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讓蓮鄉產業插上科技“翅膀”

人民網記者 邱燁
2024年07月18日11:00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廣昌,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蓮鄉”,是一個有著1300多年種蓮歷史的縣城。目前,全縣面積面積達到11萬余畝,佔全國的28%,成為全國最大的白蓮科研生產中心、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被譽為“中國通芯白蓮之鄉”和“中國蓮文化之鄉”。

蓮鄉產業要發展,就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將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為蓮鄉產業深加工鏈條延展,加快鄉村業態培育,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隻為圓“兒時夢”

“晚上坐在凳子上一邊剝蓮子一邊打瞌睡,手指甲剝得可真疼。”每每說起小時候手工加工蓮子經歷,廣昌縣興蓮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志強仍記憶猶新。

“當時我在想,手工加工蓮子效率低又辛苦,如果能用機器替代那該多好!”曹志強說,傳統的白蓮加工方式為田間採摘、剝蓮蓬、剝殼、去皮、通芯全手工勞作,勞作費時費力,很多蓮農因此不敢大面積種植。

“剛開始,我們隻有一台電焊機、手磨機及電鑽機,是農業銀行的資金支持給了我創業的底氣。”2014年,還是一名汽修工的曹志強決定成立公司,研發專業設備,將智能農機引入蓮產業中,利用技術興蓮,實現蓮子產業全機械化加工。

成立初期,因技術更新需要採購大量生產及研發設備,流動資金不足讓曹志強犯了愁。農業銀行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為其提供了資金保障,支持其創業初期啟動,並在公司穩步發展期間,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

如今,公司現已將蓮子實現產業化一條龍加工,產品包含蓮子去皮機、蓮子通芯機、蓮子烘干機等,並具有多項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

“農業銀行信貸支持讓資金有了保障,讓我們全身心投入於研發設備,接下來,我們還想研發‘智能蓮蓬採摘機’,讓蓮農不用在高溫下採摘蓮蓬。”

曹志強用20年的時間圓了自己的“兒時夢”,用科技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填補了蓮子加工的技術空白,用“機械化”減少了人工勞作時間,提高了蓮農的生產效率。

科技賦能蓮種之“優”

春種一方藕,夏收萬畝蓮。對蓮農來說,優質的蓮品種是增產增收的關鍵。廣昌白蓮以色白、粒大、味甘、清香、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而聞名,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是傳統的滋補保健食品。

良種良法,才能增產增效。“我現在種的蓮子種類就是‘太空蓮’,前幾年因為要買化肥、付租金、購蓮種,我一度要放棄種蓮,想外出打工去,是農業銀行的及時幫扶,讓‘太空蓮’成為了我的‘致富蓮’。”廣昌縣甘竹鎮甘竹村脫貧戶謝愛雲說道。

20世紀90年代,廣昌縣開展白蓮航天育種研究,開創了白蓮航天育種先河。通過航天搭載成功選育的“太空蓮”系列品種,比傳統品種增產1倍以上。其中,“太空蓮36號”品種已成為我國子蓮產區的主栽品種,年推廣種植面積200萬畝左右,已累計推廣2000余萬畝,佔全國子蓮種植面積的80%以上。

近年來,廣昌縣充分發揮子蓮品種種質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開展蓮子雜交育種。同時,積極推進蓮子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助力美麗蓮鄉開出“幸福之花”。

蓮產業末端“深加工”

“以前,廣昌白蓮加工大都停留在去殼、鑽芯、洗、磨等初加工階段,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白蓮資源豐富但價值難以凸顯。”廣昌致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榮華回憶。

走進致純蓮子加工基地,繁忙的生產線躍入眼帘,生產車間內一台台先進食品生產設備正高速運轉,蓮子清香扑鼻而來。近期,致純還解鎖了低溫急凍嫩鮮蓮子的生產技術,白蓮末端深加工,技術改良。引進先進食品加工生產線后,白蓮經過精深加工,持續提升了產業附加值。

一顆蓮,從蓮子、蓮芯,到蓮葉,再到蓮藕、蓮房等,搖身一變,成了蓮蓉月餅、糍粑、糕點,蓮子羹、蓮飲料、藕粉、蓮芯茶等產品,鼓起了蓮農們的腰包,“蓮”通了鄉村振興致富路。做好蓮鄉產業文章,要精准提升蓮產業末端“深加工”水平,激活蓮鄉產業的“一池春水。”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我們要用金融賦能科學技術,助力蓮鄉產業提升,要幫助這些創新性企業解決資金的后顧之憂,主動為實體經濟‘輸血’、‘造血’,形成共生共榮的良性循環,將金融活水引入田間地頭,助力蓮鄉產業高質量發展。”農行廣昌縣支行行長游志平表示。

加速蓮鄉產業全產業鏈的價值協調及共創,要積極發揮金融要素的“融合劑”作用,農業銀行在推動科技新質生產力和特色農產業跨界融合的道路上,衍生疊加出新環節、新鏈條,促進金融服務農業產業。

截至2024年6月末,農行撫州廣昌縣支行涉農貸款余額達到4.7億元,其中,蓮產業貸款余額達2.46億元,為鄉村振興貢獻農行力量,為蓮鄉產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助力蓮鄉展翅高飛。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