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

——樂安縣建設“紅色保護帶”讓紅軍標語煥發時代光芒

2023年07月18日08:14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樂安縣作為原中央蘇區的北大門,有著深厚的紅色歷史文化底蘊。目前,存有各種形式的紅軍標語3826條,被譽為“紅軍標語第一縣”。這些綻放著歷史光芒的紅軍標語,就像銘刻在大地上的紅色印記,熠熠生輝。

眾多標語為何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樂安採取了哪些做法?怎樣挖掘和解讀紅軍標語?歷經歲月滄桑的標語在今天又該如何煥發新的時代光芒?

守護曾經的記憶

1933年5月中旬,紅一方面軍在樂安縣湖坪鄉進行軍事整編。湖坪鄉湖坪村漢上村小組的偉佐兩先生祠是當年紅軍駐地,屋內共留下文字標語、漫畫30余條(幅)。

“小時候,爺爺就常常指著牆上的標語,和我講紅軍的故事。”說起紅軍標語,居住在這裡的王宗耀總是感慨萬分。1939年出生的他,是一位有著53年黨齡的老黨員,一直居住在這間屋子裡,作為紅軍標語的守護者和傳承者,他也常學著爺爺的樣子,對兒女們講“牆上的故事”。為了保護好標語,他從不允許孩子們在牆上亂涂亂畫。

“像王宗耀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用心用情保護著紅軍標語。”樂安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文物保護股股長丁虎新介紹,樂安通過“認保”等方式,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保護紅軍標語,已有26個單位或個人通過“認保”自籌資金120萬元,對26處紅軍標語依附的建筑進行維修和管理。

萬崇鎮池頭村的“秀挹南山”老宅是萬崇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有120余條紅軍標語。一直以來,87歲的邱希仁老人和小他3歲的侄子邱惠仁,共同守護這座宅院裡的標語。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從父輩手中接過‘接力棒’,去年邱惠仁去世后,我兒子就加入進來了。”邱希仁介紹,他們一家三代黨員,將這些標語視若生命。曾經住在老屋的8戶人家捐款對其進行了全面修繕,樂安農商銀行等單位也對這間老屋進行了“認保”和捐款修繕。

此外,樂安還將紅軍標語保護工作納入傳統村落、秀美鄉村、紅色旅游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等工作。“我們投資2000萬元將湖坪鄉國寶公祠改造成紅軍標語博物館,投資1500萬元對谷崗鄉登仙橋村進行村庄整治和建設,投資1400萬元在南村鄉打造南村紅色小鎮。”丁虎新說,樂安還為每個開展紅軍標語保護工作的村小組配備了1至2名紅軍標語保護員,對紅軍標語進行守護。

針對因風雨侵蝕而損壞的紅軍標語,樂安聘請專業文保公司,採取部分截取、原址保護、現場修復等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目前已對60余棟紅軍標語建筑進行了搶救性維修。同時,採取攝像、攝影等數字化手段,收集、記錄紅軍標語基本信息,逐條建賬,建立健全紅色標語動態信息和數據庫。

解讀牆上的歷史

“這是第四次反‘圍剿’戰役中登仙橋伏擊戰的場景,敵軍雖然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大炮,但是仍被紅軍殲滅。”樂安縣紅軍標語博物館解說員劉睿芳,正在為研學學生和游客解讀登仙橋大捷漫畫。

“全縣普查登記的紅軍標語有3826條,分布在15個鄉鎮53個行政村83個村小組220處(個)建筑物(載體)上,有的信息殘缺,有的字跡模糊,這些信息如何辨認,又該如何認証和解讀?”丁虎新說,2016年樂安被列為江西省紅軍標語保護利用試點縣后,縣裡聘請了6名黨史、軍史、地方史等專業人員,組成普查組,深入標語現場進行調查、考証、鑒定等。

“我們到現場,向村民了解標語故事,向專家求証,充分收集、挖掘和編撰經典紅色故事,出版了《樂安紅印》《樂安紅軍標語精選》《巾幗血染芙蓉山》等書籍,對紅軍標語進行全面闡述,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紅軍標語背后的故事。”丁虎新介紹。

“縣裡專門聘請了撫州市黨史專家作為黨史顧問,就普查出來的紅軍標語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進行詳實考証﹔與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院、陝西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開展合作,對紅軍標語的保護、解讀和利用進行研究。”樂安縣博物館黨支部書記周志華說。

穿越時光的延續

紅軍標語是見証中國革命歷史風雲的“活化石”,它為傳播革命真理、組織發動群眾、瓦解震懾敵人等,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思想武器。

“標語也是牆報的一種,而牆報作為‘全黨辦報’宣傳理念的實現手段之一,對我們在新形勢下做好輿論宣傳工作仍有啟迪作用。我們將借助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和載體,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樂安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游詠梅說。

滄海桑田,歲月流變。曾經的紅軍標語起著宣傳教育的作用,今天的樂安繼續以實物、實景、實例、實事為載體,強化紅軍標語的宣傳教育屬性。

“我們將紅軍標語編輯成書,推進紅軍標語進教材、進機關、進社區等﹔舉辦形式多樣的紅軍標語展覽,在紅軍標語較多的16個村實行‘一村一圖展’﹔開展‘融媒紅色行’‘紅色探源’等活動,創新紅軍標語的傳播和宣傳﹔將牆上的《反對開小差的歌》重新譜曲成歌推廣傳唱﹔精心創作情景劇《芙蓉山五女跳崖》《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通過送戲下鄉常態化演出宣傳……”周志華介紹。

為進一步活化教育宣傳場景,樂安把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紅軍標語聚集地等高標准打造成紅色景點,積極推動紅色文物保護工作,同時加大力度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以來,我縣先后建成樂安縣紅軍標語博物館等5家紅色展館,每年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樂安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工作人員介紹,在打造“千古第一村”“千年古樟林”“千尺飛瀑群”“千仞道仙山”基礎上,樂安將“千條紅軍標語”也納入全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精心打造“五千”旅游品牌,規劃了“重溫毛澤東足跡”“重走紅一方面軍征程”等紅色線路,將散落的紅色景點、革命遺址串聯起來,擦亮“紅軍標語第一縣”紅色名片。(謝龍龍 全媒體記者 徐立鳴)

(責編:羅娜、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