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雲端小水”變形記

——江西省宜豐縣小水村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

2023年11月15日10:48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向雲端,山那邊......”正如歌詞中所唱到的一樣,在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就有這麼一個小山村,名叫小水村。由於被群山環抱,霧氣氤氳,景色宜人,所以有了一個令人心生向往的名字——雲端小水。

行走在小水村,入眼皆是風景:一條山脈,把外面世界的嘈雜拒之門外﹔幾筆青黛,勾勒出遠近重疊的山形﹔一點翠綠,慢慢暈染開來,在綠樹掩映中,有白牆紅瓦,有人聲鳥語......眼下正值冬季,前來小水村的游客仍絡繹不絕。

但過去的小水村可不是這般光景,曾經的小水村因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等原因,村裡沒有像樣的產業,村集體經濟薄弱,年輕人不願死守大山過窮日子,選擇外出務工,留下來一個凋敝的空心村。

打“綠色牌”

小水村擁有山、水、林、瀑、濕地、紅色遺址等多種文旅元素,境內森林資源豐富,山林面積有7063畝,森林覆蓋率達81.6%,生長有南方紅豆杉、羅漢鬆等珍稀樹種,蒼山滴翠,空氣清新,水質優良,這些都是大自然給予小水村的饋贈。但在過去,這也隻不過是沉睡的資源,村民依然守著“金山銀山”過苦日子。

如何把優美的自然環境轉換成鄉村振興的優質資源,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小水村一直在探索。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游,成為村裡的新選擇。

今年,村裡引進兩名返鄉創業人才,成立宜豐雲端小水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全新的管理模式,結合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打造集休閑民宿、餐飲娛樂、森林康養、團建研學等於一體的“雲端小水”生態旅游度假園。

“度假園從今年10月初開始試營業,目前接待游客約2000人次,營業額已突破15萬元。”返鄉創業大學生胡晶充滿信心地說道,目前已經解決了村裡8名婦女的長期就業問題。

每當夜幕降臨,“雲端小水”度假園傳來的歌聲就會飄蕩在山林間。以天為幕,以地為台,游客們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在柔和的燈光下,一邊烤著肉,一邊唱著歌,無不愜意歡快。

離開度假園,沿著村主干道,再往深處走五分鐘,就會來到小微濕地公園,隻見流水潺潺、水草豐美,游客們可以在游步道上漫步,也可以在涼亭中休憩。近年來,該村不斷加強濕地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打造集地方特色、科普教育、生態保護為一體的濕地生態文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念“山水經”

好山出好水。小水村名不虛傳!

“大家裡邊請,我們的‘小水豆腐’是用清甜的山泉水做的,特別好吃,遠近聞名。”90后村干部羅偉一邊忙著張羅客人,一邊還不忘為家鄉“代言”。

發展鄉村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根在水土。2018年,村黨支部書記伍鵬飛剛上任就帶領“兩委”班子四處考察,要用小水的好“山水”換來“金疙瘩”。沒過半年就成立了宜豐縣小水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由村集體和村民入股,充分挖掘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發展小水豆腐、洞藏谷酒、高山油茶、富硒竹筍等特色產業。

“我們的‘水宿酒坊’,延續古法制作工藝,制作的洞藏谷酒深受市場青睞。”伍鵬飛介紹道,酒坊年產量約3.8萬斤,總產值達180多萬元,每年拿出30%部分銷售,其余部分封存。

除了在村裡賣土特產,小水村還把“山貨”搬進城。村裡在縣城開辦了一家‘豆腐坊’,不僅賣豆腐和谷酒,而且也成為了村裡的對外窗口,幫助村民把自家的“山貨”源源不斷地賣出去。據悉,“小水豆腐”深受市場青睞,一塊小小豆腐每年能帶來約10萬元收入。

村民們還利用荒山荒地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和林下經濟,目前全村已種植高產油茶700多畝,其中帶動農戶種植有500多畝,預計每年能增收20多萬元。

“村裡統一幫我們配備種苗、肥料,教我們種植技術,場裡創辦了榨油廠,幫我們解決了銷售渠道,我們完全沒有了后顧之憂。”油茶種植戶伍木林滿意地說道。

利用竹資源,發展筍產業,帶動更多群眾就業。今年,小水村積極爭資爭項,投入200多萬建成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竹筍加工企業,12月份將正式投產。投產后,預計每年可加工100萬斤鮮筍,產出約5萬斤筍干,將容納20多名村民長期務工。

“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弱到強,2022年突破了30萬元,預計今年可實現50萬元以上,還能為群眾創造各類收入100余萬元。”細數著村裡的這些掙錢產業,伍鵬飛一臉自豪。

做“融合文章”

“伍書記,今天有講解任務嗎?”每次遇到伍鵬飛,王蘭祥都會滿懷期待地問上這麼一嘴。今年68歲、有著50年黨齡的王蘭祥老人是村裡的紅色講解員,對村裡的紅色歷史,老人耳熟能詳。

小水村是當年駐扎在湘贛邊境的紅十六軍進行易家坪戰役時的臨時指揮部及紅軍醫院所在地。每當老人聲情並茂地講解當年發生在小水村的“草鞋故事”時,游客們無不熱淚盈眶。

用好用活紅色文化資源,做大做強文旅融合文章,讓游客“願意來”“留得住”。小水村以黨建為引領,充分挖掘紅色資源,修復紅色遺址,建成2.5公裡的縮小版“紅軍路”,打造紅色研學基地,成為全縣精品紅色旅游線路之一,並成功申請省級3A鄉村旅游點。

“要說村裡的變化,咱們說一天也說不完。”村民楊冬香笑著說,“現在村裡很漂亮很熱鬧,出行也更方便了,日子是越過越幸福啦!”

隨著村裡產業的發展,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加了村民收入,村容村貌和文明氣息也有很大提升。拓寬黑化村主干道,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修建休閑廣場、停車場、公廁、幸福食堂,修繕房屋、改造庭院……小水村如今的變化,村民是看在眼裡、樂在心裡。

“一路花盛開,朵朵自由自在,水宿山庄竹酒醉,山水映瑤台......”90后村干部羅偉經常會為游客獻上一曲小水村獨有的村歌,簡單歡快的曲調唱出了小水村欣欣向榮的發展前景和百姓們的幸福心聲。(張海燕)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