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中文學習:這些教材可以選

趙曉霞
2022年05月13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十幾年前,我剛進入出版行業,有幸數次隨前輩到海外考察和觀摩中文教學情況。世界各國的師生對中文和中國文化充滿熱情,讓我們深受感動。但同時印象深刻的也有美國某所小學的中文教室書架上幾本孤零零的、被翻得幾乎破損的中文故事書……2018年,當我再次赴美時,在沉浸式中文課堂中所見到的各類中文讀物品牌已多達數十種。”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國語言文化出版分社社長鞠慧的見聞折射的正是國際中文教育領域教學資源發展的可喜變化。

在她看來,這種變化對應的是,國際中文教材順應需求,實現了從紙質到數字、從單一到海量、從通用型到個性化、從單一語種到多語種注釋的全面升級。

來自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簡稱語合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共有國際中文教育教材19530種、數字教材3679種、慕課485門、微課1865節。

教材呈現多樣化特點

國際中文教材種類繁多,反映出國際中文學習市場的細分化趨勢以及教材資源開發的多樣化特點。有數據為証——1949年到1960年,共出版國際中文教材種類達104種,2011年到2020年這一數字達8039種,增長約77倍。這其中,為滿足區域國別化需求開發的本土中文教材,為滿足不同學段、年齡需求開發的分級教材以及為滿足專業、職業需求開發的“中文+”教材等,均有效滿足了教學需求。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編審、“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發展報告”項目負責人梁宇表示,教材適用對象根據國別、年齡、文化背景、需求差異不斷細分。目前,國際中文教材已涵蓋國內外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社會教育五大教育層次,包括入門、基礎、初級、中級、高級等多個級別,涉及綜合、技能、要素、專用、文化、考試、工具書等多種類型。這其中,國際中文教材“低齡化”需求受到重視,中小學中文教材出版數量“迎頭趕上”,與大學中文教材的數量差距逐步縮小。

根據第一部全球中文教學資源發展報告——《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發展報告》的梳理,2000年到2020年,全球共出版面向中小學生的中文教材、教輔共1449種,其中教材723種,教輔726種﹔全球共有面向大學生及成人的中文教材1866種,其中綜合類教材907種,技能類教材959種。

“中文+職業技能”教材應運而生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走出去”中資企業雇用海外本土員工越來越多。在此背景下,“中文+職業技能”教材應運而生,成為國際中文教育教材研發的一個重要方向。

2020年語合中心與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共建了全國首家“中文+職業技能”國際推廣基地,依托基地研發“中文+職業技能”系列教材。目前,已研發了中文+物流管理、中文+汽車服務工程技術、中文+酒店管理、中文+機電一體化、中文+電子商務和中文+計算機網絡技術6個專業18冊教材(每個專業都包括初、中、高級三冊),為后續師資培訓、資源庫建設、聯合實訓室、智慧教室提供了研究基礎。

在新近出版的“中文+職業技能”教材中,頗受關注的還包括國家開放大學聯合有色金屬工業人才中心在國內的試點職業院校研發的《工業漢語》系列教材。這套教材是以聽說為主的綜合教材,包括“啟航篇”和“基礎篇”。前者包括《市場營銷》《酒店服務用語》《光伏發電系統電力維護》《化工單元操作技術》《機電設備維修技術》《房屋建筑》《網絡信息技術》《首飾制作工藝》等,后者則包括《玉器工藝》《環境監測與治理》等11種教材。

相關專家認為,這些教材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緊扣崗位需求,讓企業員工快速掌握基本語言交流能力,了解中國相關生產標准和規范,並對中國文化有所感悟和認同,助力企業培養“通語言、精技術、知文化”的本土技術技能人才。

據記者了解,目前,機電加工、焊接技術、高鐵等多種專業教材已投入使用並受到企業和學習者的認可。

數字化教材智能化、個性化

近年來,伴隨高新技術快速進入國際中文教育領域,教學資源形態不斷變化,智能化產品不斷豐富,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大大改變了傳統教學資源的供給方式,也對資源生態進行了數字化重塑。數據顯示,在3679種國際中文數字教材中,中國開發的數字教材佔47.4%,達1744種﹔國外18個國家開發的本土中文數字教材佔52.6%,達1935種。

《字詞中的文化密碼》是一本融媒體動漫版教材,包括紙質教材、電子教材、動漫短視頻課程三種形態。其中,紙質書和電子教材共15課,動漫視頻共70個。值得一提的是,該書採用“微信體”版式,以中文課堂師生間的對話引出文化知識。

該書的編著者,暨南大學教授周健感慨道:“教外國人學中文30多年,有一個突出的感觸——他們學中文的最大困難是漢字。”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漢語字詞中隱含的文化寶庫,獲取字詞中蘊藏的文化瑰寶。但周健也知道,這類教材不易編寫,因為不僅要做到內容生動有趣、文字通俗易懂,還需要在形式上活潑多樣。比如,動漫就是當今社交新媒體的一個流行元素,如何將其靈活運用在教材編寫中是一大挑戰。

基於這些因素,周健在商務印書館的支持下編就《字詞中的文化密碼》。“字詞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承載著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豐富內涵和歷史記憶。以字詞為切入點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既是我們在中文課堂上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相結合的一種嘗試,也是利用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創新講述中國故事的一次努力。”周健說。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很多國際中文教材在傳統媒介物方面進行了擴展,增加了含音視頻材料的光盤等,甚至建成了數字資源App或在線學習平台,如《長城漢語》(第2版)等。

馬來西亞吉隆坡卓越漢語中心是《長城漢語》的使用者,院長錢進逸說:“從吉隆坡卓越漢語中心成立之初,我們就開始使用《長城漢語》。如今,《長城漢語》(第2版)不僅擁有體現先進教育技術、符合現代化學習形態的學習平台和多媒體課件,而且推出了新版學生用書與練習冊,是體系完整的國際中文教材。”

新聞鏈接

2021年7月,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發布實施首個面向外國中文學習者的中國國家語言文字規范標准——《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准》。標准規定了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生活、學習、工作等領域運用中文完成交際的語言水平等級。標准分“三等九級”,以語言交際能力、話題任務內容、語言量化指標為基礎,配以聽、說、讀、寫、譯5項語言基本技能,同時結合中文獨特性,明確規定不同級別中文水平應掌握的語言知識,旨在形成一套“專業、開放、包容”的標准體系。

同年12月,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發布了《國際中文教育用中國文化和國情教學參考框架》。《參考框架》通過確定文化教學范圍、描述文化教學目標和內容、梳理文化教學點、劃分教學層級展示了文化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兩部標准文件為課程設置、大綱編制、教材編寫、資源建設、課堂教學等提供重要依據。

(資料來源: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