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資溪新月畬族村發展生態產業和鄉村旅游,走出一條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融合互促的特色發展之路

山歌唱響新生活

2024年08月26日17:43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初秋時節,走進閩贛交界處的資溪縣烏石鎮新月畬族村,陽光穿透雲層,洒落在大地上,為這個充滿民族風情的村庄披上了一層金色紗衣。遠處,傳來陣陣悠揚婉轉的山歌。循聲前行,一座獨具民族特色的牌樓映入眼帘,青瓦白牆的樓房、工藝精湛的雕花和別有特色的彩繪,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來探訪。難以想象,這裡曾經是一片荒蕪的草灘,名叫“大草灣”。

近年來,新月畬族村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和鄉村旅游,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融合互促的特色發展之路。

盤活林業資源鋪就致富路

“村子曾經一窮二白,村民人均純收入隻有800元,出路在哪裡?這是以前讓我們夜不能寐的問題。”村黨支部書記蘭秀林說道,“說起我們村的發展,離不開以前的村黨支部書記蘭念瑛,是她在走了一遍又一遍的馬頭山后,提出利用30萬畝馬頭山原始森林的優勢,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才有了現在的成就。”

1982年,年僅24歲的蘭念瑛帶領村民走上了苗木種植的致富路。歷經十余年的努力,蘭念瑛帶領村民掌握了苗木嫁接、育苗、施肥等技術,還建立了一個較為穩定的銷售網絡。1995年和2007年,蘭念瑛先后擔任了村委會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期間為打消村民的顧慮,蘭念瑛和村干部帶頭種植苗木,並作出“所有的種子由我提供,所有的苗木由我包銷”的承諾。為開拓市場,村黨支部積極承接縣內外苗木種植業務和管護服務,並成立了資溪縣新月苗木發展有限公司,以“黨支部+公司+農戶”的形式,實行股份制經營,村民以苗圃入股、按股分紅。

由此,苗木市場銷路越來越寬,村民逐漸打消顧慮,開始種植苗木。為了發展壯大苗木產業,村黨支部動員和鼓勵黨員干部以“1+1”“1+X”等方式與村民結對子,無償教技術、借資金,並解決村民在苗木生產管理中的困難,形成鄰幫鄰、富幫貧的良好氛圍。

一花引得百花開。如今,全村1000多畝、50多個品種的花卉苗木,在造林、綠化、盆景市場各展風採,從業人員達300人,年總產值800多萬元,“新月苗木”成了新月畬族村的知名品牌。

融合文旅產業培育新業態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現在我們不用出去打工,在家裡就有錢賺,這日子是越來越有盼頭了。”談起村裡的變化,村民李玉香感觸頗深。近年來,她在村裡開辦民宿,年收入超15萬元。

隨著畬族文化吸引力逐漸增強,村裡也日漸富起來,但村黨支部並不滿足於此。2015年,村黨支部將發展觸角從苗木市場向文化市場延伸,結合鄉村旅游開發,把新月畬族村打造成具有文化特色的秀美鄉村,唱響畬族文化品牌。2016年,啟動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請來建筑設計專家實地調研,精心設計規劃,完成了新建特色村寨門樓及26棟民房的改造,建設了山哈廣場、環村旅游公路等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有了,但是如何唱響文化品牌?

“我們邀請民族專家對畬族文化資源進行搜集整理,進一步挖掘畬族歌舞、服飾、飲食、武術等文化,組建民族特色風情表演隊,每年舉辦畬族文化節、‘三月三’祈福活動,展示畬族圖騰、農耕等文化,讓畬族文化特色更加鮮明。” 蘭秀林說道。

村裡還成立了資溪縣真相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將本村和鄰村村民組織起來,聘請村民唱山歌、演婚俗,並先后開發畬族民俗生活體驗、婚嫁民俗互動等旅游項目,將畬族文化魅力以表演的形式進行展現。借助鄉村旅游的東風,村黨支部盤活村裡的廠房、畬寨等資源,每年可獲得20萬元的租金收入。2023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0余萬元。

深挖鄉土特產打造金招牌

得益於村裡旅游產業的發展,村民焦芳鑫經營的土特產店這些年生意紅火,每年收入20余萬元。“除了在店裡出售,村裡還通過線上幫我把土特產賣到了全國各地,現在生活真的越來越好了!”對於現在的生活,焦芳鑫感到十分滿足。

“我們的土特產具有民族特色,樣品非常豐富,深受消費者青睞。”蘭秀林說道。村黨支部在核心景區搭建資溪縣新月畬寨畬族產品展示區,成立資溪縣鑫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統一農副產品生產標准、包裝和產品商標,很快在游客中打開了知名度。同時,還通過網絡直播帶貨等方式,暢通土特產銷路。自2021年以來,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連續3年超100萬元。(萬奇 王晨曦)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