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親歷“注銷校園貸”新騙局:有人已被騙幾十萬元!

2020年10月27日09: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你好,我是京東的工作人員,你是不是在XX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申請過‘京東白條’?”近日,一位自稱是京東金融部門的工作人員給中新網記者打來電話要求注銷在校期間開通的“京東白條”。

在得到記者肯定答復,並詢問為何要注銷時,該男子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說,現在京東正應國家相關部門要求給你打電話,請你在3天之內注銷“京東白條”,如果不能及時注銷將計入央行的個人信用檔案。

覺察到記者疑惑后,該男子准確地報出了記者的畢業學校、畢業時間、專業、現在的工作單位以及已經換掉的在校期間使用的電話號碼。

騙子又出新招了!

中消協今天發布消費警示,一種名為“注銷校園貸”的新騙局,讓不少在校及剛畢業大學生中招。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機構監測到28.8萬余條有關網貸詐騙負面輿情信息,其中涉及“注銷校園貸”的騙局接近9.3萬條,佔32.14%。

揭秘“注銷校園貸”新騙局

和記者經歷一樣,近期,全國多個地方出現了“注銷校園貸”新騙局,不少在校以及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紛紛“中招”,被騙金額少則幾千元,多則幾十萬元。

調查發現,“注銷校園貸”詐騙手法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針對有注冊網貸平台賬號或有貸款記錄的,騙子會聲稱“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需要配合注銷賬號,否則會影響個人征信”﹔二是針對無注冊網貸平台賬號或無貸款記錄的,騙子則稱“你的身份信息被盜用注冊了網貸賬號,需要配合注銷,否則會影響個人征信”。

由於騙子能夠准確說出對方的真實姓名、身份証號、學校名稱,甚至消費記錄等隱私信息,容易讓學生放鬆警惕,有的騙子還主動將自己的身份証件、工牌等信息向學生展示以獲取信任,導致學生最終將從網貸平台提現的借款全部轉入騙子提供的名為“清查賬戶”,實為騙子的個人賬戶中。

10月8日,江蘇揚州的陳磊接到了類似電話,對方稱他在大學期間借的一筆9000元“校園貸”未還,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整治校園貸款,如果他再不還,將影響到個人征信。雖然陳磊在上學期間並沒有借過校園貸,但是由於對方提供的信息絲毫不差,這讓他很驚訝。

最終,在對方的指導下,陳磊向多個APP申請了貸款,最終申請到三筆總計65000元的貸款。並按照對方要求,將貸款分別轉到三個陌生的個人賬戶。

陳磊被騙了。

“校園貸”變“校園害”

“校園貸”是面向大學生群體的一項借貸業務,初衷良好。主要是為家境貧寒的學生提供貸款完成學業,或是為解決在校生創新創業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但在現實中變了味兒。當前一些“校園貸”市場存在辦理貸款業務門檻低、經營者資質參差不齊、合同信息不透明、風險提示不充分等問題,導致一些不法借貸機構將“校園貸”變成了“校園害”。

為遏制不良“校園貸”侵害廣大學生,國家有關部門自2016年起就先后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進行了聯合治理。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一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並明令禁止互聯網借貸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大學生貸款。

在高壓態勢和媒體宣傳下,在校學生已對“校園貸”有所警惕。但不法機構為了獲取暴利鋌而走險,將“校園貸”變身“注銷校園貸”繼續行騙,坑害學生。

如何捂緊自己的錢包?

為更好保護廣大學生的財產安全,避免其陷入形形色色的“校園貸”和“反校園貸”陷阱,中消協今天向青年學生發出消費警示。

警惕“注銷校園貸”騙局,不向陌生賬戶轉賬。據記者了解,有關部門發布過通知治理規范“校園貸”,但從未推出所謂的“注銷校園貸”規定,個人征信信息也無法人為修改,隻要大學生借款后能夠按時還清貸款,就不會影響到個人征信。

在接到自稱貸款平台工作人員要求“注銷校園貸”或類似的電話時,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保護好自身財產安全,不輕易向陌生賬戶轉賬。

作為大學生,也應了解一些基本的金融消費知識。其實,如果能夠對金融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在大學生貸款方面的政策有所了解的話,“注銷校園貸”騙子的一些話術很容易就會被識破。比如,不注銷“校園貸”就會進入央行征信檔案等等。

同時,還應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証號、銀行卡號、手機號以及驗証碼等重要信息,不掃描不明來源的二維碼,也不輕易向他人透露家庭住址、宿舍地址、父母聯系電話等信息,以免被騙子所利用。被騙后要留存有關憑証,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記者 王慶凱)

(責編:毛思遠、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