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江銅集團南昌高新產業園,一卷卷銅箔產品正不斷下線。全媒體記者 徐 錚攝
陽光映照下的南昌1000千伏變電站擴建工程項目基地,氣勢恢宏。該擴建工程為武漢-南昌特高壓交流工程的組成部分,是華中電網整體規劃的重要一環。 全媒體記者 徐 錚攝
7月2日,滿載貨物的空客A330全貨機在南昌昌北國際機場起飛,標志著國內首條直飛挪威(南昌-奧斯陸)全貨運航線順利首航。全媒體記者 洪子波攝
5月1日,第二屆江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南昌綠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本屆文博會現場設置30余個展館,為新業態、新產品、新項目提供首秀平台。全媒體記者 吳福清攝
科技之花 碩果累累
時值盛夏,贛鄱大地上,創新活力如潮涌動,“科技之花”結出碩果。
近日,記者走進江西銅業集團有限公司貴溪冶煉廠,在熔煉車間,火紅的銅水從陽極爐流槽汩汩涌出,流入圓盤澆筑區域,陽極銅板“新鮮出爐”。該企業聯合高校開展“銅冶煉物質流協同優化與智能監控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發明專利11項,制定國家和團體標准2項,榮獲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在該項科研成果的支撐下,貴溪冶煉廠閃速爐作業率、銅冶煉總回收率、銅冶煉綜合能耗等核心指標位居行業全球第一。這正是我省推動科技獎勵工作提質升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一個縮影。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釋放活力。近年來,我省持續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形成更加規范、公平、公正、公開的獎勵評價制度。
據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我省印發《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對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制度進行改革,在省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3個類別中,取消三等獎,保留一等獎和二等獎,增設特等獎。今年,我省進一步完善省科技獎勵制度,修改了《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在保持現有的省科學技術獎獎種基礎上,增設科學技術青年類省科學技術獎。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處負責人劉清梅表示:“增設青年科技獎,是為了激發青年科技人員的創新潛能與活力,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一手抓基礎研究,一手抓成果轉化。近日,江西中醫藥大學與建昌幫藥業有限公司簽訂“溫肺化纖顆粒”科技成果開發轉讓協議,該成果的轉讓費用為3000萬元,採用“政府引導+高校賦權+團隊賦能+企業出資”的成果轉化模式,建昌幫藥業有限公司在協議簽訂后分階段將轉讓費用支付給江西中醫藥大學。該科研項目是江西中醫藥大學劉良徛教授團隊歷經20年基礎研究,溫肺化纖相關項目先后獲批2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此次協議的簽訂,企業收獲了中醫藥創新成果,高校得到技術轉讓費用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經驗,實現了雙贏。
近年來,我省持續健全成果轉化政策,改革配套工作機制。2023年,我省印發《江西省科技成果產業化實施方案(試行)》,其中有一項重要政策舉措,就是對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進行評價,並建立長效機制,設立排行榜,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強化成果轉化意識、壓實主體責任,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在省級科技計劃體系中新設立重大科技成果熟化與工程化研究項目,採用“常年申報、分批受理、專家論証、分期資助”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速度。去年,省科技廳完成13項重大科技成果熟化項目立項工作,共資助6070萬元,撬動項目總投資4.06億元。(全媒體記者 陳 旻)
四面逢源 奔涌向前
7月2日上午,一架滿載貨物的空客A330全貨機在南昌昌北國際機場起飛,這是國內首條直飛挪威(南昌-奧斯陸)全貨運航線,為江西省與北歐地區合作交流搭建起一座互聯互通、便捷高效的空中橋梁。
近年來,江西發揮聯通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深入推進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全面對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在深化開放合作中匯聚了更多資源要素、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投資貿易便利化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江西積極創新拓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出服務功能模塊18類100余項,累計開發地方特色功能18項。
新業態新模式欣欣向榮,為外貿發展增添活力。我省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和建設跨境電商綜試區,全省9家跨境電商實現全業務覆蓋、全模式運行,2023年全省通過跨境電商平台進出口463.5億元﹔推進景德鎮陶瓷交易市場開展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建設,培育各類經營主體40家﹔推動建立贛湘鄂三省海外倉共享機制,拓寬“江西好物”出海通道。
為將“四通八達”的區位優勢加速轉化為“四面逢源”的經濟優勢和發展勝勢,我省積極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鐵、公、空、水的立體開放大通道基本形成。與毗鄰我省的寧波、深圳、廈門等五大港口實現全面對接﹔中歐(亞)班列通達歐洲、中亞和東南亞14個國家26個城市﹔創新開展“聯盟共艙”模式,實現貨到即走﹔2023年穩定開行鐵海聯運3227列、增長41%,南昌昌北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增長49%,九江水運累計完成進出口貨運18.9萬重標箱。
深圳市三諾電子有限公司在井岡山經開區投資30億元,建設數智創新產業園,深圳市雲遠育禾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蘆溪縣投資27億元,建設汽車金屬配件項目……
近年來,江西積極承接境內外產業轉移,持續推進精准招商。聚焦粵港澳、長三角、海西、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圍繞“1269”行動計劃、大規模設備更新、新質生產力發展等重點領域,舉辦投資合作交流會。同時,開展目標化、清單化精准招商,編制目標企業清單,組織開展上門對接。2023年全省累計對接目標企業415家,成功簽約投資合作項目100個﹔省級經貿活動簽約的413個項目,目前注冊率90.3%,開工率82.1%。
“今年以來,江西以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全力抓招商引項目、抓外貿拓市場、抓外經促合作,全省開放型經濟趨勢向好、質量提升”,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將深入開展“訪百企、延鏈條、強配套、促增資”專項活動﹔加快出台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政策,切實助推生產型企業出口﹔引導更多農業、紡織、機械、建材、水電企業承建境外工程,參與農業開發、技術投資等,提升“走出去”層次。(全媒體記者 朱兆愷)
點“綠”成“金” 動能澎湃
7月11日,在高山與密林相伴、綠水與深谷相隨的武寧縣羅坪鎮長水村,悅山居民宿負責人盧咸鋒的手機,不時接到客房預訂電話。他說,現在來當地避暑旅游,得提前兩個星期預訂客房,要不就沒了。
消夏民宿火爆,是綠水青山成為群眾增收致富幸福“靠山”的有力印証,更是江西近年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全面綠色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結出的累累碩果之一。
自2016年6月被列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來,江西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殷殷囑托,牢牢抓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歷史性機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試驗區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2023年,我省持續開展工業企業“減排年”活動,累計完成95個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項目,總投資額84億元﹔各地排查整治水泥、焦化、有色冶煉等企業6000余家﹔新增193個減排項目,實現氮氧化物減排量7800噸。
“十四五”以來,全省規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9.5%﹔累計創建綠色工廠346家、綠色園區55家﹔綠色發展指數連續9年位居中部地區第一﹔戰略性新興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8.1%,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截至今年5月,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裝機容量佔比達55.2%,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獲得國家通報表揚。
綠色,日益成為江西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2023年,全省分步驟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出台並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提升行動方案、未來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在落實“雙碳”目標中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
從瑞昌、上猶探索生態溢價交易與融資,到吉安加快省級GEP核算試點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從資溪率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項目”信貸模式,到銅鼓加快林業碳匯開發“賣空氣”……近年來,全省綠富同興,源源不斷釋放著生態紅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省發改委主任王前虎表示,圍繞全面落實省委關於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的決策部署,立足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將以年度重點工作協同推動各項行動計劃有序實施,凝聚強大合力,為加快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全媒體記者 楊碧玉 實習生 李 懿 阮瑤佳)
贛鄱文化 生機勃勃
7月初,“影響世界的江西”系列舞台劇首部作品《天工開物》開啟廈門、南京等全國多個城市巡演。6月以來,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參觀人數持續攀新高,一批新修復文物首展便圈粉無數。再往前,贛鄱好戲展演讓贛劇等經典劇目重回舞台,“月月有精品,全年有好戲”已成約定……文藝精品的誕生、考古成果的轉換、傳統戲劇的熱演,彰顯出贛鄱文化的澎湃生機,也是我省持續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所帶來的變化。
面向群眾、面向市場是文化體制改革的著力點。為此,我省文化建設不斷推陳出新,完成了省級層面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深化了文化領域審批事項改革,實施了文化體制改革攻堅三年行動,組建了報業、廣電、電影、文演等一批龍頭文化企業。“南昌市創建‘孺子書房’探索實踐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等3項案例入選“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章江路67號是原省歌舞劇團所在地,如今提及它,讓人聯想到的是“章江路67號”系列音樂會,今年暑期,該系列音樂會演出不斷。而與章江路毗鄰的子固路上原省話劇團大院內,不久前上演的沉浸式話劇《那年老街》邀請市民參與演出。原省歌舞劇團等5家省直文藝院團劃轉到江西文演集團后,推出了歌劇《山茶花開》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產品。
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是文化制度改革的切入點。近年來,我省保護、利用文化資源多項舉措走在全國前列,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增至3個,數量並列全國第一﹔8處大遺址列入國家“十三五”“十四五”期間大遺址名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率先試點認定省級代表性傳承團體,首次將紅色主題非遺納入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范疇,非遺系統性保護走在全國前列。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省傳承發展傳統技藝的排頭兵。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以瓷為媒,深入交流,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加強,傳承陶瓷技藝、保護千年遺產,景德鎮瓷都品牌越擦越亮。
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是文化體制改革的落腳點。當前,我省正強化歷史街區(街巷)、歷史建筑保護,做好景德鎮申遺工作,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建設,高質量建設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文旅融合跑出加速度,游客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陶冶心靈。
改革激發文化新動力、傳承賡續文化持久力、融合提升文化競爭力……當前,我省文化產業生機盎然,正奏響贛鄱文化最強音。(全媒體記者 曾悅之)
民生福祉 共建共享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我省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確保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過上幸福生活”目標,用心用情用力辦好各項民生實事,以點帶面推動民生福祉不斷改善。
7月10日,記者走進遂川縣泉江鎮養老服務中心,寬敞明亮的居住空間、齊全的生活設施……每一處都體現著對老年人的深切關懷。
2023年9月,泉江鎮養老服務中心整合周邊5家敬老院,功能設施得到明顯改善。該中心設置80張床位,安裝了電梯,室內統一配備空調、電熱水器、衛生間等。此外,中心還設置了多功能室、閱覽室、棋牌室、醫務室等功能用房。“我們每周會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在這裡感受到家的溫馨。”中心負責人表示。
今年2月,我省印發《2024年民生實事安排方案》,明確10件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推進鄉鎮敬老院資源優化配置改革和“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設便是其中重要內容。根據要求,今年我省將建設100家區域性中心敬老院、450家“一老一小幸福院”。截至4月底,89家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已開工,其中已建成24家﹔382家“一老一小幸福院”已開工,其中已建成42家。
關愛一老一小、救助困難群眾……今年以來,一件件民生實事有序推進,一項項民生任務落地有聲,民生福祉不斷得到改善。
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制定創業擔保貸款制度文件,暢通線上審批渠道、精簡審批流程,推進市場信用擔保模式改革試點,1月至4月,全省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28.2億元,同比增長19%﹔繼續提高低保對象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標准,1月至4月,全省累計發放低保、特困資金41.05億元﹔提高殘疾人生活和照顧服務水平,對全省困難重度失能殘疾人照護和托養工作情況進行摸底,全省2.17萬殘疾人被納入照護和托養保障范圍。
資助新生兒參加基本醫保,制定醫保“新生兒出生一件事”辦事指南、辦理流程圖,規范統一新生兒資助參保政策解讀口徑和參保繳費、費用結算經辦流程﹔開展“可躺式”課桌椅進校園試點,全省試點項目學校共660所,將配備30余萬套“可躺式”課桌椅,項目預算資金約2億元。
江西省正堅持不懈把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老區的深情牽挂轉化為改善民生的實際行動,讓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全媒體記者 陳 璋 實習生 黃 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