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美如畫 幸福踏歌來

——於都扎實推進新時代“五美”鄉村建設掠影

2021年05月23日08:14  來源:江西日報
 

初夏時節,於都大地生機盎然,鄉村沃土孕育希望。文化賦能,讓鄉村更美好﹔產業興村,讓發展可持續……這裡處處都是美麗家園、詩意生活,“五美”鄉村美美與共,鄉村振興走進“春天裡”。日前,記者走進於都,近距離感受新時代“五美”鄉村建設帶來的巨變。

共建共享 讓群眾得實惠

干淨整潔的村容,錯落有致的房屋,清澈見底的小河……日前,記者走進於都縣段屋鄉段屋村、羅坳鎮茅坪村等地,一幅幅新時代美麗鄉村新畫卷躍入眼帘。

於都強化黨建引領、系統整體推進,抓規劃、促融合,建機制、重長效,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打造89個產業興旺、生態秀美、文明淳朴、共建共享、和諧有序的鄉村振興示范點,以試點示范引領帶動全域發展。

共建共享,變“被動看”為“主動干”。該縣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機制,組建專門理事會,選舉有擔當、有責任心、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村民代表、黨員干部擔任理事會成員,共同議事協商、解決突出問題﹔充分尊重村民意願和主體地位,通過召開戶主會等形式,強化宣傳發動、示范帶動,撬動村民籌資籌勞建設美好家園,實現“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轉變。

“齊心新建美麗家園,生活在這裡感覺很幸福。”當地村民紛紛點贊鄉村發展的巨大變化。聚焦群眾所願、所想、所盼,該縣突出實用性和功能性,不斷完善水電道路等基礎配套,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打造百姓安居樂業的田園鄉村﹔秉持“就地取材、節約成本”理念,用好本土材料,彰顯本土元素,將一些老樹、老物件與環境有機融合﹔通過以獎代補等措施,激發村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走進“五美”鄉村,處處彰顯共建共享、和諧有序之美。目前,全縣完成86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項目,讓8.28萬農戶受益﹔完成27所鄉鎮衛生院升級改造、316所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等,讓群眾看病不再難。

文化賦能 讓鄉村更美好

以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於都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做好“文化+”文章,將客家文化、農耕文化、體育文化,與本地獨有的擂茶、蘭花等鄉土文化相融合,建成村史館、體驗中心等,為鄉村發展培根鑄魂﹔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過度開發,保留原有整體生態,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以文化發展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園嶺文創新村、寒信非遺小鎮、祁祿山紅軍小鎮……漫步於都鄉村,一個個文化氣息濃郁的項目令人目不暇接,讓“詩”和“遠方”成為新時代“五美”鄉村的多彩元素。文化賦能,讓鄉村既有“面子”,又有“裡子”。

對一些傳統古村落,該縣通過修復老舊客家傳統建筑群,改造提升為農家書屋、民俗展陳館,呈現“古朴典雅、古色古香”之美。走進禾豐鎮園嶺蘭心文創新村,處處彰顯創意創新,蘭心湖水清景美,蘭心小筑新穎別致,令人耳目一新。在非遺古法手工作坊,珍珠粉傳承人李小瓊正在給游客制作珍珠粉﹔在雩陽一隅圖書館、書法傳習基地,村民、游客正在看書、習字。

在禾豐鎮麻芫運動新村,一場農民籃球賽正在火熱進行,加油聲、歡笑聲此起彼伏。自從運動新村建好后,足球場、攀岩場等體育場地每天人氣很旺。隨行的禾豐鎮副鎮長劉稱榮樂呵呵地說:“不少農民還組團參加鄉村微型馬拉鬆賽呢!”體育文化興起給鄉村帶來了可喜變化,讓鄉村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在中國傳統村落嶺背鎮謝屋村,紅軍廣場、紅軍橋述說著長征模范謝寶金背著發電機到延安的感人故事﹔在仙下鄉上方村,“同心”古樹枝繁葉茂,紫微堡下河水潺潺……該縣注重文化融合,留住鄉村記憶,並通過五星創評、文明村鎮創建等方式,培育好家風、好民風、好村風,彰顯文明淳朴之美。

文化賦能,讓鄉村更美好,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如今,全縣涌現感動中國人物1人、中國好人9人,獲評中國傳統村落7個、全國文明村鎮2個,有省級生態鄉鎮10個、省級生態村18個。

產業興村 讓發展可持續

賞田園風光,體驗泛舟江上之喜﹔嘗全魚宴,體驗農家煙火氣息……近日,於都嶺背鎮金溪村黃金潭社區熱鬧非凡,前來參觀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據嶺背鎮黨委副書記周林生介紹,黃金潭以前臟亂差問題突出,今年年初通過精心規劃建設,環境煥然一新,並引導村民發展蔬菜等產業,拓展新興業態,讓村民實現持續增收。

產業是富民之本、致富之源。於都大力發展和培育富硒水稻、富硒蔬菜、富硒臍橙、富硒油茶以及肉雞肉鴨等特色產業,深入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彰顯產業興旺之美。同時,因地制宜,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由合作社帶頭、群眾參與,實現長效致富﹔做好“綠色+”文章,依托蔬菜大棚、池塘等,建成荷塘種養休閑區、童趣體驗區、觀光採摘區,走出一條“生態旅游+綠色田園綜合體”融合發展新路徑。

走進於都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隻見蔬菜大棚整齊排列,大棚內的富硒蔬菜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村民郭月華開始在基地務工,學會蔬菜種植技術后,自己牽頭管理多個大棚,帶著村民一起種植富硒蔬菜,不僅脫了貧,還成了“土專家”。她高興地告訴記者,富硒蔬菜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讓村民實現可持續增收。

產業興,人氣旺,村民的笑容更燦爛了。目前,全縣50畝以上規模蔬菜基地有109個,帶動2萬余戶群眾實現增收致富,富硒大米、富硒蔬菜等暢銷粵港澳大灣區。(黃長生 記者 梁 健)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