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為民營企業打造人才“蓄水池”

近期,江西省以“高、精、尖、缺”人才為重點,聚焦我省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12條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及鋰電、光伏新能源等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在成都、重慶、長沙等地舉辦“才聚江西、智薈贛鄱”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招聘活動,提供崗位8000余個,為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解決人才緊缺問題。
民營企業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生計,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近年來,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四新”經濟發展迅速。截至9月底,我國“四新”經濟民營企業已經超過2087.3萬戶,人才需求量巨大,活力潛力無限。幫助民營企業打通人才瓶頸,不僅關系到民營企業的未來,更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隨著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人才爭奪戰也愈發激烈。但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在人才隊伍建設、科技事業發展等方面也面臨著資金、政策、待遇等方面的壓力。
破解民營企業用工難、引才難、育才難、留才難的問題,政府部門要做好頂層設計,推動產業規劃和人才引進規劃相匹配,為用人企業開發人才資源提供政策支持。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採取訂單式培養、定向式培訓等模式,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管理創新能力兼具的復合型人才,為企業選才搭建更多平台和渠道。要充分發揮減稅降費政策的導向功能,為企業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同時,民營企業自身也應完善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組建類型豐富的前沿技術創新實驗室,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和創新成果轉化提供平台,打造人才“磁力場”,增強吸附力。
人才興則民營企業興,人才強則民營企業強。相關部門要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人才政策,讓民營企業人才引得進、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隻有把民營企業人才“蓄水池”做大,才能更好地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助推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曹誠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