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江西要聞

要真正把群眾事作為“家事”

2022年01月06日08:14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中共江西省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一次全會強調,視群眾為“家人”、視群眾事為“家事”、視群眾盼為“家計”,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入手,敢於動真碰硬、拿出真招實招,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扎實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努力讓4500多萬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家事連民生,衣食住行、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這些日常“家事”,與群眾息息相關。作為黨員干部,如何對待群眾事?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為民服務中心考察,看到牆上“還沒上班,誰叫你來這麼早”等“服務忌語”時說:“服務中心現在很普遍,關鍵要有實效,最根本是要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就像焦裕祿一樣。對人民群眾沒有感情就會說‘忌語’,把老百姓看成父母、親人,就不會說‘忌語’。”是啊,隻有把老百姓看成父母親人,才會把他們的事當“家事”辦。但在這方面,一些干部思想上、態度上還有偏差,沒有把群眾當“家人”,而把自己當“官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便成了外人的事、別家的事,既然“事不關己”,就“高高挂起”,辦起來就嫌麻煩、敷衍應付,甚至產生“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不作為、慢作為”,以及部門單位間相互推諉、踢皮球的情況。還有的地方熱衷大拆大建,甚至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而就業崗位、托幼園位、上學座位、醫療床位、養老點位、停車車位、如廁廁位等群眾急難愁盼事卻沒有很好解決,結果看似經濟發展轟轟烈烈,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並沒有同步提升。

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干部忘記了自己是人民公仆,缺乏“家人”般的同理心,不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而是高高在上,倚仗公權行事倨傲,對群眾態度冷漠﹔二是政績觀出現偏差,一些領導干部認為抓經濟、上項目、建工程、拉投資才是“大事”,相較於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工程來說,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因而對群眾的身邊“小事”“家事”漠不關心。

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是主人,各級干部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關系任何時候都不容顛倒。是否牢記主仆關系、踐行執政宗旨,是否做到心系群眾、服務人民,是否恪守為民之責、履行為民之職,始終是我們黨加強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衡量一個領導干部作風是否端正的試金石。“官僚主義”作祟,對群眾就會頤指氣使,為群眾辦事就成了施舍﹔以人民公仆的謙遜姿態,視群眾為“家人”“主人”,就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為“家人”“主人”辦事,自然就不會嫌麻煩,就會上心用勁、盡快辦好。古人尚知“善為國者,愛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今天的黨員干部更應樹立“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公仆情懷,矢志不渝踐行黨的宗旨,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永葆為民之心,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情關心群眾,真心為群眾服務。

辦群眾的“家事”“小事”不出政績?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群眾的一樁樁小事,是構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群眾利益無小事。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這些“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從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看,改善民生不是經濟發展的負擔,而是重要的增長點、動力源。從近1億貧困人口脫貧釋放的巨大消費潛力,到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激發的市場需求,再到養老等產業廣闊的發展前景,都說明新的增長點就蘊含在解決好民生事當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准。一枝一葉總關情,黨員干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家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就能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隻有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把為人民謀幸福體現在工作中、落實到行動上,真正把群眾事作為“家事”辦好,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全面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朱雪軍)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