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傳統非遺“點睛”新春佳節

歲末年初,正各類傳統非遺文化最“熱”的時候。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有非遺的新年,才是我們記憶中最純正的春節味道。
在春節這個喜慶的節日裡,江西各地非遺傳承人各顯神通, 為群眾送上了色、香、味俱佳的文化大餐。
要問春節南豐最有年味的年俗是什麼,那一定是跳儺。春節臨近,桔鄉大地年味兒漸濃。南豐縣各地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喜迎新春佳節的到來。
大年三十前后,南豐縣白舍鎮日前在國安夜市文化街舉辦了“文化進萬家 非遺過大年”活動,儺舞、腰鼓、花燈等節目輪番上場,讓市民在家門口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小時候經常可以在農村看到這個表演,現在縣城也能看到,覺得很有過年的氛圍,希望我們南豐的非遺能傳承下去,跳儺越來越好。”來自南豐縣城的張琪琪說。
隨著一聲響亮的唱腔傳來,近日,在廬山市迎新春活動的舞台上,星子縣選送的西河戲剛一亮相,就引起現場觀眾陣陣喝彩。作為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西河戲,又稱“彈腔戲”和“星子大戲”,在當地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幾乎村村都有戲團、人人會哼唱。
除了西河戲外,現場還有舞龍舞獅、燈彩、鼓樂、女子大鼓等來自當地各鄉鎮的民俗匯演,表演者身著鮮艷的服裝,手持舞龍、舞獅等道具,伴隨著喧天的鑼鼓聲和歡快的音樂,在街頭載歌載舞,慶祝2024新春的到來。
“非遺”年貨制作忙,客家年味別樣濃。在會昌縣,贛南客家特色非遺美食——魚仔粄成了當地年貨市場的俏銷品。魚仔粄是當地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贛南客家特色非遺小吃,它起源於清末民初時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下料、攪拌、油炸、起鍋,這兩天,在會昌縣周田鎮一手工作坊內,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魚仔粄制作技藝傳承人劉麗珍和工人們正忙著制作香辣魚仔粄,隻見他們動作嫻熟,配合默契,不停地用手抓取適量的鯉魚粉團,搓成大小適中、個頭均勻的圓球狀,順著鍋壁下鍋油炸,不一會兒,一個個外酥裡嫩的魚仔粄就制作好了。
“我們這邊逢年過節的時候都要預備這些,特別是現在過年的時候,我們每天都在加工、加班,每天凌晨三點左右做,做到上午十一點,每天做8個小時,每天都能銷售出去。”劉麗珍說。
春節期間,婺源縣篁嶺村推出“民俗過大年·龍燈鬧新春”春節系列文旅活動,其中包括非遺表演在內的30余項活動,集中營造喜慶歡樂、祥和濃郁的新春氛圍,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年味足、精彩多、趣味濃”的民俗盛宴。
扎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有著1500年的悠久歷史。春節來臨之際,南昌市東湖區經緯路社區請來了南昌市少年宮的老師給已經放假在家的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非遺手工課。
老師細致地為大家講解了扎染的歷史及具體操作方法,並為到場的每位小朋友准備了扎染的工具和材料。在老師的指導和志願者們的幫助下,大家動手體驗了扎染的制作,通過圖案設計定位折疊、捆扎、點綴等多種形式組合后,設計出自己喜愛的樣式。
“通過非遺手工課的形式,把新春的祝福送到群眾的心坎上,讓廣大居民一個個高興而來、滿意而歸。”經緯路社區副書記涂林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