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南賀郎歌》澆灌文明花
——南昌縣奏響移風易俗進行曲

鄱湖之濱,一曲由鄱陽湖漁歌演化而來的《塘南賀郎歌》傳唱數百年,早已成為這裡的民俗文化和烙印在世代居民身上的情結,也是南昌縣塘南鎮舉辦婚慶禮儀必不可少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
近年來,隨著我省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著力培育時代新風新貌,《塘南賀郎歌》在傳承中煥發新生,老曲新唱,改編出移風易俗版,歌詞通俗易懂,倡導自覺抵制“高價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共塑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
老曲新唱新意多
“酒宴大事要新辦,眾:呵!”“崇尚節儉和簡單﹔眾:呵!”“親朋隨禮請隨便,眾:呵!”“高價彩禮討人嫌﹔眾:呵!”……
7月12日上午,《塘南賀郎歌》第十四代非遺傳承人李壽印和往常一樣,早早來到塘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創作《塘南賀郎歌》移風易俗新版歌詞。
“《塘南賀郎歌》的曲調是固定的,歌詞有上千種,我會根據使用場景創作不同的歌詞和表演方式。”李壽印拿出厚厚一疊歌詞資料,一邊翻看一邊介紹,“自2021年起,我陸續創作了多版《塘南賀郎歌》,現在誰家有喜事,都會邀請我去現場唱新版《塘南賀郎歌》,唱得最多的是昌南‘免禮’版本。”
塘南鎮是傳統的漁業之鄉,村民以水產養殖和農田種植為生。前些年,禮金攀比、厚葬薄養、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亂象叢生,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也造成了浪費。“以前,家裡娶媳婦不僅要在縣裡買車買房,還要拿出至少20萬元的彩禮,不少人家都是舉債結婚。”張溪村村民李榮華說。
隨著移風易俗推進,塘南鎮結合當地非遺婚俗文化,改編《塘南賀郎歌》,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和鮮活有趣的表演,塑造文明婚俗新風尚,鼓勵各村紅白理事會成員積極宣傳。一時間,村村學唱、人人傳唱新版《塘南賀郎歌》之風在塘南鎮興起。
唱響文明主旋律
“女兒女婿感情和睦,親家之間有來有往,一大家人幸幸福福地生活比什麼都強。”前不久,為女兒舉辦一場“零彩禮”婚禮的張溪村村民張振國感慨道。
張振國是土生土長的張溪村人,原先他認為男方給足彩禮,他家嫁女兒才有面子。觀念的轉變,還要從新版《塘南賀郎歌》說起。
前年,張振國在一個親戚的婚禮上第一次聽到新版《塘南賀郎歌》,歌詞“歪風邪氣不可長,彩禮到了幾十萬,娶親嫁女本造喜,弄得不好就麻煩”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他對自己過去陳舊的觀念有了反思。在新觀念的影響下,張振國主動向親家提出放棄彩禮,把錢留給小兩口過日子。
“老百姓對朗朗上口的新版《塘南賀郎歌》接受度高,比原先刻板說教式的宣傳效果好得多,既營造了濃厚的喜慶氛圍,又在潛移默化中引導群眾形成婚嫁事宜理性消費觀。”張溪村黨總支副書記魏九妹說。
如今的塘南,不僅扭轉了過高彩禮的不正之風,還形成了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節儉辦事的文明新理念。紅白喜事隨禮從上千元降至兩三百元,擺酒從30桌降至10桌左右,大操大辦、攀比炫富等陋習受到摒棄。
榜樣示范帶動強
一幢幢房屋錯落有致,一條條道路干淨整潔,一棵棵樹木綠意盎然……走進張溪村,一幅和諧的美麗鄉村宜居圖映入眼帘。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新風勁吹之下,塘南鎮進一步豐富《塘南賀郎歌》的內涵,大力創新農村移風易俗宣傳教育方式,形成了以《塘南哭嫁歌》《塘南賀郎宴》等為主線的非遺民俗文化體,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引導群眾向善、向美。各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和黨員紅娘團等,制定村規民約,大力推廣文明積分、道德超市等做法,發揮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帶動作用,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
同時,塘南鎮將移風易俗作為抓基層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提升鄉村文明軟實力,移舊風除陋俗,形成文明和諧的新風正氣。如今,這裡孝老愛親、文明有禮等蔚然成風,助人為樂、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已然形成。(全媒體記者 宋思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