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戶走訪探鄉情 實地調研促發展
——宜春學院政法學院、醫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2023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聯隊開展仙源鄉鄉情民意調查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為引領大學生將課堂學習與鄉村實踐緊密結合,發揚實事求是精神,深入了解宜春市萬載縣仙源鄉當地民生民情,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宜春學院政法學院、醫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三院聯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於7月6日下午赴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仙源鄉開展鄉情民意調查。
調查開始前,通過仙源鄉黨支部書記韓文平介紹,實踐隊了解到仙源鄉的基本鄉情:當地共有1946口人,成立了18個村民小組,由於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村中空巢老人居多,當地結合實際情況竭誠為村民排憂解難,設置4個安居點,為村中60歲以上的12戶空巢老人提供生活保障。同時派駐書記駐村,每月召開一次會議報告村中基本情況,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制,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此外,實踐隊成員就農村教育、農村醫療、農民收入以及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進行了深入了解,為助力鄉村振興建言獻策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天,實踐隊成員前往仙源鄉退休女教師韓月蘭家中採訪。據韓月蘭回憶了解,她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早逝,母親獨自供養讀書。教學生涯中,她一直堅守在仙源鄉中心小學教導學生,從1973年開始教學到2009年退休,扎根鄉村基層教育36年,熱愛教育事業,潛心教書育人,默默無私奉獻,以螢燭之光照亮一方,助力仙源鄉貧困學子圓夢。韓月蘭告訴實踐隊成員,仙源是一個紅色革命老區,紅色革命教育氛圍濃厚,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成果日益鞏固,教育上雖仍然存在教學設施落后、管理水平薄弱的短板,但通過仙源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當地兒童輟學率普遍降低,教育普及程度也逐漸提高,村民思想觀念也日益開放。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國家定向計劃教師增多,為仙源鄉教師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
實踐隊成員走訪當地診所時,採訪了萬載縣仙源聯合診所醫生曾峰。據了解,曾峰是該聯合診所的所長,從醫32年,扎根鄉村基層一線,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全力當好百姓“健康守護人”,為仙源鄉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貢獻了重要力量。曾峰表示,近年來仙源鄉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鄉村基層衛生條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基礎醫療設備增多,但同時也暴露出高端醫療設備不齊全、基層醫生數量較少等問題,如面對心梗腦梗等患者突發疾病時,現有醫療設備、醫生資源無法滿足手術條件。
此外,實踐隊成員就村民飲食健康、法律意識素養、農村慢性病等方面進行走訪調查。走訪調查過程中,實踐隊成員了解到村中多數老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多年服藥。飲食上,該地村民健康飲食觀念較強,改善飲食結構態度較為積極,但在飲食習慣上存在少數問題。法律意識上,當地民風淳朴,民事糾紛較少,社會秩序和諧,但該地留守婦女較多,對自身權益的保護觀念較為薄弱。
實踐隊成員此次入戶走訪調查,加強了對仙源鄉當地民風民情、社會秩序的了解,有利於大學生切實考察鄉村振興發展實況,更加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命運緊密聯合起來,為奮進新時代新征程貢獻青春力量。(瞿陶、陳敏杰、王浩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