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傳承看贛州】
贛州章貢區:紅色故事人人講 入腦入心又入魂

走進贛州市天竺山小學,濃郁的紅色氣息沁人心脾。孩子們或是在“紅色育人展廳”演練紅色故事﹔或是在“黨史牆”和“初心長廊”下尋找紅色足跡……
贛州市天竺山小學坐落在贛州城東的天竺山上,創建於1926年,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老校。近年來,該校充分利用贛南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依托贛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紅色文化引領特色辦學,並通過深入開展“紅色故事人人講”活動,將紅色教育全方位融入學校高質量發展中,引導廣大師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進而推動並提升學校品牌內涵。
人人參與,紅色故事“講”起來
每天,講一個紅色故事成為該校學生的日常規范。在晨讀時間,各“紅色中隊”將按學號輪流上陣,除了講該中隊必選故事內容,還要講搜集自選的紅色故事。經過幾輪下來,每個孩子都能講出並聽到精彩的紅色故事。
各學科課程也相應巧妙植入講紅色故事環節。“課前三分鐘”,任課老師將組織學生開展蘊含教育契機和內涵的紅色故事演講,以紅色情境激勵學生,並有效導入新課。學生注重在平時收集、摘錄、整理符合紅色故事時,結合學情,找到與學科的聯系點、切入處,靈活轉入,實現“個個都知道,人人都能講”,師生參與率達到100%。
特別是語文課上,教師通過示范讀、配樂讀、師生合作讀、情景表演讀等多種方式講好課本裡的紅色故事,使“紅色故事課程有聲化”,成效良好,學生收獲頗多。語文學科綜合素養展示中,還將借助校內“紅色閱讀角”,開展“閱讀紅色書籍 點燃紅色初心”讀書分享交流會等,讓紅色課堂“有聲有色”。
思政課上,學校領導班子發揮“五帶頭”作用,根據語文書裡的紅色故事,結合教室黨史館、校園黨史牆和長征路線圖為師生講述黨的光輝歷程,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廣大黨員干部也爭先參與,講紅色故事成為他們的首選技能。
當音樂課碰撞上紅色故事時,教室裡流躺起一股股激昂的紅色力量。授課老師搜集整理由真實故事改編的紅色歌曲,帶動學生以歌起興,學生在聽中悟、感中解,唱響起紅色故事,別有一番景象。
入腦入心,紅色故事“活”起來
如今,在天竺山小學,講紅色故事成為了每位師生的標配。更為可貴的是,該校還非常注重紅色故事與日常管理的有機結合和密切融入,讓紅色故事躍出紙面,走向生活。
每年舉辦的大型紅色故事舞台劇展演,從故事劇本編寫、劇情排演到人物揣摩、服飾裝扮等,均由學生自行安排完成,老師也加入其中,形成互學互長。各種劇目受到熱捧,紅色故事實現從書本中走出來、講出來、演出來。一個個的舞台劇,猶如紅色火種播進了孩子們心中,進一步擦亮了全體師生向上向善的奮進底色,紅色教育做到了真正的入腦入心。
學校還定期邀請黨史專家或“五老”進校園,給全體師生進行紅色文化知識宣講,豐富紅色精神供給,讓師生在耳濡目染中把紅色基因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據統計,“五老”進校園,通過“老少共學”“老少共話”等形式開展的紅色宣講90余場。
每月觀看一部紅色電影,並開展“心裡有話對黨說”觀后感,已然成為該校必享的“紅色文化大餐”。不止於此,學校還有計劃地每學期組織一次紅色勵志研學,開展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去追尋紅色足跡,接受革命精神洗禮,近距離提升紅色感悟。
拓展升華,紅色故事“燃”起來
學校定位不僅要會講紅色故事,還要把紅色故事講好、講活。為此,該校打造“沒有圍牆的教育”,組織開展好“紅色故事小傳人”,打造出了一支 “有包容性、有個性、有延展性”的紅領巾講解員隊伍。
他們利用節假日,走進社區、公園、廣場、城市書屋、博物館、革命舊址等地做志願講解,一方面以學促成,通過比賽的形式,引導講解員走出學校、走上紅色平台,跟隨專業講解員共同成長。另一方面通過實地走訪、志願服務等方式,讓紅色講解員與受訪者、革命先烈后代面對面、心連心,挖掘革命史實背后的動情故事。
以“小切口”彰顯“大成就”,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講解員們還會利用自身的所學所長,借助實地尋訪、“雲端游覽”等方式,多角度地了解紅色故事背后的感人瞬間與歷史記憶,並將其梳理歸納、結集成自己的“紅色成長冊”,為傳承紅色基因、播撒紅色火種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層層競選講解員的歷程中,每個人都投入其中,以故事主角來修正己身,產生無窮的紅色動力。並且形成強大的紅色核磁場,輻射帶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學校、學生、家長、家庭、社會,全覆蓋立體化地攪動起來,奏響新時代的強大正能量。
據了解,下一步,該校將在做深做寬“六融合”的基礎上,加強與社會綜合實踐方面融合滲透。同時,大興調研之風,開展大走訪活動,走進每個孩子的家中,形成更強更牢的家校合力,共同營造紅色教育的濃厚氛圍,推進紅色教育深入化、常態化、可持續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