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商會”托起“大壯舉”
——江西省工商聯著力引導鄉鎮商會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

江西省工商聯在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中,著力引導廣大鄉鎮商會發揮作用,一批由農民企業家組成的鄉鎮商會懷桑梓之情、聚鄉賢之力、行振興之舉,拓寬了興村的路徑,豐富了村企聯結的模式,演繹了“小商會”托起“大壯舉”的精彩篇章。
從水北商會“一枝獨秀”,到近千商會“滿園春色”,鄉鎮商會迅速發展,興村模式更加多元,“行動”潛力進一步激發。江西省新余市水北商會於2012年9月成立,以“舉黨旗、抱團干、帶民富”的思路,引導本土農民企業家支援家鄉建設,帶領村民共奔小康。
在水北商會的示范引領下,截至2023年6月,江西省共成立鄉鎮商會811家,參與“行動”的526家,佔64.86%﹔受益村庄1953個。其中,實施投資經營類項目759個,累計投資總額70.39億元,解決就業23984人,發放工資5.73億元﹔實施公益捐贈類項目1045個,累計捐贈總額1.46億元﹔開展農副產品採購2.12億元,幫助銷售4.79億元。初步形成了“商會+村企共營+鄉村產業”“商會+村企共建+鄉村建設”“商會+村企共管+鄉村治理”三種主要模式,從單向幫扶轉向雙向“奔赴”,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
“商會+村企共營+產業發展”
讓鄉村產業旺起來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鄉鎮商會發揮會員企業產業優勢,通過多種載體開展村企聯營,不斷優化農村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升鄉村自我“造血”能力,促進村集體增收、村民就業,走出了村企共營共贏的產業振興之路。
組建合作社聯片發展產業。九江市永修縣燕坊鎮商會主動融入鄉村產業發展,建立“商會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紅”有草莓500余畝,“綠”有蔬菜400余畝、茶葉600余畝,“黃”有柑橘2000余畝、貢柚150畝,“紫”有葡萄80畝的“多彩”農村產業發展格局,每年為村集體增收50余萬元,帶動周邊200家農戶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2-3萬元。
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動就業增收。贛州市南康區唐江商會引導副會長企業江西硒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唐江鎮村民1765畝土地種植富硒水稻,創建“西坑香”富硒大米品牌,帶動680余名農民工回流就業,解決空心村問題,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抱團進村推動產業多點開花。景德鎮市樂平市鎮橋商會廣泛發動副會長程建峰、副會長黃平、理事華東輝、理事華長發等會員企業累計投資4600萬元,打造了石墨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樂平市花正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樂平市神溪華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江西粵樂建材有限公司等特色鄉村產業,帶動百樂村、高埂村、渡頭村、石墨村、新樂村、神溪華家村等6個行政村集體累計增收500萬余元,增加村民就業80人,人均年增收4萬元左右。
籌集產業資金助力補鏈延鏈。吉安市泰和縣沙村鎮商會主動對接當地政府,籌資600多萬元支持鄉村發展,建設“珠陵.星苑”民宿,補齊沙村鎮鄉村旅游產業鏈民宿空缺,增加綿溪村集體年收入15萬元,解決就業20余人,人均年增收2萬余元,並有效帶動綿溪漂流、龍蝦垂釣、果蔬採摘等其他旅游業態的發展。吉安縣梅塘鎮河源村依托本村自然資源,引入禾源旅游、螃蟹王國、奕方科技、贛紅農業等農業、文旅及互聯網企業投資,打造研學勞動教育基地,奕方果園、艾草、黑木耳、楊梅等種植基地,肉牛、鱖鱸魚、黑山羊等養殖基地,建設農產品展銷中心、手工腐竹館、小酒館、星空影院、農耕體驗館、電商直播等項目,補齊並延長鄉村農文旅產業鏈,實現了整村經營。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65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商會+村企共建+鄉村建設”
讓鄉村面貌美起來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鄉鎮商會注重發揮鄉情紐帶作用,充分引導、利用好會員企業建設家鄉的願望和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村企共建,形成了鄉村建設的強大洪流。
引導鄉賢會員回村推動農村“宅改”。鷹潭市余江區中童商會發揮“黨建+鄉賢”力量推動秀美鄉村規劃與農村“宅改”同步進行,支持26名鄉賢會員回鄉任村干部、理事長或理事等職,其中5名進村兩委班子,他們以身作則,主動退出宅基地,成為農村宅改帶頭人或重要參與者。
組織會員企業聯村完善設施建設。上饒市鄱陽縣田畈街商會組織20家會員企業與8個行政村開展村企聯結,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秀美鄉村。比如,湖城再生資源公司為高家塢村投入200萬元,江西眾利公司為鬆林村、同心村分別投入16萬元、12萬元,波星公司為雁橋村投入21.8萬元。
設立專項經費定向幫扶基礎設施薄弱村。新余市水北商會設立500萬專項經費,開展“商會+弱村”基礎設施改造行動。截至目前,商會累計捐助1.2億元用於鄉村建設,其中,新農村建設7250萬元,頤養之家建設2760萬元,修橋修路綠化1450萬元,太陽能路燈460萬元。
“商會+村企共管+鄉村治理”
讓鄉村風氣好起來
發展與治理並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邏輯。以黨建為引領,鄉鎮商會組織會員企業多模式嵌入參與鄉村組織治理,成為了促進鄉村經濟社會有效治理的新生力量。
引導全員關注農村“一老一小”。南昌市南昌縣武陽商會引導全體會員設立武陽教育獎勵基金,參與捐資助學款超1400萬余元,每年按照武陽鎮政府提供名單對接幫扶孤寡老人30余人,提升農村老人生活品質。撫州市黎川縣日峰商會走訪慰問日峰鎮敬老院資金及物資共計20萬元、慰問貧困學生等共計47萬元,會員個人自發性捐款捐物共計55萬元。商會自2017年以來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四好”商會。
凝聚鄉賢力量集成服務為民生。九江市柴桑區城門商會動員40余名鄉賢會員捐資300余萬元建設城門鄉賢館,集成文體活動、學習培訓、養老服務、健康監測、職工之家、老年大學、鄉鎮黨校等功能,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社會組織運營,項目化運作、社會化動員,豐富鄉民文化生活,促進鄉風文明。
發揮黨組織作用守護一方安穩。宜春市靖安縣高湖商會建立商會黨總支消防、巡防和調解三隊,在糾紛調解、安全生產、參與維護鄉鎮穩定等方面積極出力。截至目前,商會出面調解民事糾紛36起,處置火情3起、偷盜1起,獲“省楓橋經驗”示范典型。(江西省工商聯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