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永恆的傳承

2024年02月04日17:17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晴川歷歷,蓮江綿綿。打開地圖,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羅霄山脈的玉臂環抱之中。在這座全國唯一以花卉命名的行政縣,她以超然物外之境,傳承優良家風,賡續紅色血脈,勤於助人為樂,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芳華。她就是“將軍農民”甘祖昌和全國道德模范“老阿姨”龔全珍的女兒——甘公榮。

近年來,甘公榮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最美巾幗奮斗者、全國工商銀行系統“十佳儲蓄員”、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第五屆江西省道德模范、江西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西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記憶·印記

“勞動,是我人生的第一課”

“勞動,是我人生的第一課”

這句朴實無華的話,甘公榮說過無數次。

“當時鄉親們都叫爸爸將軍,可爸爸總是說,現在他就是一個農民,不是什麼將軍。”甘公榮清楚地記得,父親卸甲歸農幾十年,告誡子女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挑老紅軍的擔子,不擺老紅軍的架子”。

其實,上初中時,有一次翻晒箱子裡的衣服,甘公榮第一次看到父親的將軍服,她才知道父親是別人眼裡“當大官”的人。

她清晰地記得,父親帶領鄉親們開荒地、修橋梁時,還曾讓剛十二三歲的甘公榮和姐姐一起挑砂石。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不擺架子,要挑擔子”的思想在甘公榮的心底扎下了根。

1974年,甘公榮初中畢業,她的中考成績超過了高中錄取分數線。但由於上學指標有限,甘將軍硬是要她把上學的機會讓給更需要的孩子,勸她先當幾年農民學種田。

“這是為什麼?”聽到父親這樣說,甘公榮很不理解,急得大哭起來:“我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成績爭取到的,為什麼不能推薦我上高中?”

這時,父親走進房內拿出一雙布鞋,“這是戰友劉春元犧牲前交給我的,臨終時,他隻說了一句話:‘一定要走向勝利,讓老百姓過上好生活’。”父親嚴肅地說,先烈們為了新中國、為了人民過上幸福生活,連命都不要了。如果是通過考試上高中,你能考上,你就去讀。現在既然是推薦,那你就把名額讓出來,讓給普通老百姓家!

“開始,我有點不願意,因為不想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父親的一番話,讓我一下子打開了心結,我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不當將軍當農民的父親,讀懂了他‘革命為了誰’的人生哲理。”

從此,當農民,學種田,成為甘公榮人生的勞動第一課。犁田耕地、蒔田打禾、挑水砍柴、拾糞施肥……很快她就成為了種庄稼的好手,因表現突出還先后被選為婦女隊長和公社團委副書記。

隨后,甘公榮被分配到縣電影隊工作。一個20歲左右的小姑娘跟著放映隊風裡來雨裡去,跋山涉水、走村入戶,但她從不叫苦叫累,而是默默地為全縣鄉村群眾送去精神食糧。

在縣工商銀行做儲蓄員的10多年間,她經手了數億元人民幣,沒出過絲毫差錯。2001年,全國金融系統改制,部分職工對改革政策有意見,甘公榮卻帶頭向組織提出了內退,回家做起了家庭婦女。

有人曾問她,“你是全國金融系統勞動模范,就這麼內退,是不是太可惜了?”不管是回答別人,還是回答自己,甘公榮的答案永遠都是“值得”二字。她說:“如果大家都不帶頭,都不做出犧牲,國家的政策就沒辦法推行,大家的利益也就會受損,這是爸爸絕對不會答應的事情!”

家風·風骨

“出工走前面,收工走后面”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風是一個家庭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的精神符號。

作為開國將軍的女兒,甘公榮有著令人艷羨的身家背景,卻從來沒有享受過常人想象中的“特權生活”,但是她依然毫無怨言當農民、孜孜不倦勤學習、兢兢業業干工作,用艱苦奮斗、敬業奉獻的實際行動回答將軍父親的囑托﹔作為“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的家屬,甘公榮在耳濡目染中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結對幫扶困難學生、走訪慰問孤寡老人、扶貧濟困患病群眾……用一顆愛人之心傳承革命家風。她的身上,傳承著父母的紅色基因﹔她的言行,深深地打下了父母的烙印。

少年時,她和當地的農村孩子一樣,打赤腳、扯豬草、撿豬糞、放牛、喂豬、養雞鴨……特別是大隊集體勞動時,甘將軍要求子女“出工走前面,收工走后面”。

“長大后我才明白,這是爸爸從小就在給我們灌輸‘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甘公榮動情地說。

“說實話,我壓根沒想到身邊這位朴實無華的大姐,竟然是一位開國將軍的女兒!”從前的同事謝子鵬回憶道,“那個時候上班最早的是她,下班最晚的也是她。”

甘公榮永遠記得父親去世前對她的囑托。那是1986年春天,甘將軍病情加重,彌留之際他把幾個孩子叫到床前,語重心長地跟甘公榮幾兄妹說:“活著就要為國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不勞而獲。”這一天,這一幕,這一語,深深刻印在甘公榮的腦海中。

甘公榮的母親龔全珍是新中國成立前西北大學的大學生,跟隨甘將軍來到蓮花縣當了一名普通教師,離休后一直熱衷於社會公益活動,幾十年如一日扶貧濟困、捐資助學、宣講革命精神。2011年,龔全珍老阿姨在居住地蓮花縣金城社區成立了龔全珍工作室,下設陽光驛站、溫馨驛站、幫幫團和志願者服務隊等,在全縣廣泛開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慈善、志願服務活動。

龔全珍工作室一成立,甘公榮立馬加入到服務隊伍,一邊協助母親到工作室與群眾談心解惑,一邊帶領志願者服務隊開展志願活動,還帶領家人和志願者在城北小學設立了陽光小屋,定期關愛那裡的60多名留守兒童。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她總要到結對的孩子家裡走一走、坐一坐,帶上學習用品,為他們帶去鼓勵送去溫暖。“每當看到孩子們不受學費困擾的笑容,我就覺得特別滿足,特別快樂。我想,媽媽常說的‘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就是這個意思吧。”甘公榮這樣說道。

2013年底,龔全珍愛心救助基金會成立,甘公榮主動接過愛心接力棒,積極參與到愛心救助基金會的日常管理、幫扶群眾等各項工作。聯系捐款單位和個人募集資金、定期到貧困家庭調查走訪、發放貧困家庭救助金、公示資金來源和去向……每一個環節甘公榮都親力親為,從不允許自己出現一點馬虎。

龔全珍老阿姨經常對甘公榮講:“身為黨員,心裡要永遠裝著老百姓,一輩子為人民服務。”朴實的話語最感人,默默地奉獻最動人。身邊的老鄰居們都說,甘公榮很“吝嗇”,一件衣服可以穿十幾年,洗得泛白了也不舍得丟﹔但甘公榮又很慷慨,幫扶貧困學生、困難群眾,每月退休金隻有兩三千元的她,已累計個人捐資15萬元。

點滴愛心匯成海,大愛善舉暖人心。截至目前,愛心救助基金會共籌集資金170多萬元,幫助貧困群眾1000余名。甘公榮個人幫扶資金達15萬元,累計對接項目、贊助達400余萬元,參與志願服務時長近8000個小時。全市共有龔全珍工作室500余家,並在全國遍地開花,8000多名黨員干部加入到了這個助人為樂的大家庭。

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學生劉芊的媽媽劉小惠記得,因為治療腎病,家裡被拖垮了,女兒上學的費用沒著落。是甘公榮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與女兒結成一對一幫扶對象,從高一時開始資助,至今已有5年。在手機裡,劉小惠仍保存著甘公榮在劉芊讀大一時的兩筆共1.2萬元和大二三筆共7400元的微信轉賬記錄。

前方·遠方

“要永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如果把甘公榮比喻為一種花,好多人說,就像是“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的菊花。她,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她扶危濟困、熱心公益,樂此不疲、矢志不渝!

從銀行儲蓄員的崗位上退下來后,甘公榮一直是龔媽媽的左膀右臂,她把公益事業當作人生的第二個戰場。

“我們不能給兩位老人抹黑,要接好他們的棒,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幫助他人”。讓甘公榮感到欣慰的是,兒子金鋒和兒媳婦賀娟也接過接力棒,主動加入了志願者隊伍,成為志願者隊伍的愛心主力,帶領基金會志願者到村裡走訪困難學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沿著前輩走過的路繼續前進。

“有這樣一家人,他們把愛洒向了身邊的群眾,卻唯獨少了自己,一代接著一代,我們看到了美德傳承最美好的樣子。”去年3月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閃亮的名字——最美巾幗奮斗者發布儀式》播出,表彰了在國家改革發展穩定各領域第一線建功立業的巾幗奮斗楷模,甘公榮作為江西省唯一、志願服務領域的婦女代表受到表彰。

一個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如今,甘公榮已從母親手裡接過公益志願服務的接力棒,關愛留守兒童,扶助困難家庭,在蓮花建立了10個“童伴媽媽”項目點,帶領無數志願者投身公益、助人為樂。

點點星光匯聚成燦爛星河。現在,甘公榮已經是江西省志願服務協會的副會長,在公益事業中,她既帶頭干也帶著干。看望抗戰老兵,她帶著團隊一起聆聽紅色革命故事,在耳濡目染中影響了一批青年志願者﹔到敬老院慰問,她領著大家一起為老人們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在一點一滴中讓大家更加懂得孝老愛親的道理……這些年,在甘公榮的感召下,有數千人投身到了公益服務,其中,90后、00后就佔了絕大多數。

付出,在時光的沉澱后更加厚重﹔紅色,在紅色的家庭裡接續傳承。“父母經常教育我要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父母的教誨就是我們家的傳家寶……”甘公榮常常告誡子女,“要老實做人、勤懇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幫助他人。”

金鋒現在是蓮花縣三板橋鄉橋頭村的第一書記。在鄉村振興的第一線,他像甘公榮一樣始終默默奮戰,籌集資金20多萬元新建村醫療室、為村圖書室添置新書500多冊,新修水圳2條,徹底解決了全村污水排放和60余畝耕地的水源問題……他說:“外公、外婆和媽媽都是我的人生榜樣,作為新時代的共產黨員,我要接好他們手中的接力棒,幫助更多人!”

經常有人問甘公榮,好事做了多少樁?從口袋裡掏出了多少錢?面對這些問題,她平靜地回答:“沒記錄,也不記得了。跟自己的父母比起來,我還做得遠遠不夠!”

從2013年起,甘公榮擔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的外聘教師,用從小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故事,為黨員領導干部講述父輩嚴格教育子女、傳承優良家風的感人事跡,目前已講授1000余堂。從蓮花到井岡山干部學院,山路崎嶇、彎多路窄,對於暈車的甘公榮來說是一種煎熬,但她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一遍又一遍往返於山路上,把革命理想信念播撒到越來越多人的心中。

奉獻還在延續,時光見証不凡。“榮譽越多,責任越大。作為一名黨員,要永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甘公榮由衷地說。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