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三位駐村書記的幾件暖心小事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實習生 陳珂昕
2023年07月04日08:16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他是醫院的職工,卻在黃洞村一待就是6年,把村民的煩心事當做自己的操心事﹔他是國企干部,扎根榨下村,實實在在幫助村民解決生活生產難題﹔她是房管局的干部,用耐心和細心,獲得了北坑村群眾的信任……肩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江西千千萬萬個駐村第一書記在田間地頭、群眾身邊忙碌著,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鋪展出一幅幅春天畫卷。

王柏鬆(左二)正在和村民聊天。(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村裡來了位“醫”書記

九江市柴桑區涌泉鄉黃洞村,地處柴桑區最西邊,比鄰瑞昌市。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村落,卻是江西省“十四五”鄉村振興重點村、市級鄉村振興建設示范村。

是什麼使得村裡發展起新產業,村民過上好日子?這一切還得從這位“造血”“活血”的“醫”書記說起。

夜裡,黃洞村萬籟俱寂。一片農房之中,黃洞村黨群服務中心的書記辦公室燈火通明。辦公桌上放著一大摞文件資料,封皮寫著“九江市柴桑區鄉村振興檔案”。有一人正伏案桌前,眉頭緊皺,不斷翻閱著手裡的脫貧報告,他就是黃洞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柏鬆。

“白天得和村干部一起商量產業發展的事兒,還得去了解每戶脫貧戶的情況,隻能晚上加班,在電腦前理一理資料了。”王柏鬆說。

2017年,王柏鬆被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選派至黃洞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接到組織安排后,他就簡單收拾行李來到黃洞村,開始駐村工作。

“每家每戶情況都各不相同,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家庭情況、年齡、勞動就業等等致貧原因來歸類分析。”王鬆柏說,“隻有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老百姓致富奔小康。”

駐村6年來,王柏鬆前后為黃洞村爭取幫扶資金292萬余元,其中單位幫扶資金170萬余元,其他幫扶資金122萬余元,以資金“造血”,搭建起了黃洞村產業發展的“主動脈”。

現在,黃洞村8、9組的涵洞建起來了,脫貧戶家的自來水管網接通了,農田水利、堰壩水溝水渠都修好了,村民們的日子也紅火起來了。

“王書記,我的土雞蛋賣不出去可怎麼辦!”紅火的日子要持續下去,產業發展要先能持續。最近,一位村民心急如焚地找到王柏鬆,詢問自家農產品售賣的事。

“沒銷路,我們就打通一條路。”王柏鬆說。他積極爭取醫院力量的支持,對接工會開展“聚焦鄉村振興,助力產業幫扶”等消費幫扶活動。

在王柏鬆的帶領下,村干部也變身帶貨主播,耐心細致地講解著各類農產品。“每次返回市區,我的后備箱也全塞滿了大米、水果、西瓜、玉米、蔬菜、土雞蛋等等,能多賣一點是一點。”他說。

“大家的煩心事、揪心事,都是我們操心的事。”王柏鬆說,“鄉村振興路上的一切疑難雜症,我們都有信心去解決。”

興百姓業 做實在事

汪亮(中)正在和村民一起直播。受訪者供圖

在上饒市余干縣,有這樣一批人,他們強基礎、帶隊伍、抓產業、促提升,始終奔赴在鄉村振興第一線。

上饒市鄉村振興優秀駐村干部汪亮,即是其中的一員。自2021年7月起,他擔任起上饒市余干縣三塘鄉榨下村的鄉村振興第一書記,始終為村民解憂辦事,堅持產業先行,不斷提升榨下村強村富民的發展格局。

“喊十句口號,不如做一件實事。”這是汪亮常挂在嘴邊的話,也是身體力行去做的事。

“汪書記,啥時候幫我們裝個路燈咯。”一村民路上遇見汪亮,半開玩笑地說道。然而這句話,汪亮當了真。他組織干部現場踏勘、預算、爭取到項目資金13萬元,兩個月就為村裡安裝好了近200盞路燈。

“我們來駐村不是簡單發錢發物,而是真心幫群眾解決煩心事。”汪亮說。

近年來,榨下村發展了藥材種植、雷竹種植、大棚蔬菜等產業,但因土地流轉的遺留問題,產業規模一直得不到擴大。

“村民的事還是要村民自己商量著辦。”汪亮說,他將村民召集起來,通過“四議兩公開”的方式,解決了土地流轉糾紛,也解決了產業發展、壯大的后顧之憂。

考慮到榨下村經濟基礎比較薄弱,汪亮把土地流轉政策與百姓致富、經濟發展相結合,逐漸建立起“致富帶頭人+村級入股+群眾分紅”的產業發展模式。

“在我們不懈努力下,村集體共流轉到一百余畝土地用來發展大棚蔬果種植。”汪亮說。現如今,幾名致富帶頭人出資出力,發展雷竹、藥材和大棚蔬果種植,一共帶動了100余名勞動力就近擇業,預計戶均增收3000余元。

2022年5月31日,榨下村還成立“產業獎勵基金”,激勵更多的致富帶頭人投身鄉村、俯身農業,獎勵基金總額預計到年底有60萬元。

“我們將繼續爭取社會及各級資金注入,以村集體入股產業,加大對致富帶頭人的扶持獎勵,真正讓產業做起來、強起來。”汪亮說道。

走好鄉村振興每一步

張蠑(左一)正在宣傳防溺水知識。受訪者供圖。

炎炎烈日下,張蠑行走在北坑村的青石板路上,不停擦拭著額頭上冒出的汗珠,一邊查看著村裡老舊房屋的情況,一邊細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

張蠑是江西省樟樹市劉公廟鎮北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21年8月,36歲的張蠑還是樟樹市城管局環衛處的一員。“聽聞即將被派至北坑村駐村,我心裡既忐忑又激動。”她說。

北坑村下設14個自然村,共有727戶、2150余人,是江西省“十四五”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

“隻有迅速摸清村裡情況,才能更好開展工作。”張蠑說。為此,她不分晝夜,挨家挨戶走訪。

“有些村民白天不在家,我就晚上去。一些問題沒問清楚的,我就多跑幾次。”她笑言。

陳雪花是北坑村的一位七旬老人,家中房屋早已年久失修。“土坯房既不安全,又不美觀,得盡快勸說老人家拆掉重建。”張蠑說。

然而,老人家一聽拆房,每次都讓上門勸說的張蠑吃了“閉門羹”。

張蠑也不著急,一來家裡就是幫她干活,陪她拉家常。

“做村民的工作不在一時,想村民所想更重要。”張蠑考慮到老太太對房子有感情,提出就在原有房屋基礎上改造。

慢慢地,老人家被張蠑扶著在村裡散步時,親眼見到不少被成功改造的房子,最終同意了翻新整修。

“駐村工作,極其需要我們的耐心和細心。”張蠑說,“這只是脫貧攻堅、強村富民的第一步,日后我們更要穩扎穩打,走好鄉村振興的每一步。”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