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山水美市” 共享藍天碧水

——新余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2020年06月30日06:40  來源:江西日報
 

盛夏時節,渝鈐大地千山披綠、萬木蔥蘢,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仰天崗森林公園樹木蔥郁、鳥鳴啾啾﹔仙女湖碧波蕩漾、魚翔淺底……

地處贛中腹地的新余市,有著工業強市、區域小市、山水美市的城市特征。近年來,新余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立足“工小美”戰略定位,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號工程”來抓,著力打造“山水美市”,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實施生態工程、探索生態制度,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子。今年1至5月,新余市PM10平均濃度為53微克/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9%﹔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8.9%﹔空氣質量達標率為96.7%,同比上升2個百分點,大氣環境質量穩定改善……

促林茂山綠,還水秀湖清,守護生命共同體,建設“山水美市”

碧水潺潺,岸芷汀蘭﹔水天一色,風月無邊……漫步分宜縣龍須溝下游的介溪濕地公園,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醉人的濱河生態美景。

龍須溝是一條貫穿分宜縣城區的主排水渠,也是仙女湖的重要支流之一。由於雨污不分流、超標污水排放等現象,導致排水渠水質一度下降至劣Ⅴ類水。

2019年,新余市啟動總投資達9100萬元的龍須溝生態環境治理項目,通過生態化、全流域、系統性治理,最終實現龍須溝清水復流,水質達到Ⅳ類水標准。到今年底項目全面完成后,龍須溝水質將達到地表水III類標准。

從“龍須溝”到“生態河”“幸福河”的嬗變,是新余市守護綠水青山、增進民生福祉的最好詮釋。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2017年3月以來,新余市在全市范圍內集中開展以畜禽規模養殖、水庫退養、工業污染專項整治為主要內容的“保家行動”,全面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攻堅戰——

鐵腕治污。在全市范圍集中開展畜禽養殖、水庫退養、工業污染三大水環境專項整治,累計籌措資金5億多元關停養殖場7059家,全市現有235家養殖場全部進行了生態化改造,333座水庫、2293座山塘全部退出承包養殖,對全市1033家工礦企業的廢水排放情況進行了全面排查,工業園區工業污水收集率達100%。

重拳治水。堅持問題導向,對袁河流域和仙女湖環湖開展了工程性治理,完成了分宜污水處理廠、分宜縣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提標工程、分宜縣龍須溝黑臭水體治理等項目。2019年,全市6個河流斷面全部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准,仙女湖湖庫5個湖庫斷面中4個湖庫斷面水質類別得到提升。

立法護水。制定出台了《仙女湖水質保護辦法》《新余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建立畜禽規模養殖、水庫退養、工業污染防治長效管理制度和執法巡查制度,定期對畜禽養殖場、山塘水庫和工業企業進行執法檢查,該關的關、該罰的罰,不斷完善水環境長效管理機制。

因鋼設市、因工立市,新余市面對壓力大、任務重的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堅定信心、增強定力,緊緊建設“山水美市”目標,呵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植樹造林、整礦修山,促林茂山青。2019年共完成人工造林4.57萬畝、封山育林1.48萬畝,分別為省下達計劃任務的295%和100%。完成油茶新造林1.376萬畝,佔全年計劃的275%。開展長江經濟帶贛江沿岸10公裡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督促自然保護區內礦權退出。

生態治理、保護開發,促水秀湖清。2019年,組織開展了“清磷”排查整治行動專項工作、飲用水水源地專項行動、入河(湖)口排查整治專項工作、化工園區整治專項行動等十個專項行動﹔實施總投資12.57億元的袁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啟動了廖家江和貫早江“兩江”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實施新余市孔目江流域洪水防控及環境治理等9個海綿項目建設,面積達3.626平方公裡。

孔目江國家濕地公園調規獲國家林業局批復,並爭取孔目江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資金200萬元﹔全市濕地資源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已全面啟動,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加快推進,分宜萬年湖省級濕地公園已於今年1月獲省政府批復。

防治修復、提質升區,促田“多”草“綠”。2019年,在全省率先開展市級受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試驗示范﹔大力實施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處理項目建設﹔2019年高新區獲批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6.1平方公裡,重點預防保護面積可達13.11平方公裡。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新余市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新余特色逐步顯現:今年1至4月,全市PM2.5均值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0%﹔PM10均值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1%﹔優良天數比例為98.3%,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

抓住改革“牛鼻子”,大膽創新,以“機制活”守護“生態美”

全長49.5公裡的孔目江,新余市的“母親河”,也是百萬新余群眾的主要飲用水源。6月28日,新余市生態環境局公布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報告,新余市第四水廠取水口(孔目江)水源地水質繼續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准。

為了保護孔目江流域的水生態,改變水質不穩定的情況,2016年,新余市打破了慣有“隻補不償”的模式,大膽創新,探索建立“有補有償”的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自2017年起,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以水質指標作為資金分配的主要因素,對破壞水環境的鄉鎮征收污染補償資金,體現“誰污染誰治理、誰保護誰受益”的理念,促進孔目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孔目江的水清岸綠,是新余市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守護綠水青山的生動縮影。

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格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近年來,新余市著力構筑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不斷加快生態環保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步伐,創造了一批典型經驗和成熟模式——

審水、審地、審空氣……2015年,新余市在全省率先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生態審計內容主要包括領導干部重大決策是否符合綠色發展理念,自然資源資產保護利用責任目標完成情況,日常業務履職和執法監督是否到位等,有力地倒逼領導干部樹立“綠色政績觀”,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嚴把生態環境閘門。2019年,全市共開展生態審計項目5個。

新余市通過推動政府加強設計與統籌協調、部門聯動多角度推動、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創新、加強工作機制建設等有力措施,有力推動全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發展。2019年末,新余市綠色信貸余額為55.63億元,同比增長196.91%,增速列全省第一,有力支撐了產業綠色化轉型、民生改善。

借鑒“河長制”成功經驗,新余市創新性推行“路長制”管理工作模式,積極探索農村公路沿線環境整治新模式,由鄉鎮長擔任本鄉鎮區域內所有公路“總路長”,鄉鎮班子成員按行政村區域劃分擔任“路長”或“路段長”,分片包干劃定責任區,清除道路兩旁綠化帶內及周邊可視范圍內的垃圾,保持道路及周邊環境整潔,形成了一路一景觀、一路一風景,用制度“繡出”城鄉美麗風景……

加強立法、嚴格執法,筑牢司法保障牆。新余市先后制定出台《新余市仙女湖水體保護條例》《新余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江西仰天崗國家森林公園保護條例》《新余市農村房屋建設管理條例》《新余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規定》五部實體地方性法規,均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立法,全方位保護新余“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還百姓一片“天藍地綠水淨山青”家園。

突出重點、實時在線,織密監測預警網。已實現了對全市所有重點污染源100%在線監控,對66家重點用能企業、大型公共建筑和全市照明系統的能耗在線實時監測,實現了對20個能源項目所產生能源情況的實時監測。制定了工作方案啟動區域大氣污染環境監測工程。加強霾天氣監測預警和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開展了大氣污染擴散條件預報、大氣污染氣象條件分析、生態服務型人工增雨作業等。

上下聯動、協同配合,強化行政司法鏈。貫徹落實《江西省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江西省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實施細則》。嚴格落實會商銜接機制,加強與生態環境保護行政部門的溝通聯系和協作配合。公安部門依法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犯罪行為。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引導公安機關高效偵查,不斷提升辦案的質效。法院加強與檢察院在公益訴訟案件的溝通聯系,推動檢察公益訴訟的發展……

一項項生態文明改革任務有序推進,一條條扎實有效的舉措落地生根,為新余守好生態底色、彰顯亮色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持生態產業化,聚力產業生態化,走好綠色發展新路

如何破解規模化養殖污染難題,走出一條畜禽規模養殖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新余市探索建立以沼氣工程、有機肥生產為核心的“N2N”區域循環農業模式,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路。

在新余,畜禽糞污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走進在江西正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數個偌大的圓柱形厭氧發酵罐,每年可以“吃”進40萬噸的養殖業廢棄物,“吐”出逾2000萬千瓦時的綠色電能、3萬噸有機肥、38萬噸沼液肥,讓超過6000戶農村家庭用上清潔環保的沼氣。

全量化收集處理上游“N”家養殖企業產生的糞污及病死豬,連動下游“N”家種植園區,構建區域綠色生態循環農業園區……新余市在全省首創的“N2N”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被省政府評為全省20個創新模式之一,在全省復制推廣。2019年11月,全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經驗推介會,“新余經驗”開始走向全國。

糞污變廢為寶,生態產業齊優,是新余市推進產業與生態的協調發展的一個縮影。因鋼設市,工業是新余的立市之本,獨特的市情,也賦予了新余探索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工業城市發展新模式,實現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同步、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同行的重任,近年來,新余市持之以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走出了一條傳統工業城市的綠色轉型之路——

提升改造傳統產業,助“老樹”萌“新芽”。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以“穩鐵、保鋼、促材”為思路,延伸產業鏈、增加科技含量,制定出台《支持新鋼跨越式發展30條措施》,積極推進新鋼總投資78.93億元“升改工程”﹔優化產業結構,助推項目高質量發展,搭建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積極發揮鋼鐵產業聯盟橋梁作用﹔深度推進“兩化”融合,在全省建立第一個工業互聯網實驗室。全力推進電力行業提質增效,積極爭取新電、分電兩大電廠升級改造指標,目前分宜電廠2×660兆瓦超超臨界機組擴建項目1號機組如期投產。提升創新能力,變“制造”為“智造”,突出科技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出台人才政策30條,全力打造近悅遠來人才發展高地﹔聚焦重點產業搭建平台,全市現有省級以上研發平台17個﹔在2018年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全市6項科技創新成果獲表彰獎勵,獲獎數量與南昌市並列全省第一﹔2019年新余高新區獲得省級智能制造產業基地。

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育“新芽”成“大樹”。著力構建新興產業,按照“調整結構、創新技術、以用促產、壯大集群”的發展路徑,打造鋰電、手機觸控、LED和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依托贛鋒鋰業、佳沃新能源等企業發展系列動力鋰電池,形成完整的鋰電池產業鏈,打造全球鋰電高地﹔依托沃格光電、大米智聯、凸凸科技等優勢企業,推動全市手機觸控產業形成“整機+關鍵元器件”雙向發展格局﹔依托木林森、好英王等企業,圍繞器件封裝、應用產品、配套材料三大主攻方向,推動產業做大做強﹔依托瀚德科技、新聯泰等企業,培育壯大汽車零部件、農業機械等裝備制造產業。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著力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加快推進5G商用和“03”專項試點,爭創國家數字經濟創新試驗區。積極對接京東,開展“1+7+1”項目合作,共建1個新經濟產業園,7個項目中心,1個產業大數據服務平台。2019年通過電商平台推動本地農特產品銷售3600余萬元。三是堅持以仙女湖創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核心,大力提升景區文化旅游品質,強力打造“七夕”主題文化,奏響仙女湖“七夕”文化優美樂章。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