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扶貧路更寬

2020年11月16日07:22  來源:江西日報
 

  初冬的興國縣杰村鄉和平村,處處能感受到豐收的喜悅。近日,記者漫步在干淨整潔的村道上,舉目望去,山川換新顏。

  2014年以前,由於和平村地處大山深處,進村道路九曲十八彎,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水稻、花生等傳統作物,或外出務工。那時,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06戶469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9.6%。

  “2014年我剛上任的時候,村裡可以說是一貧如洗,村裡沒有開會的地方,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為零。”和平村黨支部書記范貞秀回憶道。如何發展,村干部千方百計爭取項目,因地制宜組織大家發展種養產業。

  和平村依山傍水,村民有養鴨的傳統,也不乏“鴨司令”,但一直沒有規模化、產業化,村民的收益不高。為此,范貞秀向上級提議,把扶貧資金注入基地,引進養殖大戶,建設年出欄50萬羽的鴨苗標准化繁育基地,並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銷模式,讓全村近80%的貧困戶參與養鴨。

  因為缺技術而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鄧習高,常年在外務工謀生。2014年,他發現村裡在搞鴨苗標准化繁育基地,在村干部的勸說下,他決心返鄉養鴨。

  “國家的扶貧政策就是好,貧困戶通過養鴨子也能實現脫貧致富。”鄧習高一邊忙著喂鴨子一邊高興地說,他免費學習養鴨技術后,開始養殖近5000隻鴨,僅產業獎補就可獲得5000元,每年收入有2萬元。2019年,手頭寬裕后,他在自家后山開荒種起了臍橙。

  注重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近年來,和平村通過選准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培育一套服務體系的“五個一”產業扶貧機制,選准技術和市場較成熟的養鴨、肉牛、稻蝦、臍橙等產業,建設扶貧產業基地5個、合作社4個,實現產業就業幫扶全覆蓋。依托產業基地建設,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7年的4.1萬元增至2019年的24.49萬元,和平村從一個“空殼村”變為經濟穩步增收村。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使基層黨組織更具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未來可以為村裡謀劃更多民生實事。”范貞秀說,村集體錢袋子鼓了,很多事就好辦了。目前,和平村將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80%用於開發“九員三崗”等公益性就業崗位,讓近50名貧困戶實現就業脫貧。2019年底,和平村實現整村脫貧,走出了一條“種養結合”的產業富民之路。(陳鵬 記者 陳化先)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