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玩轉”小龍蝦

夏日的腳步漸近,夜宵市場逐漸熱鬧起來。若要問誰是夏季夜市的美食之王,那非“夜宵霸主”小龍蝦莫屬。很多人說,沒有小龍蝦的夏天是不完整的,足見人們對小龍蝦的喜愛。
說到小龍蝦,你能想到哪裡?
江西吉水縣踐行“兩山”理念,推廣“生態農業+小龍蝦”養殖模式,推動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中國清水龍蝦之鄉”特色品牌,實現“兩山”資源有效轉化。該地年產小龍蝦高達6000多噸,高峰期時,每日有10萬斤新鮮小龍蝦供應市場,備受食客們的喜愛。
吉水清水小龍蝦如何在各方爭霸的小龍蝦江湖嶄露頭角?讓我們走進吉水一探究竟。
一
“好山出好水,好水養好蝦。”這不僅是一句俗語,更是吉水縣“一方清水”價值轉化的真實寫照。
“把小龍蝦和污水聯系起來其實是一種誤解。我們的稻田蝦都是用贛江裡的活水養的,這是正宗的清水龍蝦。”吉水縣農業農村局張俊手持一隻活潑的小龍蝦介紹道。
吉水的龍蝦為何叫“清水龍蝦”?吉水的龍蝦為何好看又好吃?
得益於境內水系豐富,贛江、烏江、瀧江、住岐水等河流星羅棋布,更得益於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建成后形成的贛江庫區,贛江水可直排兩岸稻田,為贛江兩岸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提供了先天優越條件。
這些河流水系不僅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充足而廉價的水源,更以其清澈無污染的水質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生命。養蝦戶都是活水養蝦,養出來的蝦清澈透明、肉質Q彈、味道鮮美。
清水龍蝦,作為吉水縣的一張美食名片,以其個大、殼亮、體勻、鉗小、鰓淨、腹白、膏黃、肉質Q彈等八大特點而廣受贊譽。
“我們每天的銷量大約在1.2萬斤,相比去年增長了20%。”小龍蝦批發商熊濤分享道,“吉水的青殼白底小龍蝦深受各地食客的喜愛,我們主要銷往上海、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
在吉水縣,稻蝦共作模式得到了廣泛推廣。這種模式下,小龍蝦的排泄物成了水稻的天然肥料,而稻田裡的浮游生物、小雜魚等則成了小龍蝦的食物。兩者相互依存,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農戶們不再需要使用化肥和農藥,稻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現在,我們使用的都是生物農藥和有機肥。”小龍蝦養殖戶何小輝笑著說,“小龍蝦對水質特別敏感,用了化肥農藥,它們可就遭殃了。所以我們得好好保護這片水域。”全流程生態養殖,讓吉水縣稻蝦產業得以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
在同江萬畝稻漁產業園的稻蝦示范基地,整齊方正的農田裡,稻蝦田中水草豐茂,龍蝦在其中悠然自得。陽光下,波光粼粼的稻蝦田就像一個個大水塘,蘊藏著豐收的希望。
“你看這蝦溝。”基地負責人王銀指著田中的U型溝說,“這就是我們的秘密武器。農閑時我們抬高水位,整塊田就成了小龍蝦的王國。”他熟練地撈起一隻小龍蝦,蝦殼在陽光下閃著誘人的紅光。“等到要插秧了,我們就降低稻田中央的水位,這些小龍蝦可聰明了,會主動跑到蝦溝裡。”
“現在可是龍蝦的繁殖旺季。”王銀笑著說,“這些小家伙不僅讓我們的水稻田更加生態環保,還給我們帶來了真金白銀。”
據了解,吉水的小龍蝦畝產平均可達320斤,再加上每畝500公斤以上的水稻產量,每畝稻蝦田的綜合純收益可達3000多元。
“稻蝦共作的好處可不止這些。”張俊補充道,“和單純的水面小龍蝦養殖相比,稻蝦共作模式增加了水稻的收益,符合國家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政策。我們現在還在大力推廣‘一蝦兩稻’模式,經濟效益有望進一步提升。”
眼瞅著家鄉的清水龍蝦養殖越來越紅火,一些原本在外創業就業的吉水年輕人也被吸引回來,加入到龍蝦養殖大軍。
“90后”小伙楊青青以前在外做生意,聽說種稻養蝦有奔頭就回到家鄉,從“下海”轉行“下田”。他在村中流轉200多畝土地,向經驗豐富的蝦稻種養戶討教小龍蝦養殖技術,還請來產業園的技術員做指導,邊學習邊實踐。“我承包的212畝田,一年能產9萬多公斤水稻、3萬公斤蝦,總產值達44萬余元。”每當算起經濟賬時,他總是笑容滿面。
吉水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協會會長、江西金大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中華十分感慨:“小龍蝦為稻田做了‘加法’,留住了更多的種田人。”
在吉水縣,就算是蝦田的雇工,一天也可以獲得120元的報酬。算上運輸、分揀、加工等步驟,2023年吉水縣清水龍蝦行業全產業鏈從業人員已經超過了3000人。
三
從最初小打小鬧的散戶養殖,到如今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吉水縣的清水龍蝦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優勢特色產業之一。
“以前這裡水患頻繁,土地經常被淹,種什麼都收成不好。”盤谷鎮同江村村民李黨根指著眼前的稻蝦共作基地回憶起往昔,感慨萬千,“現在可成了我們的聚寶盆,政府引進了龍頭企業,我們流轉了土地,不僅能收到租金,還能在產業園打工,收入比以前種地強多了。”
吉水縣收儲、流轉贛江西岸和同江兩岸1.2萬畝的低窪易澇地、水患頻繁、十種九不收的低效土地,以產業興園、開放辦園、精品建園理念,轉化成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的同江萬畝稻漁產業園,通過招大引強,引進湖北、湖南等地10多家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脫貧戶”模式,集中連片發展稻蝦共作等生態種養新業態,從而將這塊荒蕪之地變成了如今的致富之地。
目前已有10家清水蝦蟹企業(合作社)與58個村和1615戶已脫貧戶簽訂了入股協議,並聘請農戶和脫貧戶共300多人到基地務工,每年增加就業收入1000余萬元,增加田租收入1200萬元,增加脫貧戶分紅收入100萬元。
在產業園內,筆者遇到了正在忙碌的湖北籍養殖專業戶劉多艷。他手持網兜,熟練地在水面上撈取小龍蝦。“吉水這邊的土地水域環境很適合養殖小龍蝦,當地政府對小龍蝦產業很重視,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所以我決定把湖北的基地搬到這裡來。”劉多艷笑著說。
不遠處,小龍蝦交易市場的工人們正忙碌著分揀小龍蝦。一輛輛滿載小龍蝦的貨車進進出出,交易十分火爆。熊濤介紹:“我們按照小龍蝦的大小和品質進行分揀,然后通過冷鏈物流銷往全國各地。現在正是小龍蝦上市旺季,每天都能賣出大量小龍蝦。”
近年來,吉水縣充分利用江西鄱陽湖小龍蝦產業集群建設項目資金,大力發展小龍蝦產業,通過引進良種、推廣標准化養殖技術、建設小龍蝦交易市場和鄱陽湖小龍蝦產業集群小龍蝦加工項目等措施,推動一產“接二連三”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我們現在整個稻蝦共作基地有4.8萬畝,全縣千畝以上的基地13個,綜合產值達6億元。”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吳卓信心滿滿地說,“我們將利用‘中國清水龍蝦之鄉’和‘吉水清水龍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這兩張名片,積極融入‘井岡山’品牌建設,讓吉水清水龍蝦真正打響品牌、贏得口碑。”
得益於食材產地優勢,當前吉水與小龍蝦相關的商貿、餐飲等業務迅速發展,引得不少周邊的群眾紛紛前來,隻為赴味蕾之約。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吉水縣的一家小龍蝦餐館內,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餐館的老板施小三告訴筆者:“現在正是吃小龍蝦的季節,我們店裡的蒜蓉小龍蝦、冰鎮撈汁小龍蝦等菜品深受喜愛,每天都座無虛席。”食客們圍坐在一起品嘗著鮮美的小龍蝦,暢談生活趣事。
如今,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一條包括養殖、銷售、加工、休閑、垂釣、餐飲在內的小龍蝦產業鏈正在吉水快速形成。(歐陽詩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