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江西會昌:“獨好鄉村”的經營之道

2024年05月19日10:00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會昌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大膽改革,通過搭建“縣振興集團+鄉鎮子公司+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五方主體經營體系,探索出一條新時代山區小縣的“獨好鄉村”振興之路。

90年前,毛主席在會昌寫下“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壯麗詩篇。自此,“風景獨好”成為會昌這座贛南小城內在的形象標簽。如何打造鄉村振興“獨好風景”?會昌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大膽改革,激活五方主體,盤活鄉村資產,賦能鄉村經營,探索出一條新時代山區小縣的“獨好鄉村”振興之路。五方主體鄉村經營模式如何運行?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會昌縣人口53萬,耕地33.9萬畝,人均耕地僅0.6畝,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因田塊細碎分散、高低不平,機械化作業困難,長期以來農業規模經營水平不高、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后。

受全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會昌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遠赴廣東、福建等沿海發達地區務工。農村人口流向城市,一方面有效促進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升了農民收入,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緩解,為規模生產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也導致農村“空心化”的突出問題,未來十年、二十年誰來種地?成為事關糧食安全的重大課題。村集體功能弱化、村集體資產和農田水利管不好、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難以持續……在庄埠鄉庄埠村支部書記胡慶有看來,鄉村振興一定要解決這些共性問題。

“脫貧攻堅消除了絕對貧困,補齊了村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短板,也給村集體積累了大量扶貧資產。”胡慶有說。可這些資產大多處於閑置狀態,無法轉變為鄉村振興的資金投入,這該怎麼辦?胡慶有的煩惱也是會昌的煩惱。

為此,會昌積極創新,通過搭建“縣振興集團+鄉鎮子公司+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五方主體經營體系,不僅構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有效盤活農村沉睡資產,還通過這套體系有效解決鄉村基礎設施管護運維、公共服務長效供給難和農業產業組織化改造、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市場化經營難等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清晰路徑。

會昌縣因地制宜,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通過組織化、社會化、市場化、規模化的連接改造,形成生產力聯合,提供了“獨好鄉村”振興的會昌方案。

推動組織化改造。分散、粗放、低效是小農戶生產的特點,相比現代農業,小農戶在生產、政策、市場上都處於弱勢。為改變這一現狀,會昌借鑒浙江強村公司和日本農協的經驗,發揮村集體“統”的功能,做實村集體合作社,把撂荒、分散、零碎耕地“統”起來,實現小田並大田。在尊重農戶意願基礎上,將土地流轉到村合作社,統一簽訂托管和流轉協議。有龍頭企業和大戶種植的田塊,由村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再轉租給龍頭企業和大戶﹔若無大戶種植,則由村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土地托管協議並由村合作社統一組織種植。目前,全縣各村集體合作社和農戶共簽訂托管協議66251畝。

開展社會化服務。不久前,200余名地理教師在小密鄉齊聚一堂,參加全市高中地理教師“糧安農穩”研學活動。工廠化育秧的成效,引得在場教師贊嘆連連。會昌以育秧中心、全程機械化服務中心、“獨好農機”建設為抓手,為種植主體提供水稻育秧、翻耕、插秧、無人機飛防、農藥播撒、收割、烘干等“一條龍”式全程農事服務,並實現種子、基質、農藥、化肥等物資的採購分銷和農產品烘干銷售,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種糧主體經營收益。不少老農戶感慨:“現在我們能把地種好,也種得更輕鬆。”2023年,會昌縣超額完成種植任務,糧食安全考核位居全省主產縣前列、贛州市第一。先后獲得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縣、全國第一批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准化生產基地創建縣等榮譽。

擁抱市場化經營。夏日,走進小密鄉京東數字農場,隻見秧苗長勢喜人、迎風挺立,金蛋擔公司負責人王瓊芳認真盯著“谷語”智能化管理系統各項數據,了解水稻生長情況。“我們公司是會昌農業市場化經營的受益者,搭上五方主體鄉村經營的‘快車’,與縣振興集團、京東集團合作打造了京東數字農場,成為一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王瓊芳說,在“會昌獨好”區域公用品牌和科技的賦能下,公司帶動周邊農戶300多戶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多元。在會昌,像金蛋擔公司這樣的龍頭企業還有不少,這是會昌縣推進市場化經營的一個縮影。2023年,會昌以縣振興集團為牽引,注冊經營“會昌獨好”區域公用品牌,選擇龍頭企業進行合作扶持。由企業負責吸納就業、組織生產、提供產品,產品進入“會昌獨好”品牌店使用區域公用品牌統一營銷。目前,已開發10大類180個“會昌獨好”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達6.12億元,實現利潤超6000萬元。

形成規模化生產。“我們子公司發展訂單農業,增加農產品銷售半徑,將市場訂單分給各村大戶種植,在這個過程中將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規模效應。”提及訂單農業,庄埠鄉庄知溪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楊信心滿滿。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會昌以鄉鎮子公司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主體,推行農業生產“大托管”。既確保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變質,又適應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進一步推動提高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今年以來,糧食生產“大托管”在庄埠鄉全面推開。該鄉通過糧食生產“大托管”,統一流轉土地、選種、發展訂單化種植,獲得惠誠農業、慧騰米業等企業2600余畝生態有機稻訂單,實現糧食生產降本增效。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破解鄉村振興共性難題,“會昌解法”帶來了哪些啟示?

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之初,會昌就堅決落實“保持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長久不變、保持農戶依法承包集體土地的基本權利長久不變”要求,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保農民不會失去土地,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激發各方主體活力。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和“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干部服務、社會參與”工作機制。發展壯大振興集團,做實村集體合作社,培育龍頭企業和大戶,構建聯農帶農機制,維護廣大農民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政府和市場優勢互補。鑒於當地市場化經營主體不足,會昌充分發揮國企引領帶動作用。用好國有企業資源、資金、信用等優勢,統籌各類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同時發揮市場主體機制靈活,資源配置高效優勢﹔將國企的“統”和市場主體的“分”結合起來,有效實現政府和市場優勢互補,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五方助力,用心經營,強了產業、富了百姓、美了鄉村。一幅幅“獨好鄉村”振興圖景正在會昌呼之欲出。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