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聯”工作機制 激發“沉睡”土地活力

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聚焦農村土地低效利用、產業基礎薄弱、集體經濟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積極積極探索“村企聯動、產業聯結、服務聯享”的土地流轉機制,推動農村“沉睡”的土地資源盤活變現、讓土生金得利,引領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推行村企聯動模式 規模流轉寸土生金
“地勢較為平坦、集中的荷陂村、公溪村、蓮塘村實行該模式,土地流轉比例達到85%以上。”
“山地、溝壑佔比多的丁垅村、陳家村、蕪頭村通過托管服務的方式,流轉土地面積佔比達到80%以上。”
……
該縣通過在公溪鎮開展試點,創新“綠能模式”促進土地流轉,依托江西省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能公司),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機制,實現農戶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村集體合作相互促進。
實行整村資源流轉。農戶先將耕地集中流轉至村委會(村合作社),再由村委會(村合作社)與綠能公司簽訂流轉協議,整村流轉給綠能公司。公司按照協議每年年初支付320元/畝的租金到農戶,年底再按至少60元/畝的分紅到農戶。
建立集中連片管理體系。綠能公司將流轉來的土地統籌安排,按不低於300畝為一個片區分片進行管理,聘請種田能手組成“生產隊”,一個“生產隊長”或“生產隊員”人均管理耕地不超過150畝,公司每年為生產隊員提供福利和補助。其中包括管理工資、耕田工資、工傷保險等總計6萬余元,加上產值獎勵每人每年可收入8萬元以上。
創新托管服務生產模式。該體系主要針對種糧大戶,以及偏遠山區、地勢高、坡度大、分布零散、無法集中連片的耕地。農戶向綠能公司申請耕地托管並簽訂協議,公司為托管的耕地購買商業險,免費為簽訂合同的農戶提供技術培訓,統一提供農資和農機服務,農戶嚴格按照綠能公司要求開展耕地、育秧苗、拋秧或直播、施肥、打預防農藥等一系列工作,待作物成熟后,綠能公司按高於市場價10%左右的標准上門收購。
構建產業聯結機制 規模種植富民興農
荷陂村、公溪村在交界處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整合800畝土地用於建設蔬菜大棚,引進公司入駐,動員本村以及周邊群眾加入蔬菜產業種植,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帶動60余戶農戶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可達2萬元。
該縣通過以公溪村為核心,選擇地域相鄰、功能互補、產業集聚的公溪村、荷陂村黨組織進行聯建,荷陂村黨總支引進的特色種植企業生產繁育基地拓展到公溪村黨總支,增強了雙方村級發展動能。通過土地流轉、征地補助、資產出租等多方途徑,公溪村村級集體經濟突破100萬元。
資源整合,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結合高標准農田建設,按照集中連片發展的原則,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整合大規模連片土地,再由鎮政府統一統籌開展“點對點”招商引資,引進專業對口企業參與到蔬菜產業發展中,建立由村企出地出人、企業出資金出技術出市場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集體收益的穩定增長。
多元發展,變“一枝獨秀”為“百花齊放”。以大灣區市場需求為主導,主推“上海青”“陽雀湖辣椒”兩個優良品種,在此基礎上,篩選青皮冬瓜、葡萄柚、紅美人沃柑等10余個其他品種,實施多品種規模化種植。通過“訂單銷售”模式,形成“陽雀湖辣椒”“上海青”“陽雀湖辣椒+青皮冬瓜”“葡萄柚+紅美人”等高產高效組合套餐。
創新服務聯享方式 規模保障助力振興
“共吸引外地農業企業1家、農業人才8名,菜農90余戶回鄉發展。”
“累計開展技術培訓20余次,舉辦農業技能競賽6次,培養“農業能手”技術員124人。”
……
該縣主動對接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行技術人員直接到企(社、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服務保障模式,提高土地流轉綜合效益。同時,建立政農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收集匯總問題和農戶訴求加以解決,積極尋求為農戶增加收益的好方法、好途徑,給足企業、農戶發展產業的信心決心。
實施產業人才回鄉工程。大力實施人才回鄉“三個一”工程即一次摸排查底數、一次走訪密聯系、一場懇談話發展,首先由村組進行一次在外發展產業人才集中摸排,摸清底數后由鎮主要領導帶隊走訪駐溫州黨支部(在外人才較為集中),通過約見交談、走訪考察等方式,加強與在外人才的溝通交流。同時,在重要節假日召開座談會,宣傳推介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的農業產業政策,號召在外農戶積極參與家鄉產業發展。
推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整合政府、企業、行業等培訓資源,在農業公司建立技能實訓基地,與“干部夜校”相結合,形成“課上學+基地練”的多樣教學體系。同時,在鎮域范圍內,組織開展農業技能競賽,推出獎品激勵機制,深入挖掘了一批農業農村實用型技術人才。2023年,累計開展技術培訓20余次,舉辦農業技能競賽6次,培訓、競賽覆蓋9700人次,覆蓋面達120%,結成“師帶徒”62對,培養“農業能手”技術員124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