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魚治水 泰和南車水庫更清了

魚苗投放規模如何把握 水產專家獻良策

2020年07月31日07:18  來源:江西日報
 

水清岸綠,碧波蕩漾,魚翔淺底,泰和縣南車水庫(又名白鷺湖)生態風光美不勝收。

7月27日,記者了解到,根據該縣水環境生態治理要求,2017年3月,該水庫全面退出人工水產養殖,實施“人放天養、以魚治水”生態管護工程。如今,這裡水淨魚肥,水質已達國家Ⅱ類標准,生態效應凸顯。

南車水庫水域面積逾1萬畝,不僅承擔防洪、灌溉、發電及生態旅游功能,同時也是泰和縣備用水源保護地,曾先后被評為白鷺湖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素有“吉安九寨溝”之稱。

泰和縣南車水庫工程管理局局長劉曉華告訴記者,該水庫地處橋頭鎮境內,周邊有店前、春和、毛家等5個村(居),涉及5000余村民。日常工作中,該部門嚴格管控庫區周邊生活、生產污水排放,同時還得看護水庫裡的魚,確保這些魚能清潔水源。近年來,每到春、夏、秋三季,周邊不少村民在水庫投放絲鱗網違法捕魚。偷捕者往往選擇夜間作案,防不勝防。為此,每年相關部門多次開展打擊偷捕、濫捕行動,起到了有效震懾作用。然而受利益驅動,偷捕、濫捕現象屢禁不止。

劉曉華介紹,2017年3月,根據以魚治水、淨水要求,南車水庫工程管理局在水庫集中投放了一批魚苗,直到今年6月份起才首次開展有序捕撈。這些魚的重量每尾達3公斤左右,預計今年捕魚收益可達50萬元左右。待捕撈期結束后,該部門將利用這些錢加大購買魚苗,提高“人放天養”規格,同時再聘請一批村民管護庫區衛生環境。

不過,在“人放天養、以魚治水”具體實施中,管理部門也有擔憂:魚苗量投多了,可能會污染水質,投少了則可能達不到淨水功能。此外,為使每年都能捕撈每年有收益,同時吸引游客前來休閑觀光,引導村民成為“護漁者”並從中受益,該如何選擇不同規格的魚苗,讓“人放天養、以魚淨水”生態養殖模式發揮良性循環效應,他們均難以把握。

對於管理部門的困惑,江西省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專家、江西農業大學副教授熊六鳳表示,為保護水源,水庫養魚隻能採取天然生態養殖方式,並發揮相關淡水魚種的淨水功能。目前,“以魚養水,生物控藻”模式在省內外均受青睞,其原理是投放一定數量的鰱、鳙等濾食性魚種,這些魚在天然水域自然生長過程中,對水體中浮游生物有控制效應,抑制藻類的生長,並讓水中氮磷通過營養級能量的轉化,最終達到以魚淨水的目的。

熊六鳳認為,依據目前南車水庫魚的數量及長勢來看,該水庫水體資源的潛力有較大挖掘空間。為盤活其水體資源,帶動庫區周邊百姓增收致富,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贏”,本著“一庫一策”“生態融合”原則,他建議該水庫根據互利共生原理,採取放養鰱、鳙及草魚,並搭配放養團頭魴、黃顙魚、鲴魚等混養模式,實行“輪捕輪放”。

就如何選擇魚苗規格及輪捕輪放等相關疑問,熊六鳳向南車水庫工程管理局列出了操作方案,令該部門受益匪淺。

熊六鳳特別強調,生產過程中嚴禁投餌、施肥、使用魚藥,及時撈除死魚及水面污物,保持良好的水域環境。捕撈期,在魚類洄游通道鋪設網具,讓魚類在自然游動中進入網兜,從而達到捕撈的目的。在使用過程中,合理的控制取魚部網目尺寸,做到捕大留小、限量捕撈。(記者 童夢寧)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