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共青城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

從地頭到舌尖 打通最“鮮”一公裡

2023年09月12日08:22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工人在冷庫分揀區分揀蔬菜。 記者 侯藝鬆攝

新鮮的農副產品“出村進城”,及時奔赴每一張餐桌,在這背后,冷庫儲存、冷鏈運輸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為打通農產品進城的最“鮮”一公裡,去年,共青城啟動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今年6月,由江西省供銷冷鏈科技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建設的集商業配套、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冷鏈倉儲中心於一體的江西供銷(共青城)冷鏈物流園正式開園。其不僅填補了共青城冷鏈倉儲產業空白,讓農產品從“最初一公裡”到“最后一公裡”始終保鮮,也帶動了當地及周邊縣域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

建設冷庫冷鏈補短板

9月8日早上,記者走進江西供銷(共青城)冷鏈物流園,冷庫分揀區內,共青城合合鮮供銷公司的十余名工人正在對蔬菜瓜果進行分揀。“我們每天要分揀配送約12噸蔬菜瓜果。”公司負責人何勇軍說,“5點開始配送,要趕在商超營業前擺上貨架,滿足消費者對新鮮食材的需求。”

上午,戶外已達30℃,分揀區內卻涼爽無比。“我們要在低溫度環境內分揀,溫度過高菜就蔫了。”一名正在分揀生菜的阿姨說,“這裡始終保持在8℃左右,凌晨送過來的菜,現在還很新鮮。”

冷鏈物流園相關負責人熊青告訴記者,共青城及周邊農業產業發展良好,但農產品的運輸、保鮮是制約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短板。之前,大多數有保鮮需求的企業隻能自己建冷庫,往往存在規模小、成本高、安全不達標等問題。

專注於稻蛙養殖的江西金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如此。“客戶下單后,我們將青蛙進行分揀,分揀后必須馬上放進冷藏庫進入休眠狀態,否則死亡率會很高。”公司負責人劉明星說,“公司有4個小冷庫,存儲量隻有1000公斤,遠遠滿足不了我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公司決定明年入駐園區。“這裡可以滿足公司每天10萬公斤青蛙的冷藏需求,還能降低20%的成本。”

生鮮農產品具有保鮮期短、高損耗等特點,共青城冷鏈物流園的建成讓當地有了“城市大冰箱”。該園區倉儲年周轉能力可達100萬噸,目前倉儲區招商率已超過70%。此外,園區已圍繞南昌、九江開通了2條冷鏈物流專線,更為農產品拓寬了上行渠道,打通了最“鮮”一公裡。

多業態融合打造全產業鏈

南有共青城,北有共青場。走進園區的北共青優選超市,來自黑龍江的優質大米、有機醬油、木耳等農副產品琳琅滿目。“我們兩個月來銷售額已經達到七萬余元。”超市負責人、共青農場有限公司產業營銷部殷萌說,“這裡是我們公司走出黑龍江的第一站,我們不僅把黑龍江的特產帶進來,還要把共青城的農產品送出去,真正做到資源互通、產業合作。”

南北共青在農產品生產、品牌共建、電商營銷等方面開展合作,是共青城冷鏈物流園打造以冷鏈倉儲、物流為核心的多元產業鏈運營方式的一個縮影。同時,園區還注重培育一鄉一品,形成前端由基地統一種植標准,提供統一集採服務,后端通過整合商超連鎖、機關團體配送等渠道拓展銷量,推動各地特色優勢產業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

江益鎮的油茶、蘇家垱鄉的小香薯、金湖鄉的羊肚菌……一鄉一品展示館內,展示著共青城各個鄉鎮特色農產品,熊青說:“這裡為農產品提供了集中展示和採買的平台,有利於採購商更直觀地了解我們當地的農產品,幫助農戶拓寬銷路。”

熊青表示,未來,園區將在涉農產業鏈上不斷延伸,打通產業上下游,打造高標准冷鏈倉庫、農產品展示展銷、物流配送、集中交易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智慧冷鏈綜合園區,形成關聯產業大聚集。目前,農貿交易中心、集約式中央廚房等已打造完成,“這將有利於我們下一步開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冷鏈物流新經營模式,以此帶動共青城食品加工產業的發展。”(記者 侯藝鬆)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