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三農”基本盤

——來自江西省春季農業生產一線的報道

2020年04月10日07:09  來源:江西日報
 

春耕正當時,莫負好時光。

伴隨著春天的腳步聲,沉睡了一冬的贛鄱沃野被忙碌的人們“喚醒”。油菜告別花期,豐收在望﹔水田迎來翻耕,春播有期……春光無限好,處處孕生機。

“江西作為農業大省,糧食、生豬等產量位於全國前列,穩住‘三農’基本盤,不僅可以更好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還可以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積極貢獻。”近日,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劉奇強調,經濟形勢越復雜,越要穩住“三農”這個基本盤,這是我們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基礎。

連日來,記者在全省各地採訪時發現,各地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兼顧抓好春季農業生產,為今年全省“三農”工作夯實基礎、贏得主動。

強化擔當,確保完成438億斤糧食生產目標,發揮好“三農”壓艙石作用

春耕備耕爭農時,早稻生產春正忙。

3月27日一大早,南昌市新建區石埠鎮留田村種糧大戶周小林來到田裡發動“鐵牛”開始打田。“地得翻兩次,這樣才更有利於水稻生長。一頭‘鐵牛’一天隻能打100畝,一個人忙不過來呢,過兩天還得另請幾頭‘鐵牛’將地盡快翻好。”說起今年種田的好政策,周小林如數家珍:區裡出台了種田“新政”,凡是流轉土地500畝以上、且流轉年限超過10年的,一畝一次性補貼200元﹔針對早稻種植大戶,還享受一畝20元的補貼﹔農業保險也是由政府來投保,如果遭受自然災害損失,最高還有一畝700元的理賠。“這麼好的政策,種糧大戶都搶著種呢。”周小林說,今年他家的水稻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其中,早稻種植面積就有1000畝。

周小林的心聲,是我省農民共同的感受。

“438億斤!”這是我省定下的全年糧食生產總目標,其中早稻種植面積1800萬畝。糧食能否豐收,雙季稻面積能否穩得住,關鍵看早稻的種植面積。據國家統計局江西調查總隊統計數據顯示,我省早稻面積主要集中在44個重點縣,佔全省早稻面積的94.5%。抓住了這44個縣,就牢牢抓住了全省早稻生產的主動權,全省糧食生產的基礎就更加牢固。

目標既定,關鍵在落實。從3月20日起,省農業農村廳派出44個工作小組到44個早稻面積集中的重點縣督導。

3月28日8時許,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處長鄭敏早早地出現在豐城市榮塘鎮馬口村的田間地頭。“我們現場檢查,必須將種早稻的田塊落實到村、到戶、到人。”鄭敏說,除了核實早稻種植面積,還要督查各項種糧政策是否落實到位。

“我們把抓好早稻生產作為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工作,精准施策、精心部署,著力推進各項政策舉措落地、落實、落細,迅速恢復農業生產秩序,努力贏得全年農業生產主動權,發揮好‘三農’壓艙石作用。”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胡漢平說,抓好早稻種植面積,今年的糧食生產就更有保障。

措施有力,分區分類精准施策,確保春季農業生產各項工作打響“第一仗”

“三農”基本盤要穩,既要守穩“米袋子”,又要拎穩“菜籃子”。

豬糧安天下。生豬穩產保供是我省當前春季農業生產工作的一件大事。日前,雙胞胎集團寧都縣生豬基地100萬頭肥豬項目正式投產,江西正邦集團信豐大塘豬廠新增了一條VR生產線。雙胞胎與正邦兩家大型生豬龍頭企業,今年肥豬的上市總量將達到800萬頭,為穩定全省生豬產能奠定堅實基礎。

開春以來,我省綜合施策,繼續打通環評、用地、信貸等“瓶頸”,對年出欄5000頭及以上的生豬養殖企業開展環評告知承諾制試點,鼓勵發展替代性的禽肉、禽蛋、水產等,引導優化肉類消費結構。據農情調度,今年以來,我省各地新建、改擴建生豬養殖場994家,其中已完成建設360家,新增產能240萬頭。

這邊生豬養殖風風火火,那邊蔬菜大棚綠意盎然。在瑞昌市輝祥果蔬專業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基地大棚裡,黃瓜、尖椒等蔬菜長勢喜人,省蔬菜產業體系的首席專家陳學軍帶領著三四名技術人員指導菜農種菜。

據最新農情調度顯示,我省常年菜地保有量200多萬畝,設施蔬菜基地50萬畝,各地城郊擁有百畝以上規模生產基地2200多個,隨著氣溫的不斷回升,蔬菜生產緊張有序,市場供應量足價穩。

當前,全國各地正吹響復工復產集結號,“三農”領域的“復工令”更顯特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省農業農村廳堅持疫情防控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兩手贏”,著力推動農業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截至目前,我省155家應急大米加工企業、157家大型蔬菜基地復工率均為100%﹔192家生豬定點屠宰企業、871家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30家涉及春耕備耕的農作物種業企業全部復工。871家復工省級龍頭企業產能恢復率超95%,企業員工返崗率超94%。

做好春季農業生產,尤其要抓好物資流通保障。據農情調度,全省儲備早稻種子3250萬公斤、化肥114萬噸、農藥2萬噸、農膜6萬噸,可以滿足春耕需求。當前,我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科學做好各項工作,確保防疫不鬆勁、春耕生產不耽擱,盡快打通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民下田等堵點。同時,省農業農村廳還充分利用“贛服通”和“互聯網+”等手段,開展不見面審批、在線招工等,竭盡全力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渡過難關,緩解企業壓力,穩定發展預期。

上下同心,共克時艱,由於措施得力,我省“米袋子”“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生產有力有序,市場供應充裕。

科技賦能,推廣線上服務,抓好社會化服務,春季農業生產進展順利

連日來,記者採訪發現,互聯網、大數據等“黑科技”在農村廣泛普及和應用,正在深刻變革傳統農業的種植和銷售模式,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轉變,尤其是以“線上電商”“智慧農業”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為有效降低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發揮著重要作用。

走進於都縣梓山現代農業示范園,但見三塊電子大屏連在一起,大棚內360度實時監控畫面、溫度、濕度、光照等信息一覽無遺。

“隻要輕點鼠標,就能對園區上萬平方米大棚進行智能控制,從而減少人工管理。”梓山現代農業園總經理施長國告訴記者,隻要設好溫度、濕度等參數,棚內遮陽網、濕帘風機、水肥設備等就可自動運轉,智能化設備讓工作人員相互接觸的頻率更少,因此在疫情期間也能保証正常生產。

疫情當前,“黑科技”成為農業生產領域優化生產模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一次絕好機遇,不少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始通過“網上托管”的方式,幫助農戶足不出戶開展春耕備耕工作。

“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噴藥不下地、栽秧不彎腰,這在我們吉水農村已成為現實。”吉水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稱,穩定糧食生產是責任更是使命,必須構建新型農業服務體系。“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使用,讓我們打通了科技入戶‘最后一公裡’。”

截至目前,我省已全面建成22個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9.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以上。當前,我省春耕生產自南向北大規模展開。為保障春耕生產有序,全省已建成1000畝以上的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123個,投入春耕生產農機具60萬台(套)。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備耕正當時。我省各地抓緊抓實抓細春耕生產工作,不斷夯實早稻面積,抓好糧食生產,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贛鄱廣袤田野播種春天的希望。

壓題照:進賢縣七裡鄉蘭溪村,一片片翻耕好的農田等待播種。(記者 鐘金平)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