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豐城市供電公司:大山裡的“追光者”

2020年10月19日14:05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也謝謝張書記,是他讓我們兄弟可以在家門口賺錢養家。我現在對以后的生活更有信心了!”豐城市洛市鎮楊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羅友興激動地說道。

自駐村扶貧以來,國網豐城市供電公司駐村扶貧干部全力推進教育、健康、安居、產業、就業、保障等各項扶貧政策的實施,並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對貧困戶增收的不利影響,有效實現了楊家村14戶67名貧困群眾全面脫貧。

扎根深山攀“窮親”

楊家村地處偏僻的深山區,距豐城市50公裡,距洛市鎮17公裡,耕地少、林地多,既無自然資源、也無特色主導產業﹔村民居住分散,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公共服務和交通基礎設施落后,屬省級貧困村。

該村有274戶1084人,其中貧困人口14戶67人。貧困人口雖不多,但主要以病、殘、弱為主,自身發展基礎條件差,穩定增收路徑窄,脫貧難度大。

2018年3月,在供電公司機關工作多年的張繼輝,被選派擔任駐村幫扶干部,他深感責任重大,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讓他認識到:當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就是攀窮親、找窮因、拔窮根!

問診把脈找“窮因”

為干好這個窮差事,他進村的第一天就和村兩委班子商量召開村組兩級干部大會。會上,他認真地傾聽大家對村組情況的介紹,仔細

地記錄存在問題、產生原因及下一步打算。隨后的一段日子,他和扶貧隊員深入走訪慰問全村所有貧困戶,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腳下沾染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溝通,張繼輝很快熟悉了村情民意,其中羅本根一家引起了他的特別關注。該戶於2014年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家有人口9人,戶主本人患大病,兩夫妻均是文盲,一直在大山裡過著刀耕火種的貧苦生活。兩兒子羅友興、羅友華分別為46歲、43歲,大兒媳患有精神病,無自理能力,二兒子還未成家,四個孫子孫女在集鎮中心小學讀書,因家庭原因,倆兄弟無法外出打工,隻能利用空閑時間幫村民砍砍毛竹、做做小工賺點錢補貼家用。全家擠住在一棟土坯房裡。因人口較多,且房屋不牢固,鑒定為危房。

諸如此類不幸家庭的生活狀況就像一根根錐子,讓他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立足長遠改“窮觀”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於廣大貧困戶而言,“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在幫扶貧困戶上,靈活性的就業更受貧困戶喜歡。張繼輝多次與楊家村扶貧項目施工方協商,爭取在聘用勞動力上“因人設崗、因需設崗”,做到以貧困戶勞動力優先,幫助解決了7位貧困戶就業問題 ,其中包括羅友興、羅友華兄弟。與此同時,申請政府援助2.9萬元幫助新建一棟水泥混和結構二層樓房,通過“安居扶貧”項目解決了羅本根家住房問題。

說起找工作這事,羅友華說:“我們在深山裡,根本就不知道工

業園區哪個企業要人、哪個企業適合我們,張書記不但會告之,還認真聽取我們的就業意願,組織我們在村、鎮、市就業中心培訓,多次開車帶我們去現場應聘。今年,我們家在外務工這塊就能增加2.7萬余元收入,還有一個公益崗位也能年增收6千元呢。”

對症下藥拔“窮根”

群眾笑臉是最好的扶貧成績單,懷著這份濃濃的扶貧情節,扶貧干部張繼輝,在工作上找對策、在過程中下功夫,和隊員們積極協調水利、電力、住建、就業等部門,解決了遺留多年的飲水難、用電難、住房難、賺錢難等實際問題,已實現貧困勞動力41人就業,其中市外務工17人,市內務工12人﹔申請光伏電站100千瓦讓3戶貧困戶享受光伏扶貧,年收益近4萬元﹔依托員工捐贈的3.37萬元扶貧款,協作成立了生態養殖產業扶貧基地,注冊了"綠江源"農副產品商標,助力14戶貧困戶以信貸通形式加入合作社,因地制宜挖掘出羅山豆腐乳、綠江源土雞蛋、羅山野生茶油等知名產品﹔投資25萬余元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1.8公裡、低壓線路26.27公裡、接戶線42.52公裡,受益5個自然村274戶1100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如今的楊家村,班子強了、村貌新了、村民致富的路子更寬了,作為供電公司的一名扶貧干部,張繼輝還在為扶貧產業的升級而忙碌,他說,群眾小康不是脫貧工作的終級目標,建成富裕、幸福、美麗的楊家村,確保脫貧攻堅成效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才是他最大的夢想。(李意)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