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定池蓮自在香
——追思“老阿姨”龔全珍

這是龔全珍的人生長度:壽至期頤,滿滿一個世紀,堪稱人瑞﹔
這是龔全珍的人生高度: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退役軍人、“最美奮斗者”、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接見她,親切地稱呼她為“老阿姨”﹔
這是龔全珍的人生寬度:她是開國將軍的夫人,卻從不以將軍夫人自居,而是淡泊名利,堅守“發上等願、享下等福”“就平處坐、向寬處行”的人生准則﹔
這是龔全珍的人生厚度:多年來,她以丈夫為榜樣,全心全意投入山區教育事業,並倡議成立了龔全珍愛心救助基金會,傾力捐資助學、扶貧濟困﹔
這是龔全珍的人生廣度:離休后的數十年裡,她離職不離崗,堅持深入群眾,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1000余場﹔耄耋之年還建立“龔全珍工作室”開展紅色教育,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弘揚黨的優良傳統。
晴川歷歷音容在,蓮江綿綿不了情。
9月2日,當龔全珍逝世的消息傳遍羅霄山脈環抱之中的蓮花縣,她的光輝形象一次又一次被提起,她的光榮事跡一次又一次被記起。
歲月流金,龔全珍身上所蘊含的精神力量,不曾黯淡、不曾消磨。特別是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中激勵后人傳承家風,在敬終如始中鞭策后人踐行家訓,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
這道風景,如風荷正舉,香遠四溢。
遺 產
對於龔全珍的女兒甘公榮來說,媽媽留給她一家最寶貴的財富,莫過於兩本名為《龔全珍日記選》《我和老伴甘祖昌》的書籍。
在送給曾外孫的這兩本書上,龔全珍用毛筆寫下諄諄囑托:“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學習甘祖昌、書寫甘祖昌、宣講甘祖昌,是龔全珍作為老伴,在將軍農民甘祖昌去世后心心念念並躬身踐行的“宏偉工程”。
“有官不做當農民,有福不享愛勞動,毫不利己專利人。”龔全珍這樣評價甘祖昌,“祖昌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不渝地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他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永遠激勵我前進。”龔全珍在日記中寫道:“祖昌一心一意為革命,前20多年為解放事業奮戰,后半生為建設家鄉出力,他共產主義的高風亮節是不會死的,他將永遠活在人們心裡。”
當有人揶揄:“甘祖昌苦了一輩子,不值。他還叫崽女務農,真是糊涂。”龔全珍便會立即反駁:“他的物質生活雖然簡朴艱苦,但精神上卻十分豐盈充實。”
當有人質疑:“我不相信你沒有儲蓄,甘將軍沒有遺產?”龔全珍卻從不爭辯。事實上,甘祖昌去世后火化,骨灰曾放在沿背村老屋內達11年之久,最后是一眾親屬集資才終於安葬。為了處理父親的后事,甘公榮曾提議:“暫時有困難,我們可以先借,以后有錢再還上。”
兩袖清風,一生廉潔。這是甘祖昌留給老伴龔全珍及其子女的精神遺產。相濡以沫33載,甘祖昌的精神已然一步一步教化並最終同化了龔全珍。言及跟隨甘祖昌回到蓮花縣沿背村,她說:“我一點也不后悔。雖然我沒有得到物質上的享受,我的精神生活卻是很豐富的。作為他的妻子,我得到了很多榮譽,我覺得光榮。”她表示:“我和祖昌結合,老年在他的光環照耀下,增添了很多光彩,這是我的幸運,應當十分珍惜,學習祖昌的精神,多做有益於人民群眾的事。”
以甘祖昌為鏡鑒,龔全珍決心以實際行動關心老人,熱愛孩子,為培養孩子們茁壯成長奉獻自己的一切。她在日記中表明心跡:“我跟著祖昌選擇了這條物質生活清貧、精神生活豐富的道路,而且要在這條道路上一直走到底。因為我是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公仆。”
遺 風
將軍夫人,是龔全珍的“顯赫”頭銜。然而,這樣的頭銜,她一次也不願使用。
1999年10月6日,龔全珍搭乘便車從南昌回萍鄉。到了萍鄉,當地領導又想用小車送她回蓮花,但龔全珍覺得用公車送她一個人不合適,堅持搭乘公共汽車。沒想到這輛車剛發車不久便滾下10多米深的河岸,造成多人傷亡,她也被摔入河中,以致全身青紫、疼痛難忍。事后有領導自責:“你沒出大事,真是全縣人民的幸福。”聞聽這句話,龔全珍還感到十分羞愧。
在20世紀90年代初,蓮花縣有一條針對離休干部的政策:不住公家的房子,就可以領取2000元的修理費。當時有很多人領了,龔全珍卻沒有開口說、伸手要。
盡管是“紅二代”,但在甘公榮的印象中,一家人從不搞特殊,也從未享受過特殊待遇。少年時,她和當地的農村孩子一樣,打赤腳、扯豬草、撿豬糞、放牛、喂豬、養雞鴨……特別是在大隊集體勞動時,甘祖昌要求子女“出工走前面,收工走后面”。“長大后我才明白,這是爸爸從小就在給我們灌輸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甘公榮動情地說。
甘公榮記得,有一年春節,她想買一件新衣服,龔全珍不肯,小小年紀的她便鬧了起來:“人家都有,為什麼我不能有?”到最后,甘祖昌也心疼,用商量的口氣說:“老龔啊,你把那床緞子被面拆下來,給公榮做件新衣吧。”龔全珍則趁機給甘公榮上起了思想政治課:“以后要記得,衣服能穿就行,要做到勤儉節約。”
龔全珍有一條穿了9年卻無一處破損的黑色尼龍褲,本想“相伴一生”,但在一次回山東老家時不慎丟失,讓她難過了好幾天。
有一次,同事向龔全珍介紹了用牙刷把補盆、碗的技術,她立馬動手試驗,發現效果果然不錯,在5分鐘內補了一個盆、兩個碗,倒上水一點也不漏,覺得“這真是個省錢又省時的好辦法”。
龔全珍有一雙穿了近三年的鞋子,由於褪色的原因,像沒洗干淨。同事勸她丟掉算了。龔全珍不以為然:“穿在腳上舒服,又沒破,為什麼要丟呢?”
這一點一滴,龔全珍做得那麼自然。甘公榮由衷地認為,爸爸媽媽沒有給他們的子女后代造一座金山銀山,僅是把艱苦朴素的作風、勤儉節約的家風留給了他們。
遺 願
盡管難掩悲痛、身心交瘁,甘公榮仍強打起精神:“等把媽媽的后事辦完,我馬上去完成她的遺願,把她最后的收入作為黨費,上交給黨組織。”
11513.7元。這是龔全珍最后一筆黨費的金額。
這個數字,像一顆跳動的紅心,流淌著滾燙的熱血。
很早以前,龔全珍已然看淡生死,並多次在日記中寫下遺囑:“我是一個公民,一名共產黨員,死后一切從簡,不需任何儀式。死后火化,骨灰撒在玉壺山上,不要墳,不要碑,不必麻煩親友吊唁。”
即便是在住院期間,龔全珍隻要大腦清醒,便會央求甘公榮:“我佔了別人的床鋪。我沒有病,我要回去。”
不願麻煩組織,卻又心系組織、心系群眾,這是龔全珍的一貫品格。
她曾認為,甘祖昌沒為兒女做什麼,但他所致力的事業是為大家的兒女造福,自己的兒女也在其中了。
龔全珍曾自責:進入老年后,特別是祖昌去世后淡忘了追求,特別是近年來有等待回歸自然的想法,所以暮氣沉沉,不符合共產黨員的要求,感到慚愧。為此,她自我警醒:“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怎能沒有追求呢?應徹底清除年老萬事休的思想,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奮發圖強,走出家門聯系群眾,為黨的事業做點滴工作。”
龔全珍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她覺得,養老金是黨和人民給的,除生活必需開支外,應當盡量多地回報給黨和人民,不應斤斤計較。有一年春節,她從家裡拿了一床羽絨被和被面,並動員親友捐贈了一些衣物,一起送給當地困難戶老胡,還要求對方保密,擔心“聲張出去不好”。還有一次,為了救助一名叫潤嬌的女子,龔全珍把僅有的存款拿了出來。她告訴對方:“錢以后還能有,生命隻有一次,救人要緊。”
龔全珍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國家條件好了,要人人都幸福,不能讓一個人掉隊。她多次表示,要多為社會、多為別人做有益的事。“我不知道我還能活幾年,我隻知道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要笑臉對生活,對每一個人。雖然我的力量是多麼小、多麼微弱,但我要盡力而為。”
在龔全珍身上,女兒甘公榮、甘仁榮看到了一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境界。此后,她們又順理成章地把這種境界延續到自己身上。甘公榮的兒子金峰告訴記者,早在20世紀90年代,媽媽就曾長期資助一名貧困學生,每個月給他100元生活費。有一年,媽媽給那名學生買了新衣服,卻沒有給自己兒子買,后來為了安慰他,才到市場上買了一件廉價衣服作為補償。
遺 憾
8月8日,《新建長沙至贛州高速鐵路江西段施工圖審核招標中標結果公示》在省公共資源交易平台發布,項目離全線正式開工又近了一步。全線11個車站,其中蓮花東赫然在列。
長贛高鐵項目的落地,與“老阿姨”龔全珍從中促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甘公榮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媽媽時,病中的龔全珍連聲說道:“好!好!好!”
“我答應過媽媽,等長贛高鐵開通了,我要帶她坐著高鐵到幾個紅色老區走一走,看一看。可是,媽媽走了,我再也不能兌現承諾了。”甘公榮泣不成聲。
這是一種痛徹心扉的遺憾。這遺憾裡,深深包含著龔全珍經久不滅的家國情懷。
蓮花縣是革命老區。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龔全珍總是開動腦筋,積極建言獻策。
她曾建議在蓮花縣開展養獺兔活動,並建議獸醫站要學會防疫治病,羽絨廠要學加工皮革制品的工藝,“這樣就地生產、加工,獺兔就不愁沒有銷路了”。
她對職校的領導說:“應拓寬科目,增加種植業,為科技種田培養人才。”
她向基層鄉鎮黨委書記提出,栽種新品種木梓,“是造福子孫的好事大事”。
她積極參與“希望工程”,號召廣大關心少年兒童的人奉獻愛心,為孩子們做實實在在的事。
龔全珍在日記中鄭重寫道:“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是我活著的唯一宗旨。”
在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的同時,龔全珍同樣為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而歡欣鼓舞。“我深深地被震撼著、激動著,為我們偉大的祖國驕傲!作為一名黨員多麼光榮!我要為祖國奉獻出一切!”
誠哉斯言。這是一位共產黨員的“大局觀”,更是一位共產黨員的“實踐觀”。未來,我們的祖國將以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樣子,告慰她!
遺 志
33年執子之手,龔全珍深知甘祖昌的品性。她說:“老老實實、勤勤懇懇,祖昌一生就是按照這8個字做的。這8個字是精神財富、無價之寶。孩子們應當繼承他的這種革命遺志。”
龔全珍繼承老伴的遺志,確立了生活的目標:一是為孩子服務,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使他們快樂地成長﹔二是為老人服務,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三是寫好《我和老伴甘祖昌》,不為名不為利,隻為准確地講好一名老紅軍戰士為黨、為人民奮斗一生的事跡。
這三件事,龔全珍一件一件做了,而且做好了。甚至為了掃除自己身上的“懦夫懶漢思想”,她不斷鞭策自己把畢生精力投入革命事業。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哪怕是在病中,龔全珍仍牽挂著救助對象。當精神不錯時,她便催促甘公榮:“要早點安排時間走訪,把困難群體搞清楚,把救助金發放到位。”
自省、低調、務實,這是甘祖昌、龔全珍的共同語言、統一行動。甘祖昌告誡子女孫輩最多的一句話是“要挑老紅軍的擔子,不能擺老紅軍的架子”。龔全珍告誡子女孫輩最多的話語是“活著就要為國家做事情。做工作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復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
祖輩的遺訓、遺志,已然滲入甘家人的骨血。
甘祖昌的孫子甘軍,在部隊先后獲得3次“優秀士兵”稱號。回到地方后,他主動要求到艱苦的地方工作。在單位,甘軍向組織和領導隱瞞了將軍孫子的身世,從不借此沾光﹔隱瞞了殘疾軍人的身份,從不向組織提要求。直至2010年,萍鄉市民政局因要建甘祖昌雕塑到其單位找到甘軍,單位領導才知道他是將軍的后代。曾有同事好奇地問他,為何要隱瞞這兩個秘密?一手由龔全珍帶大的甘軍解釋道:“奶奶一直囑咐我們,不要因為是將軍的后代而炫耀自己的家世。我們的身份沒什麼特殊,但更有一份特殊的責任,就是要把將軍的精神傳承下去。”
遠在貴州工作的甘晶也是孫輩中的一員。他至今仍把“始終保持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單位,甘晶帶著一支60多人的團隊,為攻克航空發動機的技術難關加班加點。“在工區,很少有人知道我是龔全珍的孫子。”
龔全珍愛荷、敬荷。她用如詩之筆贊頌:“殘荷,它雖失去夏日的風採卻堅持挺住,不怕秋風的襲擊。它要把最美好的東西留給蓮藕,當人們挖出一擔擔潔白的蓮藕時,它才倒下。它奉獻了一生,人也應該有這種精神。”
點點離人淚,更作荷心萬點聲。此刻,斯人已逝,荷緣未了。倘若菡萏有情,終與“老阿姨”的高潔相和!(全媒體記者 尹曉軍 劉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