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 親情 友情

過年,是一次禮物和親情的流動。
在我的老家江西省信豐縣,大年初二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無論是遠在異鄉的游子,還是近在縣城的居民,全都回到老家祭祖、拜年。這天上午,鄉村人聲鼎沸,鞭炮聲此起彼伏,人們互相拜年,通過禮物的流動,鞏固親鄰關系。
母親盼望我回家過年,除了想念兒子,還有一個她從沒說過、我也從不點破的原因:替她“還人情”。母親不識字,但她把這一年來欠下的人情,全都清清楚楚記在心裡。母親把我和弟弟叫到跟前,誰幫她修抽油煙機,誰背我父親去醫院,誰送來土特產,誰經常陪她聊天,一五一十說給我們聽。我和弟弟早就准備好了大大小小幾十個紅包,等著去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家拜年的時候,給對方的老人、孩子奉上。
我們一般要提前准備好數十個紅包,分送給拜年時所見到的尚無經濟能力的晚輩或者已經失去勞動能力的長輩。紅包可以是純表意的,也可以是實質性的經濟扶助。按照母親的授意,我會把最大的紅包悄悄塞給那些經濟上比較困難以及經常來看望母親、幫著母親干活的親戚家的孩子和老人。
越來越多的人都像我這樣,隻身回村祭祖、拜年,禮物流動就是單向的。有的人刻意不帶小孩回村裡拜年,比如我的二堂姐。她過去不帶女兒回鄉拜年,現在女兒成年了,她又不帶孫女回鄉拜年。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帶小孩回村,不是費別人紅包嗎?”她每年回鄉,就是去給親戚發紅包的。她認識的人多,走的家數比我多,發出的紅包也更多。
如果村裡的某家發生什麼大事,需要大筆花銷,回鄉的親屬總是會在拜年的時候送上一個資助性的紅包。資助的范圍大約包括子女上大學、家中出現重病患者、有臥床老人,或者其他一些意外變故。
文化人類學者閻雲翔在《禮物的流動》中說:“中國人的禮物被視為傳達重要的精神信息——諸如關心、眷戀、道德關懷和感情聯系的最有力和最受歡迎的工具之一。因而,禮物創造出送禮者和受禮者之間的精神聯系,這種聯系被村民統稱為人情。”送禮物又叫做“做人情”,我的母親就是一個善於“做人情”的家庭主婦。
我們兄弟倆都不在信豐縣工作,但是母親並不寂寞,她經常會主動要求親戚為她提供幫助。親戚來的時候,總是會帶上自己家的花生、瓜果、蘿卜干,干完活兒,他們會留在家裡吃餐飯,陪老人聊聊天,說說村裡的故事、聽來的故事。一到過年,母親的這些見聞就能發揮用場,她會告訴我和弟弟,回到村裡一定要去誰家走動,誰家有幾個小孩,應該包多大的紅包。
年節期間的禮物流動,既維系著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也維系著一種互助關系。彼此的親情和感激,全都化作“過年好”“新春吉祥,恭喜發財”的誠摯祝福。鄉土社會的親情和友情,就在這種彼此的給予和傳遞中延續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