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半年找回5名被拐兒童 江西這個民警不簡單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2024年05月18日08:08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汪挺正在開展網絡尋親。詹雙秋攝

汪挺正在開展網絡尋親。詹雙秋攝

“被拐兒童馬某某已與親生父母相認,后續案件偵破工作正在進行中。”5月9日,山西省運城市公安局發來感謝信,感謝南昌鐵路公安處廬山車站派出所民警汪挺幫助被拐21年的馬某某找到親人。

今年以來,熱心公益事業的汪挺,充分發揮行業公安職能優勢,將“專業+機制+大數據”新型警務模式,巧妙運用到“團圓行動”之中,先后為10名失散人員尋找到家人,找回被拐兒童5名,為15個家庭實現了“大團圓”。

2024年春運期間,一封寫給中央電視台的“尋親信”引起正在值班的汪挺的關注。

“兒啊,家裡人為尋找你的下落,幾乎跑遍了全國的各大城市,你可知道我們一家人是生不如死啊……”信中,一位七旬母親撕心裂肺的吶喊,讓汪挺萌生了幫人尋親的想法。

那一天,汪挺嘗試著撥通了求助人電話,得知江西奉新縣沿裡村李百焱已失蹤了24年,家人一直苦苦尋找。當年25歲的他跟隨姐夫南下廣東務工后,便一直沒有音訊。“弟弟去哪了?”“怎麼一直聯系不上?”一連串的問題圍繞著李家人一年又一年,也讓姐姐、姐夫自責、愧疚了一年又一年。

家人先后輾轉多個省市傾力尋訪,但造化弄人,均以失望告終。每逢節日,給李百焱留一雙碗筷也成了李家人的習慣,因為他們相信,他一定會回來。

了解情況后,汪挺開始在網絡的海洋裡尋蹤覓跡,從分析人物特征、生活交往規律、日常行為習慣等方面著手,在大數據中細心對比,最終從數十名相似人員裡,發現廣州市一男子的生活軌跡與李百焱高度相似。汪挺與其聯系時,其自稱並沒有家人,2000年左右意外受傷失憶,之前的事一概記不得,“我是誰?”這個問題同樣困擾了他多年。

汪挺隨即讓男子提供了一張近照,並轉發給李家人。

“汪警官,這就是我弟弟。他在哪裡,我們去接他。”汪挺很快得到了李百焱二哥近乎肯定的回話。

“因為失憶,家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給他做了許久的思想工作,最后他才鼓足勇氣決定來南昌與家人見面。”2月22日下午,南昌車站派出所的會議室裡,與李百焱有關的熱烈交談一波接著一波,准備好的橫幅、錦旗被李家人握得更緊。相見得那一刻,激動的哭喊聲不絕入耳。

“汪警官,我記得弟弟左耳朵后面有顆痣,你看,就在這,一樣的!一樣的!”千尋萬尋二十四載,李家人終得團圓。

在助力尋親的同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汪挺接觸了一個被拐兒童家庭。

面對線索少,技術手段少,可查性、成案率低等不利因素,他轉變工作思路,立足鐵路公安機關“數據海量”“全路一盤棋”“路地融合”三項優勢,建立“失蹤人員快速響應”“流浪乞討人員全面核查”“失蹤兒童比對查找”三種機制,專項攻堅拐賣積案。

1993年8月,河南5個月大的嬰兒萬某在石家庄火車站被拐。因被拐時年齡太小,僅用本人百天照作為線索進行查詢無疑是大海撈針,於是汪挺嘗試運用家人照片做綜合分析,發現河南鄭州籍朱某某與萬某家人高度相似,而與本人現戶籍上家人相似度不高。經屬地公安機關協調,採血DNA比對,確認朱某某即被拐兒童萬某。

汪挺以此案為出發點,開辟“線上+線下”雙渠道拐賣兒童案(事)件線索收集,主動走訪掌握被拐人員家庭情況,及時與失蹤人員屬地派出所聯動。同月,汪挺接到尋找被拐兒童馬某某求助,在經過48小時的嚴密分析、比對、排除、篩選后,獲得重大線索,成功助推被拐兒童馬某某與親生父母相認。一個月內,汪挺運用自己獨特的查找方式,連續為各地公安機關推送涉拐線索7條,經核查,已確認線索5條。

“找人要有獨特的思維,民間常說女兒像父親,兒子像母親,這一看就是一家人,有血緣關系的人綜合相似度一定會高於一般人。”根據這個思路,汪挺為全國各地公安機關、助力團圓節目組提供相關線索40余條,找回失散人員10人,其中有不少被拐兒童和被遺棄人員。

“助力團圓的事極有意義,我要竭盡所能去幫助更多的失散人員回到親人身邊,我會一直堅持做下去!”汪挺如是說。

(詹雙秋參與採寫)

(責編:羅娜、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