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煉成鋼》

史詩與抒情的百年交響

丁亞平

2021年06月21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為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主題的電視劇,《百煉成鋼》既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也是重大現實題材。它首次在電視劇中運用板塊式的結構和音樂劇等多種表現手法,以史詩與抒情的復調,彰顯黨史題材獨特的美學風格。

大廣角

《百煉成鋼》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征程。

正如導演毛衛寧所言,《百煉成鋼》“聚焦於每一位黨員是怎麼‘煉成’的,如果每個人物都是豐滿的、立體的、有血有肉的,對於觀眾來說,就會更有情感共鳴”。“百煉成鋼”,不僅僅指中國共產黨本身,也意味著每一位共產黨員的“百煉”,正是他們的“百煉”,才共同鑄就了“成鋼”的中國共產黨。在這些人中,有革命先驅李大釗、瞿秋白等,有人民領袖毛澤東,有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施光南等,有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等,也有“最美奮斗者”焦裕祿、王進喜等。

《百煉成鋼》在人物塑造上注入了豐富的生活細節。比如,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由於太專注,不小心吃了蘸墨汁的粽子,感嘆“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可是真理的甜與現實的慘烈形成了巨大反差,讓他“沒想到求索真理卻如此血腥”。再如,陳獨秀被京師警察廳下達了抓捕令,李大釗護送陳獨秀出京,兩人在一輛騾車上相約建立中國共產黨……正是這種種“百煉”,鍛造了中國共產黨人堅韌不拔的品格,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岩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等,電視劇全景式、立體地呈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以歌詠史

《百煉成鋼》將沉浸式音樂劇的元素融入影像敘事。它以組歌板塊串聯起整個歷史進程,用《國際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在希望的田野上》《為希望祝酒》《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多首歌曲,勾連起中國共產黨恢弘的百年歷史。這是電視劇以歌詠史的新形式。

作為一種以節奏為核心的藝術語言,音樂是聯結客觀世界與主觀情感的紐帶。劇中的音樂不僅承載著我們的歷史記憶,還承擔著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音調摹寫”。《國際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在劇中反復響起,承載了很強的敘事功能。當瞿秋白在大街上聽到人們齊唱《國際歌》時,他喜悅的心情充滿了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任弼時生病后,毛澤東批准他去蘇聯治療,任弼時表示服從決定,希望大家一起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聲響起,點出了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這一核心主題。當王莘看到國家朝氣蓬勃的景象時,喜悅之情浸染胸懷,《歌唱祖國》的美妙旋律從他口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美學風格獨特

作為一部可視化的黨史作品,《百煉成鋼》在美學層面呈現出史詩與抒情的交織交響。史詩的意味和動人,需要抒情和生動想象。優秀作品則應善於表達時代和民族的精神要義。

《百煉成鋼》動人的寬廣視角與細節淬煉主要圍繞“犧牲”展開,以此表現中國共產黨在各個重大歷史時期的縱橫演進與價值回響。比如劇中,在李大釗行刑前,一名女學生對他說,自己是他的學生,是在他的帶領下走上革命道路的,自己要先“走”。李大釗聽后,表示自己是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列主義的,自己先“走”更合理。行刑前,他不畏死亡,說出“絞死了我,並不能絞死共產主義!”的豪言壯語。另如,在步履維艱的核試驗中,一位教授身受重傷,仍心系試驗,表示盡管燃料推進劑爆炸了,但燃料效率提高了8%。臨去世前,還囑咐讓好友錢學森將隨身攜帶的鋼筆轉交給女兒,告訴女兒自己很愛她。類似這樣的“犧牲”故事在劇中數不勝數。在史詩品格與抒情話語、集體經驗與個體化經驗的交融中,《百煉成鋼》展現出一種不同尋常的探索,意旨深遠,影像編碼和打開方式獨特,為中國共產黨從苦難走向輝煌的百年征程,做出了堅實的注解。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