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經開區:掘“金” 在青山綠水間

贛州經開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大批鷺鳥呼朋引伴似的前來筑巢安家、繁衍生息。周佛亮攝
“秋高氣爽,抬頭遠望是迷人的‘歐潭藍’﹔碧波蕩漾,繞城而過是怡人的‘章水綠’,置身於這樣的城市之中,隨時都想來一張‘大片’分享朋友圈。”日前,航拍攝影愛好者郭先生把拍到的風景照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引來了不少朋友點贊。
無獨有偶,十年前,在廣東當“白領”的梁萬裡回到老家三江鄉當起了“農場主”,近年來,隨著贛州經開區生態環境水平持續提升,梁萬裡農場生意越來越旺,如今,他的果園從原來的十幾畝發展到了現在的七千多畝,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
近年來,贛州經開區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實做好綠色低碳、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一幅“綠富美”生態畫卷正徐徐打開。
向上要“綠”,向陽“減碳”
江西曼妮芬服裝有限公司將綠色低碳融入發展大局,利用空閑房頂資源建設6兆瓦分布式光伏電站。廖萬茂攝
位於贛州經開區的江西曼妮芬服裝有限公司屋頂原本空空落落,如今,一塊塊太陽能光伏板整齊排列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源源不斷地輸出清潔電力。
作為一家專業服裝制造生產企業,江西曼妮芬服裝有限公司廠房內環境溫度需嚴格控制在26℃以下。近年來,該公司投資3000余萬元建設總裝機容量6兆瓦分布式光伏電站,目前一期3.845兆瓦已建成投用,每年節約標煤20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噸,企業入選贛州市第一批綠色低碳企業試點。
同樣在贛州經開區,孚能科技(贛州)股份有限公司5.99MWp分布式光伏發電及250kW/1MWh儲能電站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項目建成后,每年預計生產綠色電能約為547.6萬千瓦時,與火力發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准煤 1971.5噸,減少4745.3噸二氧化碳和118.3噸二氧化硫排放。”孚能科技副總裁谷明說。
屋頂“生金”,農村同樣是一片廣闊天地。“我們村光伏發電站自7月份井網發電以來,日均收益700余元,今年將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贛州經開區湖邊鎮橫江村黨支部書記宋曉明說。目前,像這樣的村級光伏發電站,贛州經開區有29個,每年發電收益約220萬元。
一個屋頂就是一個綠色發電廠。近年來,贛州經開區積極挖掘屋頂資源,大力開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屋頂光伏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10大行動,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省級綠色工廠3家,建成光伏電站49MW,城區和農村的大量屋頂“沉睡資產”得到挖掘,成為推動當地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和生態改善的“金屋頂”。
向水而為,為民增“富”
贛州新能源科技城唐章路小游園。廖祺攝
魚兒水中游,游出一條致富路。在贛州經開區三江鄉,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水資源,水產養殖已成為了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的“產業密碼”。每年有4400噸水產從這裡出水上市,品種包括甲魚、鱸魚、黃牙角、扁魚等,總產值近1億元。
岸上也能養魚,濺出致富水花。走進贛州經開區三江鄉肖邊村海康農業鱸魚基地,300畝水塘邊分布著34個高密度大圓桶,2022年,67萬斤成品魚、1000萬尾育苗在這裡售出,總產值達1400萬元。
“這是生態環保陸基桶,在岸上養魚得靠它。”海康農業鱸魚基地技術員介紹,“為減少佔地,提高養殖效率,這裡一個陸基桶裡面就有2000余尾鱸魚,採用的尾水處理設備,可將過濾后的水循環使用,實現污水零排放。”2023年,隨著養殖規模密度不斷增加,該基地總產值將實現翻番。
向城要“邊”,轉角遇“美”
城市的邊角地往往面臨失管現象,但在贛州經開區,城市的邊角地成為了公用事業服務管理人眼裡的“金邊銀角”,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個轉角遇“美”的小游園,吸引不少市民駐足體驗。
步入剛建成開放的工業南路田心小游園,彩葉樹種、開花植物、綠草皮有序組合,健康步道、休閑座椅等便民設施點綴其中,與來這兒健身的市民一同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城市畫卷。
“以前,這就是塊荒地,下雨到處都是泥巴,現在,茶余飯后就想來這走走、坐坐。”家住田心安居小區的李春梅談起家門口的變化,她豎起了大拇指。
出門見綠,移步見景,轉角就能邂逅城市的美。近年來,贛州經開區將城市邊角地、撂荒地當做服務群眾的“金邊銀角”,累計投入786.4萬元,對3.5萬余平方米綠地進行“微手術”改造,城市治理的“包袱地”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小確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