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接收 李蘭娟院士等專家給你一把“健康鑰匙”

2020年05月29日10:30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529世界腸道健康日 李蘭娟院士教您如何利活腸道

人民網北京5月29日電(黎中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公眾的健康意識進一步提升。“免疫力是最好的醫生”這一論斷,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5月29日,正逢世界腸道健康日。在人民網,一場與人民健康有關的在線訪談拉開帷幕。

著名感染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內蒙古農業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和平、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主任醫師、教授林國樂三位專家,圍繞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暢談“利活腸道 增強免疫”。

腸道“微生態” 平衡很重要

“每一個健康人腸道當中都有一公斤細菌。它們對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李蘭娟院士指出,腸道菌群能夠幫助人體產生抗體,提高免疫力,抵御外來細菌的侵蝕。

林國樂教授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腸道菌群的世界和自然生態差不多,存在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之分。不同菌類處於平衡狀態,人的腸道才能健康﹔如果有害菌增多,有益菌減少,腸道微生態為之失衡,那麼各種腸道問題就要“找上門”來了。

新冠肺炎疫情、H7N9防控期間,醫學界已經明確,患者發生呼吸衰竭時,腸道微生態處於嚴重紊亂的狀態。因而,在李蘭娟院士提出並行之有效的“四抗二平衡”療法中,維持微生態平衡是極其關鍵的環節。2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在治療措施方面有明確提到“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

“腸道微生態紊亂”也即“腸道菌群失調”,會給每一個人造成困擾。林國樂教授說:“多達90%的疾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一定關系。”輕如腹瀉、腹痛、便秘,重如抑郁症、糖尿病、腫瘤……病魔往往從腸道開始肆虐。

腸健康 常健康

腸道是健康的基石,人體99%的營養需要腸道吸收。80%毒素依靠腸道排出,70%的免疫力來自腸道。所以,林國樂教授形象地說:“腸健康,才能常健康。”

李蘭娟院士細細數起危害腸道健康的行為,一日三餐不均衡,不是過量,就是“餓著了”。缺乏鍛煉,別說肥胖,就算微胖的人,腸道微生態也會改變。胡亂攝入抗生素。過量飲酒。睡眠不足……

種種情形,涵蓋了當今社會形形色色的人群。上班族、宅男宅女、好酒貪杯者、經常吃外賣者、長期熬夜者。當然,也包括身體機能走下坡路的老年人、邊遠地區的貧困群眾……總而言之,過快的生活腳步、淡薄的自我保護意識、抱有的僥幸心理,無一不是腸道健康的大敵。

僅舉一類例子,無節制的飲食,對高脂、高糖、高鹽食物來者不拒,就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給細菌和病毒乘虛而入的機會。輕則出現腹痛、腹瀉、便秘、口臭、消化不良等問題影響生活質量,重則可能誘發腸癌、老年痴呆等病症。

增強免疫 刻不容緩

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做,才能夠利活腸道,增強免疫?

李蘭娟院士說,攝入一定的酸奶,對於腸道微生態調節隻有好處,沒有壞處。酸奶有一定量的乳酸菌,雖然從治療的角度來說,量並不夠,但可以適當吃一些。

張和平教授提及了“益生菌”。他說,乳酸菌是最常見的益生菌之一,作為一種活的微生物,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乳酸菌素,以小分子的形態直接透過腸道黏膜進入體內,發揮強身健體的作用。

怎樣選擇益生菌?張教授深入淺出地做了解釋。益生菌要發揮作用,必須穿越胃部和腸道,因而它隻有能夠耐受胃腸的強酸和膽鹽,才能保証有足夠數量通過消化道,進入腸道,發揮作用。另外,中國人和歐美人的腸器官長短不同,東西方飲食也存在明顯差異,東西方人群在腸道菌群豐度、結構、代謝產物方面都存在不同。因而,對於我們來說,來源於中國的菌株以及有在中國人群開展的臨床試驗數據的產品,無疑更適合國人。

張和平形象地說,一切能促進正常微生物群生長繁殖、抑制致病菌生長繁殖的制劑,都可稱為“微生態制劑”,有調節腸道、快速構建腸道微生態平衡的功效。益生菌攝入一定量,成功到達腸道之后,會像草籽那樣生長起來,強健身體這片“土壤”上的活菌。

除了酸奶,林國樂教授還點出了乳酸菌素片。它的核心成份乳酸菌素能夠選擇性地殺死有害菌,保護和促進有益菌的生長,形成腸道保護層,阻止有害菌的侵襲,提高腸道免疫力。由於乳酸菌素片是固體片劑,便於儲存攜帶,且適合大眾腸道調理,平時嚼一嚼,有利腸道菌群平衡。

張和平教授進一步補充說,目前市場上的乳酸菌素片一般是乳酸菌體和其他代謝產物的混合物,通過干燥、加熱處理后形成,方便人們日常攜帶食用。

健康,是每個人的頭等大事。免疫力,是健康的最大保障。李蘭娟、張和平、林國樂等三位專家今天所暢聊的,交給你我他一把“健康鑰匙”:隻有利活腸道,才能增強免疫。

(責編:邱燁、帥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