

讓我們一齊舉起右臂

致敬——抗疫一線的白衣女戰士

 

“戰疫老兵”

——記專家組組長、院長、醫生張偉

春雨淅淅瀝瀝地下著,3月3日9時,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張偉如同往常一樣,先進入隔離病房了解每名患者的最新病情,接著調取患者病歷及相關指標數據,再與醫生們一起研判分析。連續50多天,她都是這樣天天坐鎮前方,為患者提供一對一的治療方案。

她微笑著,說自己每天都在“趕場子”。早上8時,向省新冠肺炎防控應急指揮部報告最新的全省疫情防控信息﹔9時至10時,在象湖院區查房﹔11時,在東湖院區處理事務﹔12時,巡查高新院區﹔中午,吃完工作餐,微信回復地市醫院提出的治療難題﹔14時,指揮部開會﹔15時至17時,在象湖院區遠程會診﹔19時至21時,在象湖院區與專家團隊探討對危重症患者的救治﹔21時至次日凌晨2時,學習國家和省裡相關疫情防控政策,梳理疫情信息。這樣算下來,她每天最多隻有5小時的睡眠時間。

17年前,她是江西抗擊“非典”專家組組長﹔17年后的今天,她再次臨危受命,毅然挑起了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高級別專家組組長的重擔。這位抗擊過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診斷過2013年全球首例H10N8禽流感的抗疫“老兵”,在戰“疫”期間,每天都在專家、院長、醫生多個角色中頻繁切換。

作為專家組組長,她向指揮部提出了專業的建議:設立省、市、縣三級定點救治醫院﹔在國家救治方案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提出江西救治方案﹔在疫情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撰寫全省疫情研判報告﹔設立遠程會診平台,連通各級醫院和援湖北醫療隊。

作為一附院院長,她對全院的疫情防控工作未雨綢繆、運籌帷幄,做到有備無患。

去年12月底,當網上爆出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消息之后,業務精湛、經驗豐富的她,敏感地意識到疫情的凶險,第一時間就有條不紊地開啟了應對之策。今年1月初,院感防控已實施,成立涵蓋感染、呼吸、預防醫學、護理等相關專科包括18名專家的醫療團隊,購買2000件防護服、5000個N95口罩和一批專業設備。“採購這些醫療物質時,市場上貨源充足,按以往的經驗,我認為這些准備足夠了,但沒想到它來得比我預想的凶猛得多。”盡管看不到口罩下的面龐,但透過鏡片,她的眼神裡掠過些許的沉重。

1月16日,在國家衛健委的電視電話會議后,她立即啟動了院內防控應急預案。1月22日,全省105家定點救治醫院公布,一附院成為兩家省級定點醫院之一。2月7日,按照指揮部的部署,一附院象湖院區由200個床位緊急擴展到500個床位。2月13日晚,接到上級命令30分鐘后,她完成了由141名醫護人員組成的江西第六批援湖北國家醫療隊組建任務。

成為定點醫院后,這三個院區該如何“排兵布陣”?——將全省新冠肺炎重症及部分省城確診患者安排在象湖院區﹔發熱待查及疑似患者在東湖院區。東湖院區急診外科全部調整為發熱病房,並且由“一人一床”改為“一人一間”,有效防范院內交叉感染。這種把不同患者分別安置在不同區域隔離治療的“分類分區”救治思路,第一時間推廣到全省定點醫院。

填土鋪路,修筑污水處理系統,按照傳染病防治的要求改造病房……原本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的象湖院區擴建工程,居然是“火神山速度”,隻用了7天7夜。

通宵給援助武漢醫療隊隊員備齊平底鞋、運動鞋、羽絨服、口罩、防護服以及呼吸機、ECMO、心電監護儀等醫療設備和基礎防護物資。“你能想象得到院長考慮得有多周全嗎?我們確保了一位剛下晚班的醫生,拉上行李箱奔赴武漢,一到達就能直接進病房。這行李箱裡,甚至還塞進了一袋他個人的日常服用藥品。”一名負責准備出征物資的護士不無動情地說。

作為醫生,她對每一個患者盡心盡力。2月11日,全省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羅某從象湖院區出院,主治醫生曾鎮國感慨:“在羅某情況危急時,ICU醫生提議上插管,但張院長考慮到插管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和影響愈后,果斷決定調整藥物使用方案,結果,病人狀況得以好轉。”

“我最大的兩個願望就是:希望救治好每一位患者﹔期望所有醫務人員零感染,不管哪個醫院,這是我給自己立下的‘軍令狀’。”張偉堅定地說。

對前線“戰士”,她把每一個人都當作家人看待,不僅送他們上“前線”,而且保証他們的安危、解決其后顧之憂。

為避免院內感染,全院職工都進行了院感防控知識培訓﹔醫院嚴格規定醫護團隊4小時一換班,保証他們有足夠的體力回到崗位。“重症醫學科潘燁的妻子要生孩子了,接生工作要特別關心,保証母子平安。”“武漢冷,醫務人員一定要注意保暖。羽絨服准備兩件,輕薄的工作時穿,厚的長的戶外穿。”“支援武漢的醫務人員家裡還有菜嗎?給他們買的菜要送到家。”“我們的設備還缺什麼?趕緊補上。”……這些,都是張偉給同事們實實在在的交代。

一線醫生每天工作強度大,心理壓力也大。張偉既是同事們“作戰”的堅強后盾,還是心理調節師,“隻有醫生情緒好了,身體好了,病人才能更好。”在象湖院區的運動室,時常能看到張偉扣殺乒乓球的身影。她鼓勵大家一起動起來﹔她和同事們一起去晒太陽,去看吐蕊的紅山茶。得知工棚旁有一塊野草叢生的空地,她就帶領同事把它改造為菜地,種上了芹菜、青菜和生菜,分組包干,搞個競賽。

截至3月6日上午8時,一附院累計接診發熱患者7514人次,累計收治的215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206人治愈出院,治愈率達95.8%。與此相對應,截至3月5日24時,全省累計確診病例935例中,出院病例908例,治愈率97.11%,高於除湖北外的全國平均水平。除了屢獲患者的點贊好評,張偉和她的團隊還得到指揮部發出的首個“表彰令”。他們總結、梳理出的治療新冠肺炎的江西經驗,已推廣到全省和江西援湖北醫療隊。

3月3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張偉說起話來竟是細聲慢語、娓娓道來,頗有親和力,與同事們對她“有預判、有擔當、能決斷”的評價,似乎形成了一種對比。

57歲的張偉生於“五一”勞動節,屬金牛座。據說,金牛座的特點是“做事靠譜、能吃苦”,熟悉她的同事說,這話與張偉能對號入座。

因為這段時間的超負荷工作,頭痛、關節痛、牙痛接踵而至,她已經吃完四瓶止痛藥。身邊同事擔心她的身體,勸她注意休息,可她答:“停不下來啊,有那麼多病人在等著。”(記者 張曉欣 李 昕)

 

病毒“捕獵手”

——江西省疾控中心龔甜速寫

“輪崗后,本以為自己與‘老朋友’實驗室將會分別很長時間。沒想到疫情來得這麼突然,這麼迅猛。”3月3日15時,當記者見到龔甜時,她才剛把中餐的盒飯吃完,臉上布滿勒痕。之前,三級防護、全副武裝的她與同事們已在病毒實驗室戰斗了5個小時,對85個糞便樣本、75個痰和咽拭子樣本進行精密的實驗室檢測。

“我們病毒檢測人員,不僅工作強度高,而且是與病毒‘零距離’接觸,風險不亞於臨床治療的醫護人員。”個子小巧、柔聲細語的她眼裡含笑,淡淡地說著。

可是,1月中旬,在她申請加入省疾控中心新冠肺炎檢驗檢測小組之前,她已經輪崗到管理部門一個月了。新冠肺炎疫情咄咄逼人之時,在實驗室“抓”病毒已達14年之久的她,毫不猶豫地提交申請:重回實驗室,到抗疫一線去!“做管理工作自然會輕鬆些,為何要重回風險大、工作單調而辛苦的實驗室?”她笑了:“疫情就是命令,與疫情作斗爭是我們疾控人與生俱來的使命!”

連續50多天,實驗室都是24小時開啟,她和10名同事都在連軸轉。由於各地樣本的送檢時間沒有規律,無論何時,檢測人員始終要保持“戰斗狀態”。她清楚地記得,1月下旬那個寒風刺骨的夜晚,贛州市在上午已送來一批樣本,但到凌晨1時,又用一個UN2814鋁制運輸箱送來了疑似新冠肺炎病例樣本。那時,精疲力盡的她,仍然是迅速穿上防護服,與同事一起鑽進了密閉的實驗室,為的是第一時間出結果。因為,早一批出結果,就可以早一批地確診或是排除新冠肺炎病例。“在樣本運輸箱抵達實驗室前,我們就必須做好防護,立即投入檢測工作中。”在1月樣本檢測量較大時,通宵工作是戰“疫”常態,即使是大年三十那天,實驗室的燈光依然是亮了一夜。

“累啊!不過因為內心有堅守,體力很快就能恢復。”盡管隔著口罩,她與同事會心的那一笑,已把內心的喜悅燦爛綻放。“作為檢測人員,我們的願望就是將樣本中的病毒盡快捕獲,為臨床診斷提供最及時的依據。”

是啊!她和她的團隊立功了,讓江西成為全國首批拿到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的省份,為全省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實驗室,她是一名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病毒“捕獵手”﹔回到家,她是妻子、是女兒,是一對雙胞胎的母親。有空時,她喜歡為家人做一桌可口的飯菜。在她看來,病毒檢測的過程,其實與買菜、做菜並無二致。

“進入實驗室前要做好充分的防護,接收樣本后,必須極其專注地調配試劑進行檢測。病毒完成檢測后,我們還需分析、記錄,工作掃尾前卸下防護再次消毒。這與把菜買回來進行烹飪,還要在家人吃畢后洗刷碗筷是一個道理。”這是一個多麼生動的比方!

用她的話來說,買菜、做菜是小家庭表達愛意的方式,病毒檢測則更加專業、繁瑣,甚至呆板、枯燥。在疫情面前,病毒檢測意味著為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為老百姓把好關、守好門,疾控人的職責就是兢兢業業當好“偵察兵”,成為對付狡猾病毒的“捕獵手”。(記者 劉 斐)

 

“超人”護士長

——護理隊員眼中的趙琳

1月27日,江西省第一批援助武漢醫療隊138名醫護人員緊急奔赴武漢,南昌市第三醫院急診重症醫學科護士長趙琳是其中之一。江西首批援武漢醫療隊接管武漢市第五醫院重症病區后,組建了一支48人的重症護理隊,趙琳任組長。

1977年出生的她,曾與非典、禽流感“交手”。臨走前,讀高三的兒子不舍地說:“媽媽,來盤炒年糕吧!”“我知道,這是孩子想留下媽媽的味道。”電話那端,趙琳聲音輕柔,這是作為母親的趙琳內心裡最柔軟的一角。而讓她驕傲的是,孩子學習成績優秀,已被大學預錄,這讓出征一線的她少了后顧之憂。

在武漢的40個日日夜夜,醫護人員與“疫魔”賽跑,與死神戰斗。這個看似文弱的女子,在同組醫護人員眼中卻是個“超人”。

她會用親身經歷為隊員們帶來防護“干貨”:交代大家注意穿脫防護服的細節,保持安全距離,嚴格注意手部衛生﹔告訴大家有任何顧慮一定要傾訴出來,保持心理健康。

她每天上班跟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大家別怕,有我在。隻要注意保護自己,我就會把你們安全帶回家。”

她是隊員們欽佩的管理防控專家,剛接手武漢市第五醫院重症ICU時,她第一個去實地勘察,發現五院重症環境污染程度嚴重,開放式吸痰、沒有面屏、沒有呼吸過濾器,回來后她立刻向醫療隊提出合理建議。在她的規劃下,兩天時間就把原本擁擠的ICU病房整理得井井有條,騰出了更多的空間給醫護人員開展工作。

隊員們在佩服趙琳管理能力的同時,也被她的技術所折服。

“我們的護士長是‘超人’,她無所不能。”這是隊員們的共識,大家都依賴她,也喜歡她。趙琳總說,辦法總比困難多,任何事情不去嘗試,就不能輕易說“不”字。她個子嬌小卻性格剛毅。她對隊員的愛護近乎苛刻——嚴格要求隊員們4小時值班時間,到點后必須出病房,有工作沒完成的,她就自己頂上去,絕不允許其他人拖點下班。

到武漢的第33天,在醫療專家們和趙琳的帶領下,武漢市第五醫院重症團隊完成了首例ECMO。所有人都在拼盡全力。為了讓ECMO小組護理成員們不超時工作,趙琳自己卻在病房裡堅持了近9個小時。

從呼吸機的操作、俯臥位的護理,再到ECMO上機,她每天都不厭其煩給護理隊員們講解。

病房裡,每天都能看到趙琳忙碌的身影。她還要負責重症ICU與醫院的溝通、物資的保障、護理調配等統籌安排。在她的帶領下,江西重症護理團隊與武漢市第五醫院的重症護理團隊完美融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在連線採訪中,趙琳很少談及自己,她說得最多的是心疼隊裡年輕的女護士們,由於生理原因,她們在ICU病房裡的工作遇到更多的困難。她說:“大家不容易,全國人民不容易。但是最近有值得高興的事,幾個重症病人拔管去了普通病房,也有的轉為輕症去了方艙醫院。”

是啊!武漢的早櫻已經開花了。(記者 鐘秋蘭)

 

“疫”線綻芳華

——點贊“90后”付苑歆

青春正芳華,莫負好時光。

在江西援隨醫療隊389名“白衣戰士”中,女性佔三分之二,其中,有一支特別年輕的生力軍,她們的共同標簽就是“90后”。集結號一吹響,愛說愛笑愛美的她們,勇披“戰袍”,無畏無懼,慷慨“逆行”,在戰“疫”前線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3月5日16時50分,付苑歆和她的隊友准時出現在湖北隨縣人民醫院隔離病區的換衣間。

防護服、膠鞋、手套、護目鏡、口罩……盡管已經非常熟練,但嚴格按照流程穿戴好,她仍然花了20多分鐘。“第一次全副武裝后,發現自己好像‘大白’。”她笑著,眼裡閃著光。

由信豐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護士,轉換為援隨醫療戰士,她已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奮戰了一個月之久。“對自己的表現還算滿意,幫上了忙,沒有添亂。”她的言語間透著自豪。一個多月前,每每看到各地醫護人員出征武漢的新聞,24歲的她,“總是感覺熱血沸騰,我也想去,想貢獻一分自己的力量。”所以,當醫院一發出通知,她就第一時間報了名,對父母先斬后奏。“看到我的工作照片,家人在叮囑之余,也為我感到驕傲。”

2月9日,她第一次進入隔離病房。“心裡多少有些忐忑、緊張,但我努力讓自己表現得淡定一些,不能讓患者看出來。”她補充道,“雖然經過了培訓,但真正開始面對新冠肺炎確診病人,說一點都不害怕,那是假話。不過,這種恐懼一閃而過,容不得我們退縮。”

“要說病房裡有哪些困難?口渴也算吧!”她直爽地回答。如果上小晚班——17時30分至次日凌晨1時,她從中午飯后就不敢喝水,“因為實在是不習慣穿紙尿褲,萬一上班中途想上廁所就麻煩了。渴了,就咽咽口水,潤潤喉嚨,熬到半夜時,真是口干舌燥。不過,女戰士適應力很強!”舉起拳頭,她笑了。

實際上,穿著悶熱的防護服,在護目鏡、口罩等重重遮擋下,戴著兩層手套,打針、抽血、量體溫……這些平日輕而易舉的操作,這時都顯得笨拙、艱難。讓付苑歆覺得很有成就感的是,“每次都能一針見血,沒有讓病人多遭罪。”她的聲音響亮。

在病房裡,學著前輩們救人的她們,也收獲了太多的感動。在隔離病區,拖地、消殺等工作都要護理人員完成,“穿上防護服干這些活,不到10分鐘就開始喘粗氣。患者們看在眼裡,體諒在心裡。“真的好感謝你們!從那麼遠過來護理我們,在家你們也是父母的‘心尖肉’啊!”聽到這些話,付苑歆和她的小伙伴們都會心頭一熱,分外溫暖。后來,輕症病房的衛生,都是患者自己動手。

2月6日22時,在出征臨上飛機的那刻,她在朋友圈寫道——“非典”那年,我7歲,全世界都在保護我們。現在有幸成為一名醫護人員,這一次,換我們保護世界……

編后語:在疫情未散的2020年“三八”婦女節前夕,本報記者“逆行”採訪﹔在特刊付梓之時,我們的主人公喜報頻傳——“60后”的專家張偉、“80后”的病毒“捕獵手”龔甜,都榮膺江西省“三八”紅旗手稱號﹔“70后”的護士長趙琳,被評為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個人。(記者 鄭榮林)

(責編:帥筠、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