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稅務:助力贛企“鏈接”世界

江西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貨源地和重要起點之一,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一大批贛企從紅土地“走出去”,揚帆出海、“鏈接”世界。十年間,全省對外貿易通達228個國家和地區,外貿進出口累計達5856億美元,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748.8億美元。
這一成績的背后,離不開稅務助力。十年來,江西稅務搭建了一座座“引進來”企業的“連心橋”,鋪就了一條條“走出去”企業發展的“幸福路”,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了不可或缺的“稅力量”。
國際稅收業務“場景式”辦理
“跨國稅收政策咨詢服務,專業又迅捷。”作為江西省首家成功體驗“非居民跨境辦稅”場景的企業,香港應用陶瓷公司財務負責人米歇爾在萍鄉經開區稅務局外語坐席人員的遠程視頻輔導下,成功完成了跨境申報,感受到中國稅務部門服務的貼心。
為更好服務“走出去”“引進來”企業,江西省稅務部門組建多支“多語種”基層服務團隊,拓展“非接觸式”辦理方式,集成整合稅款申報、協定優惠辦理、稅務備案、《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証明》開具等各類國際稅收業務事項,開發“智能計稅”“多稅種合並申報”等功能,實現國際稅收業務事項“一站式”“場景式”辦理。
位於南昌的江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肯尼亞多個工程留下了“江西建造”的印記。“多虧了稅務部門及時送來了分國別(地區)的投資稅收指南和稅收協定,讓我們對海外工程的涉稅問題心裡有底。”該公司負責人范驥介紹,公司先后中標肯尼亞、烏茲別克斯坦等多個國際工程項目,在江西稅務部門的幫助下,有效規避了國際稅收風險。
和江聯重工一樣,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的還有全球十大鋰電企業優秀供應商——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負責人劉芳介紹:“稅務部門提供的多語種‘清單式’政策輔導,幫助公司加速了拓寬國際市場的步伐,2023年公司已實現出口銷售額2.9億美元。”
一份份答卷詮釋了江西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主動與擔當。近年來,江西省稅務部門結合江西特色產業和企業特點,從擴大經貿規模、促進創新發展、鼓勵跨境交流等7個方面梳理國際稅收業務政策,分國別、分行業為企業量身定制“稅收指南”,並依據政策內容和企業信息雙向標簽,精准把脈企業需求,為企業更好、更快、更穩“走出去”筑牢堅實后盾。
成立多部門“專家智囊團”
江西省稅務部門不斷加強與發改、商務、海關、外匯等部門合作,通過數據共享、信息交換,建立了跨部門“一站式”服務聯動機制,逐漸破解江西“走出去”“引進來”企業的共性發展難題。
江西永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毓成說:“多部門‘專家智囊團’,讓我們‘出海’底氣更足了!”原來,撫州稅務部門聯合商務、海關等10部門組建了直聯專家服務團,不僅協調解決“走出去”企業遇到的經營難題,還推動企業間共享資源、抱團出海。在專家服務團的幫助下,該公司產品遠銷日韓、歐美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江西,還有一支支由青年稅務干部組成的黨員志願服務隊,常年服務共建“一帶一路”企業。
“境外所得稅收抵免的問題剛提出,黨員志願者就為我們解決了!”在蘆溪縣稅務局“龔全珍工作室”的台賬上,產品遠銷世界40多個國家的萍鄉市華瓷絕緣子有限公司的財務負責人陳紅玉寫上了“非常滿意”的評價。
“非常滿意”的還有從荷蘭“引進來”企業江西歐美意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文德,他認為從建廠、投產到如今年銷售額近10億元,企業發展壯大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稅務部門的幫助。“稅務部門牽線搭橋,我們開展了‘產業鏈上的黨支部共聯共建’活動,稅務干部和產業鏈企業財務人員一起,就境外所得稅收抵免、稅收協定待遇等涉稅難題開展研討和交流,我們收獲很大。”
出口退稅辦理持續提速
江西億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江西省打印耗材產業龍頭企業,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激光打印機通用硒鼓生產基地。負責人谷衛東介紹,僅2022年至今,公司享受出口退稅7200余萬元,“真金白銀”的支持讓企業掘金“一帶一路”的底氣更足。
為幫助出口企業加快資金回流,江西省稅務部門積極推行“無紙化”申報,設置“出口退稅專窗”和“綠色審批通道”,協調財政、人民銀行等部門,進一步精簡退稅流程,壓縮辦稅時間,為出口退稅提速換擋。
十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谷衛東收獲著市場不斷擴大的喜悅,也見証著稅務部門服務的不斷優化。“從提交紙質資料,到全程無紙化申報、網上實時查看進度,出口退稅的便利化讓我們有更多資金‘活水’提升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他說。
除了出口退稅辦理不斷提速,江西稅務還推出非居民企業非復雜事項即時辦結舉措,讓企業最快1個工作日就能取得《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証明》﹔大幅壓縮對外付匯業務辦理時間,從開始的兩三個工作日縮短至現在的8分鐘左右……一項項跨境涉稅服務的優化提速,為“走出去”“引進來”企業帶來更多便利。
國家稅務總局江西省稅務局總審計師靳琳表示,下一步,江西稅務部門將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為新的起點,依托稅務總局“稅路通”服務品牌,更好助力江西企業“走出去”、國際企業“引進來”。(李璟、歐陽卓、楊琦、周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