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后進生”到“優等生”的蝶變

——景德鎮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紀實

2020年04月21日06:59  來源:江西日報
 

2017年7月,景德鎮市政府被原環保部約談。景德鎮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真抓實干,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環境保護答卷:2019年全年6項空氣環境質量排名全省第一。全年PM2.5平均濃度27微克/立方米,下降6.9%,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7.5%,列全省第一。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Ⅴ類水斷面為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2019年11月,生態環境部授予景德鎮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稱號。

4月14日,記者來到景德鎮,深入了解這個昔日環保工作“后進生”逆襲成“優等生”的秘訣。

做好頂層設計

扎牢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的制度籠子

一個后進生,要把學習成績提高,首先要對自己的學習做出一個規劃。一座城市,要把生態環境優化、淨化、美化,必須做精頂層設計。

2017年,接受原環保部約談后,景德鎮市委、市政府進行深刻反思: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落實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政治任務,轉變思想觀念,健全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全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市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組長、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領導小組組長、雙創雙修指揮部指揮長,認真對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建設指標》這個“國家考卷”,逐一研究、重點推進。

該市邀請中國環境科學院為城市量身打造《景德鎮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謀劃生態空間體系建設、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生態安全體系建設、生態生活體系建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生態制度體系建設等六大類58項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近200億元,全方位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同時,為了讓“后進生”快速進步,該市全面自我加壓,健全完善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三線一單”等制度,扎牢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的制度籠子。

補齊短板

筑牢生態文明建設基礎

頭頂是參天大樹,腳下是綠草茵茵,市民三三兩兩結伴走進地處景德鎮城區中心的國家森林公園享受美好時光,這裡曾是景德鎮楓樹山林場和景德鎮市結核病醫院所在地。2017年初項目啟動,當年11月完工,這片佔地1050畝的國家森林公園利用既有丘陵地勢和古樹分布,按照“路跟樹走”理念鋪裝道路和草坪,為周邊3萬居民提供休閑鍛煉場所。幾年來,景德鎮建設了一批這樣的城市公園、街心花園、城市景觀帶,累計新增綠地近900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72平方米,基本實現“300米見綠,500米入園”。

為了進一步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補齊短板筑牢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堅決打好淨空、淨水、淨土攻堅戰,該市重構了全市生態環境保護領導架構,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和市長為“雙主任”的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和各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10個專業委員會。三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資金70億元,全面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大標志性戰役和30個專項行動,推進了157個生態環保項目。

在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架構下,設立綠色發展、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10個專業委員會,使各部門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做到“管發展的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的必須管環保,管行業的必須管環保”。

吹響集結號

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生活污水直排曾是景德鎮城市之痛,以前生活污水治理涉及水利、住建、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九龍治水”的結果卻是沒能將污水治理的責任落實到位。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沒有一個部門能說清楚城區地下70多公裡排污管道的具體分布情況,導致無法全面摸清污水流向,城市污水治理成為空談。

為了徹底解決城市生活污水治理難題,景德鎮對症下藥,以國家第二批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為契機,投資30多億元建成32.32公裡污水管網,並專門成立市排水設施建設管理辦公室,負責協調、督促和推進污水處理站及污水管網建設,統一管道統一收集統一處理,污水直排問題迎刃而解。

與生活污水治理一樣,以前景德鎮城區垃圾清掃、收集、處理也存在“各自為政”現象。2018年,該市以市場化手段引進專業環衛公司對城市建成區及樂平市、浮梁縣城區進行管理。服務內容涵蓋綜合清掃保潔、各類垃圾清運、公廁管護等5個方面,做到大環衛、一體化、全覆蓋。

為了讓“天更藍”,該市依托智慧城市大數據庫平台,建立了重污染天氣預警會商和部門聯防聯控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快速響應“治氣”格局,實行建設、環保、城管“三堂會審”,對揚塵治理不達標的在建筑工地一律停工整頓。創新“公安+城管”網格化執法模式,在問題突出區域路段開展集中整治。規范渣土運輸管理,對運輸車輛進行密閉化管理和GPS定位,推行“環衛一體化”作業,開展常態化“洗城行動”,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記者 朱力 陳化先)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