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守正創新 擦亮非遺品牌

人民網贛州7月15日電(記者時雨 實習生鄺婷)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江西省贛州市舉行非遺購物節,搭建非遺產品線下展銷平台,創新文化消費場景,組織客家竹雕、贛南嗦粉制作技藝、客家鹼水粽制作技藝、南康花生巴制作技藝等21個非遺項目,在章貢區郁孤台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展示展銷,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參加活動。市民們在體驗、購買非遺產品中感受贛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贛州市以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為抓手,通過開展資源普查、構建非遺名錄體系、進行非遺保護記錄等方式著力抓好項目保護。同時,加強非遺項目宣傳,打造非遺文化品牌,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大力提升非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傾力打造非遺陣地體系
作為客家人從中原向南方遷徙中留下的寶貴財富,擂茶被譽為“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贛南客家擂茶,茶味純、香氣濃,具有重要的養生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為了加強非遺保護,贛州市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對客家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全面清查、記錄和認定,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為各級代表性項目,予以重點保護,不斷豐富完善四級非遺名錄體系,並整理形成了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目前,贛州市擁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8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27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24項﹔獲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人、省級100人、市級309人、縣級1147人。
在贛州經開區金鳳梅園,一條“內古外綠”的世界客家非遺文化主題歷史街區將盛裝迎接參加第32屆世客會的海內外嘉賓。投資約20億元建設的世界客家非遺文化主題歷史街區,打造以客家文化為中心載體的“四個中心”“四大工程”“十大產品體系”以及客家百種非遺展示體驗街區。同時,贛州市還以第32屆世客會召開為重要契機,投資約2億元規劃建設了世界客家文化非遺展示中心,打造“世界客家文化名城”。
據統計,贛州市建設非遺綜合展示館、專題館24個,由全市統一規劃建設非遺項目傳習所(點)168個。建有省市級傳播基地、傳承基地、研究基地、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等設施,有效推動了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讓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
對外交流取得豐碩成果
2022年11月24日至27日,贛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深圳市光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聯合主辦了“客家非遺走進大灣區”交流活動。來自贛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服飾、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石城硯制作技藝以及省級非遺項目寧都採茶戲、全南客家熏雞制作技藝等25個非遺項目在大灣區亮相,受到當地市民的熱捧。
近年來,贛州市秉承“文化因交流而豐富,因交融而多彩”的理念,加強非遺交流活動,搭建起非遺交流、互學互鑒的橋梁,在彰顯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讓非遺愈加深入人心。
以非遺交流推動文化互鑒。2018年至2021年贛南採茶戲、客家山歌多次走出國門,唱響海外。贛南採茶戲2018年至2019年分別赴多個國家參加江西文化旅游推介演出﹔龍南山歌分別於2018年、2019年參加馬來西亞沙巴客家文化節等活動。
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
賽龍舟,是客家龍南人一直沿襲至今的端午習俗,而客家龍南的龍舟賽又以楊村鎮的太平堡龍船會最有特色。一年一度的太平堡龍船會,在楊村鎮楊村村面積僅15畝的池塘裡舉行,這在江南端午龍船活動中絕無僅有。如今,傳承了500多年的太平堡龍船會已經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近年來,贛州市依托“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傳統節日、各類文化旅游節,舉辦豐富多彩的非遺展演展示活動,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
5月20日,以“山歌放飛新思想”為主題的贛州市2023年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文化惠民活動舉行。《打支山歌過橫排》《畬族敬酒歌》等非遺歌曲展現了濃厚的地域風情,採茶歌舞說唱《新時代裡唱新歌》反映了贛南大地日新月異、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生動畫面……一個個獨具贛南文化特色的節目接連上演,給現場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體驗。
據悉,自2016年以來,贛州市連續六年舉辦“文化惠民周”系列非遺展示活動,受惠群眾200萬余人。興國縣從2009年至今連續舉辦了13屆“山歌藝術節”,先后榮獲全國“群文品牌”“群星獎”項目獎等榮譽。國家級非遺石城燈彩享譽全國,每兩年舉行一屆石城燈彩藝術節。龍南市連續舉辦5屆旅游文化節,把太平堡龍船會、贛南圍屋營造技藝、楊村米酒釀造技藝等一批優秀非遺項目展示在世人眼前,讓非遺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傳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