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蓉江新區:“小掃把”迎來“大豐收”

金秋九月,涼風漸起。走進江西贛州蓉江新區潭東鎮短井村,放眼望去,四處擺滿了一捆捆的掃把草,村民們正在奮力甩打,景象繁忙有序。這是秋分時節,短井村裡獨特的一道“晒秋”風景線。
掃把草學名地膚,又名孔雀草,是一種耐旱耐活,集食用、藥用、經濟與觀賞價值為一體的植物。掃把草株型緊湊,枝多葉密,本地方言形象地稱其為“掃樹”,隻因它筆直翠綠如小樹,晒干后又能加工成結實耐用的“鐵掃把”。
“農村地面粗糙,塑料掃把不經用,這種草掃把就比較好,用上一年不成問題。”正在自家門口晾晒掃把草的村民陳聲福說。
短井村有近40年種植掃把草的歷史。“最早是有人從外頭帶回草籽來,慢慢地大家也都種起來了。”短井村黨總支書記葉昌明表示,“現在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有些返遷戶還特意回村種呢。”
“4月播種,9月採收,收的籽明年還能接著用,我家種得好,好多人排著隊來要種子。”說起掃把草,有著30多年種植經驗的脫貧戶傅芳鐘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掃樹好養活,下籽后不用怎麼管,有時施一下肥,也不用打農藥,撒點村裡發的滅蟻藥就可以了。”
“去年種了1畝多,因為干旱收成差些,也有4000多元的收入。今年我擴種到3畝,收成更好,刨去成本估計能收入1萬元。”說起以后的打算,傅芳鐘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今年74歲了,隻要還有力氣,我就會繼續種下去。”
眼下,是掃把草收獲的最佳時期。採收回來的掃把草經過3至7天的晾晒和甩籽、壓型、捆扎等工序后,就成為可以售賣的半成品了。也有些村民選擇進一步加工——茶余飯后空閑時,隻消不到半小時,就能做好一把結實耐用且美觀的掃把。
“捆扎好的掃把草每斤賣4元,成品掃帚1把能賣到13元以上。”葉昌明算了這樣一筆賬。“我們村的掃把草主要種在村頭村尾的荒地或是村民自家房前屋后。掃把草耐活好養,種植技術含量低,剩余勞動力就可以栽種,價格也不錯,對村民來說是一筆可觀的額外收入。”
近年來,隨著村民的自發種植漸成規模,短井村“兩委”主動求變,尋求打通線下、線上銷售通道,目前該村掃把草主要售賣到南康區、贛縣區等周邊地區,最遠也能銷往深圳。“我們計劃明年把全村的已征土地全部整合起來,集中進行掃把草的種植,進一步擴寬銷售渠道,為村民增收致富、鄉村振興添磚加瓦。”葉昌明說道。(鐘觀連、嚴小琴、尹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