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市場,讓二手車交易更放心(金台視線)
隨著我國汽車交易規模不斷擴大,二手車交易在汽車交易中所佔比例越來越高。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二手車累計交易量1841.33萬輛,同比增長14.88%,累計交易金額達11795.32億元。
然而,二手車市場繁榮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隱瞞車輛狀況、夸大宣傳、報價隨意、交易不規范等,擾亂了二手車交易市場秩序,也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手車交易中車輛質量難保証
前不久,安徽蕪湖市的宋先生在人民網“人民投訴”平台留言反映,2023年11月,他花4.3萬元購買了一輛二手車,提車后卻發現這是一輛事故車,而商家卻隱瞞了車輛狀況。
“買車時,商家告知這輛車是原版原漆,僅有幾處小碰小擦。但我后來發現,這輛車在2020年有過一次較大事故,維修更換項目達20項。”宋先生說,“在交車時,我還發現車輛存在引擎蓋板凹陷、右前翼子板骨架變形、水箱框架開裂等多處問題。但商家反復強調這些是小問題,不影響車輛使用,不願意承擔更換維修費用。”
在二手車交易中,不少消費者都遇到過類似情況。“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二手車商應當對其所售賣汽車的來源是否合法、行駛裡程、維修記錄、交易記錄、車輛存在問題等重要信息在出售前全面核查檢測,並將檢測結果以書面或者其他可以確認的方式告知消費者。”北京元棟律師事務所律師呂恩相說,“如果明知該車是事故車而故意隱瞞事實,誘導消費者購買,則可能構成欺詐,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退一賠三。”
在二手車交易中,調整裡程表也是消費者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之一。山東日照市的李先生在網上訂了一輛二手汽車,通過電話與商家確認“實表9萬多公裡,無事故、無火燒、無水泡”,並保証可以寫入合同。但當李先生去現場辦理手續時,發現實際裡程表顯示僅有5萬多公裡。“這是一輛2010年的汽車,已經過戶3次,裡程僅有5萬多公裡,這可能嗎?”李先生對此表示懷疑。
據了解,由於汽車使用年限和裡程數直接影響二手車價格,部分商家為了吸引顧客而調整裡程表。“在市場上,使用5年以內且行駛裡程在5萬公裡以下的車,是比較受歡迎的。而對於一些過戶多次、年限長的車,一些商家就會在裡程表上打主意,把行駛裡程數大幅度下調,以吸引顧客。”一名業內人士說。
此外,由於消費者缺乏專業鑒別能力,一些泡水車、故障車也可能會被車商當作狀況良好的車輛售賣給他們。“有的二手車商家對車輛外觀、內飾等一些顯而易見的狀況描述十分詳細,對車輛發動機、變速箱等重要部件的情況卻說明不多,提供的檢測報告也不一定靠譜。”山西太原市的張先生說。
還有消費者反映,部分二手車存在空調制冷不好、車內異響等問題,但一時難以發現,車輛開一段時間后發現了問題,此時再去和車商交涉,往往已十分困難。“本來購買二手車是因為有較高的性價比,可買到事故車就會很麻煩,這也是很多人覺得二手車市場‘水很深’的原因之一。”江西九江市的李霞說。
二手車市場交易制度還有待完善
兩年前,甘肅蘭州市的馬先生貸款購買了一輛二手車,當時交納了相關手續費。在貸款還清后,又交納了500元手續費,但是商家一直沒有出具銀行貸款結清証明和過戶委托書。“我聯系商家,對方還要我交2200元手續費,且不說明這是什麼費用。”馬先生說。
在二手車交易中,馬先生所遇到的情況並非個例。除了車輛本身的問題,名目繁多的手續費、押金、保險費用、車輛尾款等,經常會成為買賣雙方爭議的焦點。
“這些問題反映我國二手車市場交易制度還不完善。一方面,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在面對二手車商時處於相對弱勢,對車輛情況不太了解,對買賣流程也知之不多,一些不良商家趁機設置各種環節,讓消費者多花錢。”中山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鄭曉瑩說,“另一方面,消費者維權成本較高,而商家違法違規成本較低,因此一些商家敢於冒險。”
二手車交易網絡平台因車源豐富、方便快捷、不受空間距離限制等特點,受到消費者歡迎,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我在視頻平台看到一輛二手車,當時付下了2000元定金留車。可他們居然一車多賣。”據人民網“人民投訴”網友張先生反映,他在交納定金后,車商回復說該車輛已被售出,承諾兩天內會補發同款車輛。可承諾期到后,商家遲遲不發貨。張先生想要退還定金,商家卻多次以各種理由拖延,后來干脆就聯系不上了。
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助理羅磊表示,消費者在購買二手車時,實地驗車十分必要。“網上賣車大部分是可靠的,但是不排除個別車商故意隱瞞車輛狀況,或者售賣的是虛假車源。消費者切不可只是在網上看一看視頻介紹或者圖片,就貿然付下定金,一定要實地驗車。”羅磊說。
多地消費者保護組織發布的二手車調查報告顯示,交易合同存在“霸王條款”也是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之一。
在二手車交易合同中,“裡程不負責條款”“質量免責條款”等比較常見。有的商家提供的《二手車銷售協議》約定:“簽字當日,與車輛相關的一切法律風險,皆由乙方(買方)承擔。”但實際情況卻是車輛尚未實際交付,該車輛並不在消費者手中,若此時就由消費者承擔風險,顯失公平。
更有甚者,商家在合同中約定:“免除所有情況下經營者質量保証、車輛型號、配置真實性等方面的責任。”呂恩相認為,二手車商通過格式條款單方免除其在裡程、車況、售后服務等事項中的法定責任,侵犯了消費者的權利,屬於“霸王條款”。
“另外,若合同重要信息約定不明,還容易產生糾紛。比如有的合同未約定影響價格、性能等的相應配置,部分合同對違約情形、違約責任承擔、違約金計算方式等無明確約定,這些都不利於保護消費者權益。”呂恩相說。
業內人士表示,一些二手車商為了規避責任,會以中介身份進行交易和簽署合同。如果二手車是客戶寄賣,這種情況下車商是中介身份,其法律責任相對有限。但有的車輛其實是車商收購后銷售的,為了規避法律責任,也以中介身份簽訂合同,這就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需要消費者對合同進行仔細審讀。
多方共同努力,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隨著人們消費理念的變化,二手車因其性價比較高,成為許多人購買第一輛車的選擇。二手車交易市場有著廣闊的前景。讓消費者放心購車,讓二手車商可持續經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手車的質量如何保証?“實際上,最近幾年二手車市場規范了很多,一方面源於消費者維權意識增強,另一方面是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興起,讓二手車檢測越來越規范。”羅磊說,當下有一些第三方平台通過與保險公司的數據對接,可以提供二手車車輛歷史報告,包括出險情況、損失金額、維修部位等信息,讓消費者一目了然。
但目前有些維修記錄,保險公司也並非全部掌握。“有些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后,未向保險公司理賠或沒在規范的4S店修理,事故信息就無法體現。別說消費者,連經營者都無處可查。”羅磊說。
因此,專業的檢測評估就顯得十分重要。實際上,二手車商在收購車輛出售前,普遍會聘請專業評估師對車輛的狀況進行全面評估。但有的時候,因評估標准不統一,評估師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評估結果差別很大。
“二手車是非標准化產品,不同二手車的情況千差萬別。”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有的資深評估師根據經驗檢查,會特別注意一些重點部件,而有的評估師卻隻按照技術要求評估,容易忽略需要重點檢查的部件,導致隱形問題難以發現。
2014年,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推出《二手車鑒定評估技術規范》,對二手車評估提供技術標准,但由於該標准隻具有參考性而不具有強制性,且許多二手車質量問題無法量化,導致評估鑒定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對此,鄭曉瑩建議,應當由有關部門制定一套更加科學、完善、權威的評估標准,同時,提高二手車評估師的准入門檻,加大對評估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專業性。
增加市場的透明度,提升消費者的鑒別能力,能夠有效降低糾紛率。“建立規范的二手車市場,二手車商和消費者都是受益者。”鄭曉瑩說,“建議有關部門能夠建立一套完整的二手車數據信息登記查詢體系,比如利用區塊鏈技術來記錄和驗証車輛歷史,確保車況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針對合同糾紛,多地消費者保護組織提醒消費者謹慎簽訂購車合同,務必對車輛信息的一致性、真實性進行核實,在合同中明確收費項目和金額,對涉及配置、定金、質量保証、違約責任、售后服務等條款進行認真查看。與此同時,注意隨車文件是否齊全,驗証法定証明文件是否交付齊全,如《機動車登記証書》《機動車行駛証》、有效的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合格標志、車輛保險單、繳納稅費憑証等。
“消費者也要注重貨比三家,切忌貪圖便宜而盲目消費。還要注意收集保存相關証據,一旦發現權益受損,應及時向平台方進行反饋,必要時依法進行投訴,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福建廈門市讀者劉毅建議。
還有讀者建議,作為二手車經營主體,商家要遵紀守法,誠信經營,堅決杜絕消費欺詐行為。建立二手車商信用體系,曝光不良車商的違法違規行為並記入信用檔案,倒逼二手車商提升誠信意識和服務水平。
鏈接
購買二手車注意事項:
· 堅持“貨比三家”
· 仔細閱讀車輛檢測報告
· 進行實地驗車
· 審慎簽訂購車合同
· 查看隨車文件是否齊全
版式設計:沈亦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