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校與北京高校合作:“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奔赴

加快推進教育強省建設,高等教育是關鍵一環。最近,江西高校與北京高校往來頻繁,大動作不斷——
東華理工大學派出教師參加北京郵電大學主辦的相關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研討會﹔景德鎮陶瓷大學和清華大學以相關課題組為平台共同培養研究生﹔江西財經大學與中央財經大學聯合建設新文科實驗室……
江西高校牽手北京高校,與一場北京對接會密切相關。9月27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省政府駐京辦聯合在北京召開江西省高校與北京高校合作對接會。省內8所高校與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三所高校面對面交流,對接合作。
一個多月時間過去了,合作對接項目進展如何?記者進行了採訪。
“以往都是民間自發交流,現在是政府搭台、高校唱戲,合作更系統、精准。”南昌大學科技處處長陳超告訴記者,北京對接會前,學校就專門研究了對接合作的項目,包括人才培養、管理人才互換、學校治理等全方位合作。“目前,清華大學教授已經來校指導,兩校開展學生聯合培養等事宜也已達成初步意向。”陳超說。
目前,我省高等教育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比如,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匱乏,國家重大科研平台建設滯后,人才培養供需錯位,服務國家主戰略能力不強,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用不顯著等。
記者梳理后發現,取長補短,提高服務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是省內高校迫切的需求。此次合作,8所高校圍繞我省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在碳中和、摩擦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稀土、材料科學與工程等領域謀求與北京高校開展學科共建和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喜人的是,這些合作願景已取得初步進展,不少已經開始落地實施。
政府搭建平台,促成了合作,但合作如何才能走得長遠?發揮各自優勢和特色,實現互利互贏是關鍵。
“強強聯合有助於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突破。”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潘俊敏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微藻分子生物學研究。他表示,清華大學有領先的科研能力,而江西水系發達,有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雙方合作可以更好地將科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我們團隊目前正與南昌大學在固碳微藻選育、定向工程改造和生物合成等方面開展合作洽談。”對於合作,潘俊敏充滿期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作對接,打開了學校的大門,更打開了高等教育創新思維的大門。雙方高校依托特色學科和優勢產業進行校企合作,共同開展科研攻關。據了解,江西理工大學正和清華大學商討共同參與中國稀土集團等企業的產學融合及協同創新。宜春學院則聚焦材料與鋰電新能源領域,和北京郵電大學共同尋找合作項目。華東交通大學計劃在智能網聯汽車、車路協同、交通安全三個領域與清華大學共同開展研究。北京郵電大學已向九江學院開放虛擬教研室、虛擬實驗室及課程群等優質教育資源。
“雙方合作實現了資源共享,培養的學生在知識結構和實踐經驗等方面互為補充,更為全面。”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學勇表示,此次與江西財經大學的合作,有助於共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助力教育強國。
記者了解到,以北京對接會為契機,8所高校與北京高校均建立了“交流常態化、合作項目化”的工作機制,各高校正緊鑼密鼓積極行動,進一步明確具體合作細節問題,分階段推進,力爭盡快取得合作的具體實效。(記者 李 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