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春佳節中的民間美術

2021年02月18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年復一年的歲月更替中,民間美術總是以最鮮活、最熱鬧、最豐富的面貌出現在新春佳節的習俗與慶典上。在裝點節日和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在堅守和傳承著古老的文化。民間美術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群眾納福迎祥的普遍心理,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下,依然在民間節俗和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上天言好事,下界報平安

春節期間的民間美術活動,往往是從祭灶開始。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灶神名叫張單,常常在月晦日上天,向玉皇大帝告知人的罪狀。因而成為天地的督使,從管一家伙食的小官,逐漸演變為檢查人生行為的司命之神。這大約是民眾如此崇信灶王爺的重要原因,由此促進了灶君像的發展。

祭灶時間,北方多為臘月二十三,南方多為臘月二十四。是日,向貼在廚壁上的灶王爺敬香祭拜,民間常用糖瓜涂在灶王爺的嘴上,希望灶王爺多向玉帝美言,以此換得合家平安。然后,將灶王像焚燒掉,以示送灶上天。到了除夕,再將新買的灶王像張貼在廚壁,由此年復一年。

灶王爺像多為木版刷印而成,也有半印半繪的,因年年更換,民間需求量極大。灶王像有單身灶、雙人灶、三人灶等多種,還有與財神、天官等搭配成上下構圖的樣式,但以雙人灶為多見,即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並坐的圖像。雙人灶通常上刻當年節氣表,兼有日歷的功能﹔中為灶王夫婦正襟危坐,左右分別書寫“上天言好事”“下界報平安”﹔下部多為寶馬馱錢財、聚寶盆等吉祥紋樣。在造型和構圖上,灶王多為坐於神案后的半身像,頭部碩大,視覺沖擊力強,突出其作為“司命主”的神性和至高的地位。

掃舍之后,便貼年畫

年畫無疑是春節民間美術中最普及和最具代表性的品類之一。年畫最早起源於農耕社會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神祇信仰,其后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美化環境的民間藝術,表達了民眾對安寧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盡管年畫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但是“年畫”一詞卻出現得比較晚。清代的李光庭在《鄉言解頤》中說:“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即是首次見之於典籍的記載。

早期年畫以“神荼、郁壘”“秦瓊、敬德”等門神為主。明清以來,隨著戲曲藝術的蓬勃發展,在門神之外又形成了另一大類別——戲出年畫。伴隨戲出年畫的發展,小說演義、民間傳說等題材的年畫也逐漸普及起來,共同構成了年畫藝術絢爛紛繁的發展局面。

在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年畫藝術形成了不計其數的產地,北方以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山東濰坊、河南朱仙鎮等最有影響,南方以蘇州桃花塢、四川綿竹、湖南隆回和廣東佛山等最具代表。楊柳青年畫以刻版精致、繪畫細膩著稱,京劇戲出故事與大幅瀝粉貼金門神最為人稱道。蘇州桃花塢年畫早在清代康、乾時期,即已漂洋出海,以其成熟而獨特的江南風味影響了歐、日近代繪畫藝術的發展。

年畫藝術是僅有的以“年”為名的民間藝術,以其百科全書式的內容和惟妙惟肖的畫面給春節平添了靚麗的光彩。

窗格之上,粉墨登場

年畫和窗花好似春節民間藝術中的孿生姐妹,一個裝飾門庭,一個點綴窗戶,兩者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如果說年畫是代表勞動人民的職業畫匠的藝術,那麼窗花則是廣大民眾尤其是勞動婦女的藝術。

每到鄉村臘月農閑之時,總見姑嫂妯娌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剪窗花。等到了臘月二十七八打掃完庭院,給窗戶糊上新窗紙后,便把花花綠綠的窗花貼到窗格上。此時,農家的窗戶不僅是節日裝扮的對象,更是人民群眾自我藝術天賦與審美觀念自由展示的大舞台。人們在剪窗花、貼窗花和賞窗花中傳承了技藝,活躍了年節的氣氛,也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窗花種類豐富,不隻有常見的紅色,也有罕見的如河南陝縣的黑色,還有河北蔚縣、三河和煙台等地的染色窗花以及陝西合陽的紙塑窗花等。蔚縣窗花產生於清代晚期,是一個以男性藝人為創作主體的地方剪紙藝術。由於蔚縣及其周圍區域流行晉劇、梆子和秧歌戲,有力促進了戲曲題材剪紙的發展。俗話說“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到清末民國時期,僅著名藝人王老賞一人所掌握的題材就多達200多種。這種彩色染繪的戲曲人物剪紙通常4張為一套,稱為一回,也有8張、12張為一套的,有更為豐富的故事情節。在陽光照耀下,這些彩色戲人在窗格上粉墨登場,成為連台的戲曲演出,令人百看不厭。

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名上元節。是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在如嬋娟的月光下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

相傳中國自唐代即有上元觀燈的習俗,到了宋代形制更加完備,已有紗燈、珠子燈、羊皮燈和走馬燈等種類,而且出現了大型花燈匯聚結彩如山的記載。此后,元宵之夜萬人空巷,男女老少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賞花燈,成為上元節的保留節目。

元宵花燈通常可分為三種,一種可視為兒童玩具,如兔子燈、羊燈、獅子燈和滾燈等﹔一種為宮燈,即宮廷和王府大院懸挂或展示的精美花燈﹔另一種是商鋪展示的彩繪人物故事燈彩。北京花燈,尤以后一種最具特色。作為明清兩代帝都,北京可謂八方輻輳,萬商雲集。為了商業競爭和展示實力,元宵花燈成為眾多商鋪尤其是點心鋪的招牌手段。因此,不少商家不惜花重金聘請優秀的畫家繪稿,由此促進了北京燈畫的發展。

這類花燈均為方形,四面糊裱絹紗,其上畫滿群眾喜聞樂見的演義故事。元夕之夜,百姓圍聚燈下,駐足觀看,每每流連忘返。元宵之后,花燈被精心收起保存,以待來年再展。若有破損會請畫師重繪,以確保燈畫新穎亮麗。

除了上述四種代表,春節期間的民間美術還有財神、挂簽、爆竹、煙花等,種類非常豐富。這些民間藝術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物質生活和精神財富的結晶,深刻反映了農耕社會人民群眾的精神信仰與民俗觀念。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