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劉紅寧:我的舞台就應該在學校

和往年一樣,今年畢業季,一些知名藥企又早早來江西中醫藥大學“搶人”了。他們尤其看中學校雙惟實踐班(以下簡稱雙惟班)的畢業生。
此前,還有高校拋出“橄欖枝”——雙惟班學子考研可以免復試。
這些年,雙惟班的名氣越來越響。“雙惟”,取自江西中醫藥大學校訓中的“惟學、惟人、求強、求精”。
作為雙惟班的創始人和班主任,劉紅寧既欣慰,又感動。“學生的成長,就是我的成就!”
一直以來,有太多機遇和誘惑擺在他面前——他可以調到大城市,在仕途中謀得更好發展﹔可以將研發的新藥做商業化推廣,從此輕輕鬆鬆、衣食無憂。
但他還是選擇了留在學校,堅守三尺講台:“我這輩子就適合當老師,我的舞台就應該在學校!”
“愛,讓教育有無限的快樂與可能”
從1981年大學畢業留校,到今年,已是劉紅寧教師生涯的第42個年頭。
今年66歲的劉紅寧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耳濡目染,讓他一走上講台就有一種熟悉和親切感。不過,真正讓他崇尚教師這個崗位,是因為一路走來,自己遇到了很多好老師。多少年過去了,他一直沒有忘記,上大學時,一天晚上,一位眼睛高度近視的老師來輔導功課,不料樓梯間的燈壞了,周圍一片漆黑,老師是用手一個台階一個台階摸著上樓的。感動之余,劉紅寧對“教師”二字又多了一份敬意。
“什麼樣的才算好老師?”9月6日,面對記者的疑問,劉紅寧咧嘴笑了笑,沒有立刻回應。當了幾十年的老師,他怎會不知道?“一名好老師,首先要有仁愛之心,要愛學生。”停頓片刻之后,他說道。
“發自內心去愛,學生會感受到。”劉紅寧回憶,曾經,一名學生因為處理不好同學關系苦惱,聽完學生的傾訴后,他讓對方寫下身邊每名同學的優點,然后真誠地去贊美對方。一段時間后,該同學果然收獲了很好的人緣,劉紅寧也由衷高興。
40多年的教育實踐,在劉紅寧的內心,一個理念愈發堅定——愛,讓教育有無限的快樂和可能。
“每一項教學改革,都要奔著問題去”
很早開始,各地都在推行素質教育。劉紅寧記得,20年前,學校教學經費緊張、師資薄弱,在這種情況下,怎麼保証教學質量,如何讓學生愛學、願學?
窮則思變。教學改革就從中藥專業開始。2001年,他創立了中藥科研實踐班,專門安排一個學期讓學生做科研,以此倒逼學生查資料、看文獻、做實驗,這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可是,光有學習能力還不夠。從眾多優秀校友身上,劉紅寧總結了四種共性素質:意志力、學習能力、奉獻精神和思維能力。
一個想法在他腦海裡萌生了——開設踐行校訓精神的雙惟實踐班。通過培養學生的四種素質,讓他們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提高,養成終生奮斗的好習慣。
作為一塊小小的試驗田,雙惟班從一開始就不設門檻,因此報名的人很多。
從每天早上六點半晨跑到七點半晨讀,從每天做一件好事到每周讀一本好書,雙惟班磨礪意志,但同時班規嚴格。就拿晨跑來說,遲到一次會亮黃牌,達到3次直接被淘汰。第一屆雙惟班報名的498人,經過淘汰,4年下來隻剩下36人……
因為理念創新、成效顯著,2014年,雙惟育人模式問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實現了江西省高等教育該獎項零的突破。
“每一項教學改革,都要奔著問題去。”這句話,劉紅寧經常挂在嘴邊。
過去有人說,中醫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看病,要在臨床再培養。其中一個原因是,中醫有些知識技能“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於是,劉紅寧組織臨床老師,把自己的臨床感悟、實踐經驗、學習心得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教材出版,有效解決了中醫經驗傳授的難題。
“老師永遠要走在學生前面”
這段時間,接連參加完幾場學術交流的劉紅寧,又馬不停蹄奔赴上海給青年岐黃學者培訓班授課。
“身為老師,要把學生帶到學科前沿,自己就要站在學科前沿。”劉紅寧常說。他扎根學校,把精力都用在了教學科研中。
在中藥固體制劑制造領域,產能低、能耗高的問題過去一直困擾著大家。為了破解難題,劉紅寧花十幾年時間,帶領團隊創制了中藥新型制藥裝備,用來替代進口設備,相關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全國20個省市260多家企業廣泛運用,其中3個主要產品累計銷售額超過100億元。
中藥含片從“小片”做成“大片”,一直是道難邁的坎。因為含片一大,包衣難問題就出現了,而且,原料濕度高,含片容易變形,濕度低又容易散片。經過反復試驗、潛心攻關,劉紅寧團隊不僅突破了技術瓶頸,還解決了量產的問題。一些知名企業驚嘆不已:“我們在實驗室都做不出來,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劉紅寧給出的答案是:不斷學習。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潭水。老師永遠要走在學生前面。”
“比起贏在起跑線,讓學生贏在終點更重要”
劉紅寧從走上三尺講台開始,就關注學生的終身成長。
36歲的孟曉偉來自武寧縣山區,2006年考入江西中醫藥大學。可是,出身農村、不善表達的他一度自卑,開學后連報名參加社團都恇怯不前,總擔心被“刷”掉。聽說學校要開雙惟班,招生沒有門檻,又能全方位培養和鍛煉人,孟曉偉躍躍欲試。成為雙惟班首批學員當年,他就考了全班第一名,如今已是學校青年骨干教師。
“比起贏在起跑線,讓學生贏在終點更重要。”這是劉紅寧一貫的理念。從教40多年來,他思考最多的,是怎麼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的能力和素質,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榮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劉紅寧深感肩上責任。展望未來,他目標清晰:“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一輩子修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