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住的鄉愁
——一次鄉村祠堂慶典的文化體驗

祠堂是農村的傳統公共文化空間,更是“記得住鄉愁”的場所,積澱著深厚的鄉土文化。
一座祠堂,就是一部濃縮的家族史。守護祠堂,是守護一個家族的優良家風、家訓和家規,是守護先輩的開拓拼搏精神,進而把豐富的民風民俗文化和優良的家風文化融入鄉村振興中。
10月初,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南嶺鄉超村年坑熱鬧非凡。這個不足40戶人家的小山村裡,180多個家族成員及近200位宗親團聚一起,共同慶祝村裡新祠堂落成。
小山村村民同根共祖,皆姓賀,奉唐朝名士賀知章為鼻祖,清朝道光年間自旁村枧溪遷居此地,落地生根,開枝散葉,至今已經有180多年的歷史。
新祠靠山面水、雕梁畫棟、古朴庄重。門樓正上方,標識“鏡湖第”,以正本族為大唐名士賀知章之后﹔中懸門牌“秋堂公祠”,以念開基祖賀氏秋堂公開基之恩﹔廊柱撰對聯:宗源枧溪無窮春秋基業旺、族居年坑萬代嗣裔瓜瓞綿,表達不忘來路、興旺發達的良好願望。
“始祖當年遷居此地,白手起家、艱苦勞作。”“子孫后輩耕讀傳家、建功立業、回饋鄉裡。”“如今小村家家有樓房、生活有保障、面貌日日新的興旺景象。”慶典活動上,本村長者介紹了年坑的前世今生,特別強調,全村文化水平顯著提高,適齡兒童全部入學,已經培養了23名大學生。有子侄慷慨解囊回饋鄉裡,並出資設立獎學金,獎勵每年考取大學的家族子弟,視不同層次的學校,分別獎勵3000至10000元不同的獎金。
儀式的過程也是一次傳統家風的教育過程,年輕人忙碌著端茶送水、擺桌送菜。菜品很是“勁道”,殺了一頭豬,雞鴨魚肉樣樣齊備、滿滿一桌,主打一個吃得盡興。
新祠從謀劃到落成,歷時近4年,費用全由家族成員捐資。新祠竣工之后,成為村落中一處公共場所。為管理和使用好這個公共場所,村裡組建了理事會,負責打理祠堂事務。家族當中有孩子升學之類的喜事,可以用祠堂來設宴慶賀。新祠的進一步用途,理事會還沒謀劃好。不過有主事者提出,如果能用上祠堂開展生產經營,讓老弱鄉親能在家門口就業創收,那是最好的選擇。(賀一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