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開啟“老區+特區”振興發展之路

尋烏縣南橋鎮車頭村巧耕人家蔬菜基地。 全媒體記者洪子波攝
由深圳市援建的尋烏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正在上實踐課。 全媒體記者洪子波攝
深尋支援合作產業園建設如火如荼。 全媒體記者洪子波攝
又是一年初秋時。椏髻缽山,群巒疊翠,萬物競發﹔東江源頭,泉涌不休,汩汩向南。
尋烏和深圳,老區與特區,一水相牽、一脈相連。發源於椏髻缽山的東江水,跨谷越澗,南流400余公裡,澤潤改革之城、創新之都——深圳。
同飲東江水,深尋情更長。2018年5月,在中宣部的推動下,東江源頭的革命老區尋烏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深圳牽手結緣,建立支援合作關系,開啟“老區+特區”合作發展新篇章。
5年來,深尋兩地以共同打造“特區帶動老區、老區支持特區”先行示范為目標,完善對接協調機制,創新支援合作模式,加快尋烏機制融灣、產業融灣、思想融灣步伐,闖出一條革命老區“不尋常”的振興發展之路。
機制保障
從周期性幫扶到“常態長效”
前不久,尋烏縣最南端的5個村,結下了一門特區“親戚”——深圳市龍崗區平湖街道與尋烏縣丹溪鄉簽訂“社區與村結對共建”框架協議,兩地5對社區與村“結對認親”,聚焦村集體經濟發展、致富帶頭人培訓、農產品銷售、基礎設施改善等領域開展結對共建。
實際上,平湖街道已連續5年結對幫扶丹溪鄉,至今累計幫扶資金超250萬元。而此次兩地合作觸角延伸到社區與村,意味著兩地全覆蓋對接聯系幫扶機制進一步深化。
常態化、多層次、長效化的結對合作機制,是推動對口合作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今年龍崗區支援合作尋烏工作計劃中,鞏固深化合作機制是重中之重。探索建立龍崗區產服集團、金控公司與尋烏縣城投集團結對幫扶關系,推動形成覆蓋區、街道、國企、股份公司、行業協會的多層次支援合作機制。
2019年1月,深圳正式出台《深圳市與尋烏縣支援合作工作方案》,尋烏縣成為江西唯一由深圳專門出台支援合作方案的縣(市、區)。
深尋兩地第一輪支援合作期滿后,2021年12月,深圳按照“模式不變、力度不減”要求,將支援合作尋烏縣工作延長至2025年,支援范圍擴大至產業發展、人才培育、資金扶持、社會事業等領域,開啟深尋支援合作新征程。
深尋兩地為何能越走越近、越走越勤、越走越親?尋烏縣發改委干部曹成認為,深尋“1+16+N”常態化對口支援合作機制,是打造“老區+特區”對口合作典范的關鍵保障。支援合作以來,通過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牽頭,龍崗區11個街道和5家國企支援尋烏15個鄉鎮和城市社區,其他國企、社會資本廣泛參與,與尋烏縣相關單位、群團組織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形成了覆蓋深圳市、區、街道、國企和行業協會的多層次支援合作機制——
1月31日,尋烏縣行政審批局和龍崗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簽訂“融灣戰略”支援合作框架協議,通過建立政務服務區域合作新機制,全面提升尋烏政務服務水平﹔
2月21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及龍崗區工信局、人力資源局與尋烏縣政府簽訂校地合作框架協議,在大學生思政教學實踐、干部人才雙向培養、產學研轉化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6月26日,龍崗區衛健局與尋烏縣衛健委簽訂對口幫扶協議,在臨床技術水平、人才隊伍培養、遠程醫療服務等方面傾力幫扶,提升尋烏醫療服務綜合能力﹔
…………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博士邱佛梅認為,相比其他革命老區與重點城市對口合作案例,深尋兩地已經構建起“遠親合作型”支援合作關系。從最初的府際支援合作,到各層級政府部門間攜手,再到企業、學校、醫院等領域結對,實現了支援主體更加多元化與合作關系更加精准化。支援合作領域縱深發展,形成了“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智力+公益”立體幫扶體系。
對口支援合作不是政府唱“獨角戲”,而是政府、市場、社會同向發力的“大合唱”。5年來,深尋兩地堅持政府引導、市場機制、社會參與相結合,形成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對口合作格局。
深尋大道、幸福小鎮、滋溪大橋……5年來,深圳先后投入各類幫扶資金3.86億元,幫扶尋烏縣實施產業、基礎設施、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重大項目80余個。一串串生動的數字、一項項務實的舉措、一個個具體項目的背后,是深尋兩地在機制化、項目化、常態化互動中彰顯出的“深圳速度”“尋烏溫情”。
合作共贏
從“單向支援”到“雙向賦能”
每天清晨5時,兩輛滿載辣椒、茄子、紅薯葉的冷藏貨車,准時從尋烏縣南橋鎮車頭村巧耕人家蔬菜基地駛出,約4個小時后,這些新鮮蔬果就能出現在深圳一些大型餐館酒樓的廚房裡。
“背靠大灣區大市場,我們不管是鮮菜還是腌菜產品,都不愁銷路。”巧耕人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趙一麟說,公司已被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基地,“葉芥菜”產品也通過了深圳“圳品”認証,定向供給總部位於深圳的20余家大型餐飲連鎖機構。
“今年銷售收入預計可達8000萬元,明年力爭突破1億元。”趙一麟信心滿滿的背后,是產地與市場的對接,更是老區與灣區資源要素流通的雙向互動。
尋烏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維兵介紹,尋烏作為東江源頭縣,好山好水好生態孕育了品類豐富、品質一流的農特產品,而深圳作為常住人口達1700余萬的國際化大都市,“菜籃子”“果盤子”市場需求巨大。近年來,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尋烏致力於成為大灣區的“菜園子”,已有3家企業被認定為大灣區“菜籃子”供應基地,成功認証“圳品”6個,一年四季可為大灣區市場提供新鮮優質的蔬菜瓜果產品。
尋烏桃香飄鵬城。7月14日,2023年尋烏縣農特產品融灣行動啟動儀式在深圳最大的“菜籃子”——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舉行。當日,深尋兩地簽訂鷹嘴桃等農特產品購銷協議超40萬公斤,交易金額達940余萬元。
一枚果、一棵菜的“進深”之旅,也是深尋兩地雙向奔赴的一個縮影。
支援合作,支援是特區對老區的深厚情誼和責任擔當,合作則是高質量發展之路上的結伴而行、優勢互補。
支援合作如何走深走實?關鍵要以產業協同為先手棋和突破口,以“互惠互利、共贏發展”為原則,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有機融入深圳產業鏈條,對接大灣區的廣闊市場和優質資源,讓這場合作產生真正的化學反應,激發老區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戰略咨詢處副處長王琤認為,對口合作不再是單純的“強幫弱”,而是雙方在綜合考慮各自比較優勢與特色的基礎上,以互利共贏為原則,建立功能互補的系統性、有機性合作關系。
“對口支援合作不能只是單向‘輸血’,實現雙向賦能‘造血’才能可持續。”尋烏縣有關負責人說,2021年第二輪深尋合作實施以來,兩地更加重視產業協作共贏,尋烏正立足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產業基礎,在現代農業、工業和全域旅游方面,全面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
在深圳市支援合作尋烏縣2023年工作計劃中,深化產業協作共贏是深尋合作的重點領域。支持尋烏縣融入深圳“20+8”產業體系,加強深圳市與尋烏縣長期經貿合作關系,將尋烏作為深圳產業有序梯度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區,鼓勵相關企業依托尋烏資源比較優勢,在尋烏投資建設生產基地和增資擴產、轉型升級項目。
眾所周知,歷經40余年發展,深圳實現了邊陲漁村到國際都市的蛻變,現今亦面臨土地空間、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發展矛盾。而通過借站融灣跨入深圳“兩小時經濟圈”的尋烏,則能夠為深莞等大灣區城市的產業外溢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通過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實現產業協同發展。
走進位於尋烏縣石排工業園的江西三艦客氣體技術有限公司,前來拉貨的車輛在廠區內排起了長隊。4年前,公司副總經理張惠棋和合伙人下定決心,把企業整體從深圳寶安外遷時,沒有想到這麼快就能在尋烏實現裂變式發展,“今年銷售收入預計能達2億元,相當於在深圳時的近10倍”。
而這得益於三艦客的“前店后廠”模式——“深圳設‘店’,尋烏建‘廠’,兩地可以無縫對接。”張惠棋說,三艦客的主要產品是被稱為“工業之肺”的空壓機,在大灣區有龐大的市場需求,但受制於土地等要素制約,其在寶安的生產規模一直無法擴大。而尋烏無疑是三艦客的福地,目前公司40%以上的空壓機產品銷往大灣區市場。
牽手5年,兩地產業融合發展跑出了加速度,尋烏在“前店+后廠”“總部+制造”的產業分工中找到合適位置。
尋烏縣工信局副局長劉卓霖說,深尋兩地正在加快產業聯動共建,在規劃編制銜接、產業協同發展、園區合作共建、招商資源同享等方面,建立合作機制及產業轉移協調聯動機制,探索“老區+灣區”工業倍增融合模式,建設深尋支援合作產業園、在深圳建設飛地園區、在龍崗區舉辦深尋支援合作推介會等方式,加快推動兩地產業協同發展。
思想解放
從“山區思維”到“灣區思維”
推動融灣發展,應從何處入手?“思之深,則行之遠”,有思想上的破冰,才會有行動上的突圍。
尋烏地處贛粵閩三省交界,武夷山與九連山余脈相交處,山地佔總面積75.62%,是個典型的山區縣。粵港澳大灣區則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
尋烏對此有深刻認識,對標灣區,不僅存在“看得見”的差距,更表現為發展理念、思想觀念上“看不見”的差距。
“我們不能被‘偏’和‘小’所桎梏,打破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山區思維’,打開思想的邊界,才能擁抱更大的世界。”尋烏縣委書記藍賢林說,推動各級干部由“山區思維”向“灣區思維”轉變,關鍵是要深入解放思想。
如何破除“山區思維”的禁錮?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
尋烏縣充分用好深圳支援合作契機,與深圳建立“126”干部培養機制,即1個月集中學習、2個月脫崗抓項目、6個月駐深跟班鍛煉,全面引導廣大干部學習深圳效率、深圳經驗,推動各層級、各領域領導干部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變“山區思維”為“灣區思維”,加速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2月6日——劉文才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這一天,他完成了身份轉換,從尋烏縣澄江鎮黨委委員變為龍崗區委宣傳部文化科的一名跟崗學習干部。
“政府不包辦,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劉文才說,凡是能交給市場的都交給市場,最大程度發揮市場的作用,特區法治化、市場化、專業化的政務環境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劉文才思考著把這些經驗、模式帶回尋烏,在公共服務、公益性服務領域“試水”市場化改革。
尋烏縣委組織部干部謝忠達表示,在深尋合作開始階段,對於去深圳挂職鍛煉、交流學習,很多尋烏的領導干部存在“離家遠、怕陌生”的思想包袱,需要組織部門輪番動員。而隨著第一批赴深挂職干部歸來,思維一變、觀念一新的他們因挂職鍛煉帶來的成長進步明顯,讓大家耳目一新。
“現在不一樣了,從組織動員變成了綜合選拔,從不願去到爭著去。”謝忠達笑著說,這就是尋烏干部思維在融灣過程中發生的明顯轉變。截至目前,尋烏縣已選派80余名干部赴深圳市有關單位、國企駐點跟班學習,組織黨政干部、優秀教師、骨干醫生等赴大灣區實地培訓超4000人次。
思想變,天地寬。對標灣區、學習深圳,從“山區思維”轉變為“灣區思維”,重在破除慣性思維,用創新的理念、改革的舉措,賦能尋烏融灣發展。
最近,江西裕友盛照明有限公司成為尋烏工程建設用地審批和規劃報建“一件事”改革的首個案例——在辦理施工許可証的同時,同步辦理了建設用地許可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証和不動產權証書。“沒想到尋烏改革意識這麼強、沒想到辦事效率這麼高、沒想到服務態度這麼好。”該公司副總經理古定標用3個“沒想到”為尋烏營商環境點贊。
營商環境優化是一個需要持續思想破冰、打破藩籬、改革突圍的課題,也是尋烏融灣發展繞不過的山頭。比照灣區一流營商環境,下好改革創新的“先手棋”,尋烏持續探索破題。
推進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將高頻事項集中審批,實現行政審批“隻進一扇門”﹔實施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各類項目審批時限減少四分之一﹔推進惠企政策集中兌現改革,構建了“線上一網、線下一窗”惠企政策兌現服務機制……
“深圳能做到的,我們也要做到”,尋烏縣以龍崗區為參照地,聚焦重點領域、短板弱項,全面梳理細化14個專項對標實施方案,提出160余項對標提升措施。6月下旬,尋烏縣從企業、群眾需求端出發,又推出了一批政務服務便民利企“微改革”政策舉措,新設企業“開辦即開戶”、工程項目“合並審批”、高頻事項“視頻幫代辦”……“尋速辦、烏差別”一流營商環境品牌愈加閃亮。
南海東江同潮,深尋攜手共進。老區精神與灣區思維相互激蕩,必將譜寫出更加動人的“老區+特區”共贏發展“融灣新曲”。
專家點評
攜手打造同心共富“深尋合作樣板”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博士 邱佛梅
深圳和尋烏文化相融、人緣相親、商緣相通。深尋支援合作,探索出了一條“雙向奔赴、互利共贏”的經濟特區支援革命老區典范模式,可以說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特區帶動老區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樣板。
5年來,深尋兩地合作機制更加健全完善,實現了支援主體多元化、合作關系精准化,合作交流實現了機制化、常態化、規范化,在解放思想深度化、支援合作制度化、產業融入鏈式化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對口合作經驗。
深尋支援合作是一場“接力跑”,展望未來,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突出互利共贏性和可持續性,充分發掘深尋雙方具有互補性的異質特征,以產業結構的優勢互補為基礎,做強“合作鏈”、創新“招商鏈”、打通“人才鏈”、深化“服務鏈”。
二是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拓寬社會參與渠道,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群眾共享的合作機制。
三是加大精准對接精准招商工作力度,探索組合式、捆綁式、協同式深尋合作招商模式,發展壯大“反向飛地”經濟模式。
四是強化智力幫扶力度,建立“人才飛地”打通引才引智新路徑,探索“人才和研發在深圳,轉化和落地在尋烏”的引才引智新模式,同時加強深尋兩地干部雙向交流。
把握機遇推動對口合作走深走實
江西省蘇區辦蘇區振興發展處處長 劉上艦
開展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給予革命老區的特殊關懷,是新時代推進革命老區實現共同富裕,縮小地區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推動對口合作取得積極成效,要重點把握“三個必須”——
必須找准路徑方法。對口合作必須高位推動、全面互動,堅持高層對接牽引、部門協同推進、縣區跟進落實、社會面同頻共振,促進對口合作加快推進。要加強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機制,更加精准、更可持續地推動雙方合作共贏。
必須聚焦重點領域突破。要精准聚焦、重點突破,抓住事關地方發展的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力求在產業、創新、人才等方面實現突破,積極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基地,強化鄉村振興合作,深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合作,強化創新成果轉化等平台合作,推動對口合作不斷走深走實。
必須建立健全推進機制。省級層面健全統籌工作機制,積極發揮省蘇區振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會等協調機制作用,建立對口合作省際工作機制,合力推動對口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市級層面有效發揮協同聯動工作機制作用,與結對城市建立對口合作聯席會議制度、重大事項清單化推進機制,部門之間建立常態化交流對接工作機制﹔縣級層面建立跟進落實機制,積極探索清單化管理、人員互派等機制,將對口合作事項項目化、清單化,逐項推進,確保對口合作取得實實在在成效。(全媒體首席記者 鄭榮林 全媒體記者 鄭 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