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
和合之美潤古今(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四面丹霞八面畫,一城山水半城園。
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的承德市,是連接京津冀遼蒙的重要節點,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5000年紅山文化、300年山庄文化,多個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交流融合,展現出一幅色彩紛呈、絢麗多姿的畫卷。
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今年5月18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走進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可以在厚重歷史和瑰麗文化中感受承德魅力。
兼收自然人文景觀
承德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避暑山庄是清代夏季行宮,營建歷時89年,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整片建筑群總面積564萬平方米,包含建筑120余組,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與皇家寺廟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標志著中國古代造園與建筑藝術的巨大成就,也見証了許多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動和歷史事件。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的前身是承德博物館。該館2019年建立,位於古建筑和山水園林環抱之中,東觀磬錘峰、南望避暑山庄、西看“小布達拉宮”、北覽普寧寺,風景如畫。
這是一座內外兼修的博物館。建筑採用下沉式庭院設計,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現代簡約的場館與中式園林巧妙融合,極具藝術氣息。館內各展廳設計美觀,布展精致,生動展現了承德的歷史發展、文化民俗、避暑山庄及周圍寺廟的建設過程和建筑風貌。
“為加強文物資源保護、挖掘與利用,更好地促進文博事業繁榮發展,2022年9月,承德博物館與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館、檔案館、信息中心等單位合並,成立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院長孫繼新告訴記者,博物院以“汲古潤今 博物承德”為宗旨,著力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博物院現藏可移動文物19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52件(套),藏品分為32個類別,尤以瓷器、琺琅器、鐘表最負盛名。
承德博物館展區共設有6個常設展覽,包括“文明 交流 融合 發展——和合承德從遠古走來”“避暑山庄——一座承載盛世傳統文化的古典園林”“望長城內外——清盛世民族團結實錄”“清宮秘藏——佛教藝術珍品展”“凝固的時光——清代帝后生活展”“光陰的故事展”。
避暑山庄博物館展區共設有17個展覽,包括興盛時期的避暑山庄展、避暑山庄藏瓷藝術展、避暑山庄典藏琺琅展、避暑山庄典藏鐘表展等11個專題展覽和澹泊敬誠殿、四知書屋、煙波致爽殿等6個復原展覽。
“展出的文物多為清代皇家瑰寶、梵宇藏珍,且大多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和養心殿造辦處承做,代表了清代工藝品的最高水平。”孫繼新說,除了展示大量珍貴文物,展廳裡還採用VR、AR、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增強觀眾的互動體驗。
展現承德歷史文脈
“文明 交流 融合 發展——和合承德從遠古走來”是承德通史展,通過“塞北古地民族交融”“清代陪都和合發展”“玉汝於成綠色崛起”三部分,勾勒出承德由古到今的發展歷程。
承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位於承德市鷹手營子區的四方洞遺址是河北境內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距今約4萬年—2萬年,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屬於同一時期。
戰國時期,承德地區隸屬於燕國,據《史記》記載,燕國曾在這一帶修筑長城,現在長城遺址仍依稀可見。承德市圍場縣出土的秦代鐵權,周身鏨刻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的40字詔書。它的發現,說明早在秦代承德地區已被納入中央政府統治范圍。
中國古代官印的演變反映了政治、文化的變遷。展廳裡,一枚造型獨特的鎏金印章引起記者注意。印章上鑄一頭蹲獅為鈕,獅頭稍昂,雙目平視,胸前突,尾下垂置於右后側。“這枚契丹節度使印出土於承德市隆化縣,是唐代中央政府賜予契丹先王的禮儀性印章。”孫繼新說,如此高品階的古代官印,不論是傳世品還是出土文物均不多見,彌足珍貴。
遼代茶葉末釉雞腿瓶是國家一級文物,反映了中原漢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的融合。瓶身細高如雞腿,侈口外卷,短頸,溜肩,腹部修長,上粗下細,肩部刻有銘文,飾茶葉末釉。雞腿瓶由宋代梅瓶演化而來,后按照契丹人的審美與實用需求燒造而成,設計的初衷是作為契丹人運輸和儲藏水的容器。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漫步於“避暑山庄——一座承載盛世傳統文化的古典園林”展覽中,既能感受自然山水與人文建筑結合之美,也能領略融於造園置景中的帝王情懷。展廳入口處陳列著大型避暑山庄模型,可以看到避暑山庄的格局仿擬中華版圖,西北為碧蔭濃翠的山巒,東南為洲島錯落的湖沼,北部是蒼茫遼闊的草原,輔以遠山近水、奇峰異石,正如乾隆詩句所言——“山庄咫尺間,直作萬裡觀”。
“是地也,雖避暑之離宮,實絕塵之仙境。”乾隆《斗鹿賦》中寥寥15字,道出了避暑山庄涼爽的氣候和綺麗的風光。《斗鹿賦》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農歷八月乾隆帝駐蹕避暑山庄時所作,全文共732字,字體用筆圓潤,結構嚴謹端庄,代表了“乾隆體”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此套御制《斗鹿賦》玉冊在常設展中展出,讓觀眾一睹這篇精彩文賦的風採。
“清代皇帝喜愛賞玩鐘表,大量精美鐘表被送入宮中,皇宮苑囿成為鐘表的集中收藏地。”孫繼新說。
一款表身為三層塔樓形的銅鍍金鑲銀騎象人梳妝表給人以新奇華麗之感。這件梳妝表為18世紀中后期英國生產,底層為八棱形樂盒,盒壁包鑲純銀鏤空貴族人像,中層正中是一個八棱形鍍金規矩箱,四角分別由騎象人馱起,頂層為翼龍尖頂,中間連接一個兩針瓶式表,表面為羅馬和阿拉伯數字標。整體做工精致,既可做梳妝盒,又是報時鐘表,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堪稱藝術珍品。
見証民族團結佳話
走進“望長城內外——清盛世民族團結實錄”展覽,一幅展現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從伏爾加河草原跋涉萬裡東歸中國的示意圖引人注目。當年,乾隆正是在承德避暑山庄熱情接見了東歸英雄渥巴錫。
此展覽集中展示近200件文物、檔案、史料,結合沙盤模型、多媒體、數字化互動設備等,呈現了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重點講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以承德為舞台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故事。2020年,此展覽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這座紫檀木座琺琅萬壽塔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它不僅是難得的清代宮廷藝術珍品,還見証了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禪大師共同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佳話。”隨著孫繼新的指點看過去,一座3米多高的三層樓閣樣式萬壽塔映入眼帘,造型庄重,紋飾華美,氣派非凡。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世班禪得知乾隆皇帝兩年后要在避暑山庄慶祝七十壽辰,主動提出入覲祝壽。乾隆欣然允請,並仿照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在承德建造須彌福壽之廟,作為班禪到承德后的經堂和居所,同時下旨將紫禁城慈寧宮寶相樓六品佛樓內的大部分佛像、法器、供器和6座佛塔移至須彌福壽之廟妙高庄嚴殿西群樓安供。展廳中的這座琺琅塔制造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是從紫禁城慈寧宮移至須彌福壽之廟的6座佛塔之一。當年,乾隆多次來須彌福壽之廟看望六世班禪,二人一同到佛堂瞻禮,此塔便是那段歷史的見証。
萬樹園是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之一,也是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乾隆在萬樹園多次召見蒙古、西藏等地王公貴族、宗教首領,並舉行頒賞、賜宴、觀火戲等活動。《萬樹園賜宴圖》為西洋畫家郎世寧等人所作,描繪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夏在萬樹園設宴招待蒙古族杜爾伯特部首領“三車凌”的場景。此圖原件藏於故宮博物院,展廳裡通過動畫和仿制圖再現了這次民族團結的盛會。
承德的歷史在多元文明碰撞交融中發展,塑造了民族團結的文化因子,孕育了開放包容的文化氣質。孫繼新介紹,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通過策劃主題展覽、開展研學社教活動、舉辦專題講座和研討會等形式,深挖“民族團結”文化因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和合之美煥發時代光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