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新答卷

2020年05月23日06:58  來源:江西日報
 

時間的意義,不僅在於長度,更在於見証。

2016年2月,瑞雪豐年,習近平總書記踏上八百裡井岡,對井岡山脫貧寄予殷殷囑托無限關懷。

時隔一年,春暖花開,井岡山人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在全國脫貧攻堅中率先實現脫貧退出。

這份光榮的成績,是向長眠地下4.8萬余名烈士奉上的歷史告慰,是向老區群眾兌現的庄嚴承諾,更是向總書記交出的一份答卷。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16.8萬井岡兒女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當歷史的時針指向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江西這片紅土地,勉勵我們 “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以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為指引,圍繞“鞏固提升不返貧、鄉村振興奔小康”,堅持紅色引領、綠色崛起,奮力書寫了一份激情澎湃的井岡新答卷。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從實現脫貧到減少返貧,從消除絕對貧困到解決相對貧困,從鼓勵個人致富到注重集體富裕,長短結合、標本兼治,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2016年2月2日,南方小年。習近平總書記乘車沿著崎嶇山路,來到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看望慰問貧困群眾。他深情地說: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大力支持老區發展,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井岡山是全國率先脫貧退出的貧困縣,脫貧后不脫政策、不脫幫扶、不脫責任,即使絕對貧困人口隻剩下23戶68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055%,穩定脫貧、減少返貧的目標仍不放鬆。對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人群,實行動態監測、跟蹤管理,應進則進、應退則退。每年從旅游門票收入、土地出讓金中各切出10%,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起鞏固提升的長效機制。

去年,井岡山市新識別貧困戶5戶22人,為貧困邊緣戶32戶96人、脫貧監測戶36戶93人建立了幫扶台賬。今年,他們又出台了“遇困即扶”機制,對遭受突發情況可能導致無法或即將無法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困難家庭,立即啟動應急救助和專項幫扶。

過去的一年,對於廈坪鎮菖蒲村村民尹后志來說,人生就像坐了趟過山車。

2019年6月,尹后志突患尿毒症,花了20多萬元,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一下陷入貧困。正一籌莫展時,廈坪鎮將他識別為貧困戶,一系列幫扶措施接踵而至:健康扶貧報銷了大部分醫療費,教育扶貧讓讀中學的兒子上得起學,就業扶貧幫妻子安排了工作……

一人富不算富,集體富了才算數。

根據各村不同的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產業優勢,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打造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村集體經濟,是井岡山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一道獨特風景。

“去年,我們村集體收入突破了100萬元,在井岡山所有行政村中排名第一。”昔日的貧困村、東上鄉曲江村黨支部書記許先文自豪地說。前幾年,曲江村的集體經濟主要靠對外出租集體山塘水庫、建光伏發電站,吃的都是“資源飯”。“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鞏固提升,村集體經濟必須起帶動作用。”許先文介紹說,如今村裡種白蓮、養蜂、出租農機,隻要有利於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事,他們都會試一試。一年年積累下來,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培養了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鄉土人才。

村集體有實力了,很多以前想辦而辦不了的事也迎刃而解。曲江組30多戶群眾為了排水難的事,多次向村裡反映,去年,村集體出資10萬元修建了700米的排水管網,一舉把問題解決了。如今的曲江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支部更有凝聚力,村庄更有精氣神,村民更有歸屬感。“通過做公益事業、開展各種活動,這人心啊,更齊了。”許先文說。

斗轉星移、歲月更迭,從井岡山革命時期“讓窮苦人過上好日子”的錚錚誓言,到脫貧攻堅“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庄嚴承諾,中國共產黨人歷經風雨、初心如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未變。

“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到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全面進步,因地制宜、銳意創新,努力追求發展的平衡協調可持續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與人民心心相印的中國共產黨人,最懂得群眾脫貧之后的所思所盼。“小康”這一古老而美好的概念,被創造性地用來詮釋中國現代化坐標上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

去年5月20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江西視察。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上,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要繼續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中央蘇區加快發展,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隨后不久,省委書記劉奇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這一主題,在井岡山進行了三天蹲點調研,要求弘揚井岡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

解決了區域性貧困問題的井岡山,按照黨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正大踏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

這是一條紅色和綠色交相輝映的發展之路,創新而追求實效。

漫步在拿山鎮長路村長塘古韻度假村,青石板、小溪、池塘串聯呼應,一幢幢灰白色的古建筑被青山碧水環繞,桃花、桐花、海棠花競相綻放,眼前景致醉美動人。

胡艷梅是長路村村民,也是長塘古韻度假村前台服務員。她一邊干活,一邊笑著向記者介紹,長塘古村,原本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明清古建筑群村落。之前,村裡的老房子已破敗不堪,不能住人,村民也沒錢維護。后來村裡組織村民把房子租給一家公司。經過改造,荒廢的長塘古村,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擁有53間房、83個床位的精品民宿度假村。

“村民每戶每年有幾千元房租進項,還可以在家門口就業,每月收入也有幾千元,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胡艷梅臉上抑制不住的喜悅。

巍巍井岡,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烈士的鮮血,一山一水、一瀑一泉都彰顯著優良的生態。紅色最紅,綠色最綠,脫貧最好。井岡山充分運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優越的綠色生態資源,吸引外來資金,大力發展旅游+,不僅鄉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還帶動群眾致富增收。

這是一條傳統和現代更替轉化的升級之路,堅定而充滿生機。

映山紅瓷廠是井岡山一家以生產日用瓷為主的企業,企業最輝煌的時候用工達8000多人,激烈的市場競爭讓企業規模日益萎縮。為擺脫困境,企業大力推動轉型升級,緊盯禮品瓷市場發力,不僅研發、生產了符合年輕人需求的旅游商品瓷,還承接了華為、蘇泊爾、黑人牙膏等品牌禮品瓷訂單,在日用瓷銷量下降的情況下,企業綜合效益實現逆勢上揚。

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傳統農業也在尋求新的突破。由山東壽光九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億多元打造的高科技蔬菜基地,佔地300余畝,高峰時日均向上海等地輸出高品質蔬菜上百噸,平均每畝地年產值超過6萬元。種了一輩子蔬菜的農民張裡本,在蔬菜基地務工后,由衷地感嘆道:“從沒見過這樣種蔬菜的,比我們原來效益高多了,看來,種菜也要高科技啊。”

這是一條物質和精神齊頭並進的治理之路,精彩而富有內涵。

今年年初,在茅坪鄉馬源村,一場關於集體流轉土地種什麼的村民議事會熱火朝天。“我主張種太空白蓮,又好看還賺錢”“土地要輪作,我認為明年要種綠色水稻”……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村黨支部書記魏成芳告訴記者,現在村裡的大事小情都由村民理事會商量著辦,鄉村文明蔚然成風,馬源村也成為全國鄉村治理的示范村。

魏成芳感慨地說:“過去我們關心的是口袋裡沒錢,現在關注的是腦袋裡‘沒貨’。”

如今的井岡山,村村都有“五老”調解隊、“群眾說事室”、義務巡防隊、志願者服務隊,處處可見紅色講習所、鄉村大講堂,公眾安全感連續四年排名全省第一、全國前列,連續三年實現信訪“三無”。

小康,這個穿越無數苦難與輝煌歲月的執著夢想,對井岡山人民來說已經觸手可及,近在咫尺。

“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從結對幫扶到永不走的工作隊,從革命搖籃到精神高地,從偏遠山區脫貧實踐到人類反貧困成功樣本,率先垂范、賡續傳承,以實際行動踐行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90多年前,中國革命的星火,從井岡山開始燎原,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隨之誕生。歲月悠悠、青竹愈翠,90多年后,井岡山精神穿越歷史的鴻溝,容光煥發。

“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動情地說,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孟夏時節,行走在新城鎮排頭村,28個大棚一字排開,棚內的火龍果正在蓬勃生長﹔棚外40多畝新種植的紅美人柑橘寄托著村民們新的希望。“村裡現在發展得這麼好,多虧我們有個好的當家人啊。”基地管理員謝超敏說。

排頭村的當家人就是村黨支部書記謝樟華。早年在外務工賺到錢后,他毅然回鄉。第一件事,申請入黨﹔第二件事,帶著村民一起干。“我是聽著革命故事長大的”,謝樟華指著遠處的層巒疊翠說,那片山叫七溪嶺,紅軍就是從那裡出擊,打敗了國民黨楊池生、楊如軒所率之敵,取得了龍源口大捷。“當年紅軍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如今我是黨員,就應該帶著村裡人一起干、一起富。這是我的責任!”

139個駐村幫扶單位,122名駐村第一書記,3690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通過把致富能人培養成共產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黨員中的致富能人培養成村組干部,井岡山打造出一支永不走的扶貧隊伍。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拿山鎮草莓基地負責人甘惠民的節奏。春節本是草莓銷售的黃金期,他卻隻能看著草莓爛在地裡。鎮裡的扶貧干部楊本標知道老甘的困難,多次上門,和他一起想辦法。疫情形勢稍微好轉,就忙著幫他辦理外銷手續,還給他介紹了電商銷售平台。

“雖然碰上這麼大的困難,但今年的收益比去年還多了100多萬元。”老甘說,那段時間,草莓是爛了,但人心是暖的。

當年,紅軍干部著草鞋、打燈籠走家串戶,如今黨員干部進村入戶、同吃同住同勞動﹔當年,群眾送郎參紅軍打白狗子,如今跟著黨員干部一塊干、一起脫貧致富……“這就是井岡山精神的賡續傳承!井岡山人民以新時代的奮斗實踐,豐富了井岡山精神的內涵,為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說。

漸漸地,來井岡山探尋脫貧致富“秘密”的人越來越多。井岡山因勢利導,打造“紅色培訓+教育陣地”模式,一系列“國字號”紅色培訓機構相繼落戶。

荷花鄉大倉村曾經是毛澤東與袁文才會見的地方,正是這次會見讓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最終落腳井岡山。通過挖掘這一獨特的紅色資源,大倉在講好紅色故事的同時,還將課程開發與群眾就業致富相結合,不僅弘揚了井岡山精神,讓當地群眾也得到了實惠。

吃一頓紅軍餐、走一趟紅軍路、聽一堂傳統課、訪一家貧困戶,獨特的紅色培訓模式,刷新了人們對井岡山精神的理解。“正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嘗試與努力,讓中國革命建設的力量得以生生不息”“靈魂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信念進一步堅定,心靈得到了洗禮,黨性進一步增強”……參加培訓的人們,對井岡山精神有了新的認識。越來越多人們從全國各地、從四面八方趕到井岡山尋訪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也找尋內心深處的精神家園。

據統計,2019年井岡山共接待紅色培訓學員43.57萬人次,近三年,紅培人次年均增長都在50%以上。

從率先脫貧退出,到小康路上的生動實踐,井岡山全面發展的新答卷,還贏得了世界的關注和認同——

2017年7月,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來到井岡山,尋訪一項首創發明:根據貧困程度深淺,將貧困戶標注為紅卡戶和藍卡戶,有針對性開展幫扶。在美國公共電視網、澳大利亞廣播電視台等境外主流媒體播出的紀錄片《中國面臨的挑戰》中,他以這個故事向世界講述了中國精准扶貧的探索。

2017年12月,神山村迎來一批由非洲27個國家使節組成的訪問團,他們此行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在大山深處發現隱藏的中國力量,探尋非洲國家脫貧的良方。

2019年5月,尼日爾總統伊素福率團在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特意安排了一天時間,專程赴井岡山參訪。他感慨地說:“我看到井岡山精神在繼續發揚和傳承,我相信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井岡山精神的指引和激勵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才能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中國的發展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

行程萬裡,不忘初心。井岡山的挑糧小道,是通往民族復興的康庄大道﹔八角樓的燈光,映照著共產黨人的奮斗歷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上,井岡山正唱響一曲新時代革命老區全面發展的凱歌——

舊貌換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記者 張天清 張 晶 鄭 穎)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