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達38項
清水長流潤沃野(深度觀察)
核心閱讀
隨著9月3日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徽州堨壩—婺源石堨、陝西漢陰鳳堰梯田、重慶秀山巨豐堰4處工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8項。
我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絕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都離不開灌溉工程。我國是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之一,許多灌溉工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悠悠歲月,筑壩通渠,澆灌良田,惠澤民生,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濃縮一段段歷史。今年入選的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有哪些特色,發揮哪些功效,如何保護管理?記者進行了採訪。
新疆吐魯番坎兒井:
“地下運河”滋養綠洲
【鏡頭】得益於清水灌溉,戈壁灘飄來瓜果香。在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吐魯番克爾村,坎兒井送來汩汩清水,7000多畝葡萄用上微噴灌。村民艾尼瓦爾·熱西提介紹,微噴灌用水少,相比大水漫灌,每畝地能省水約200立方米。
“坎兒井是吐魯番的‘生命之泉’。當地群眾在干旱氣候條件下,尊重客觀規律,有效利用水資源,建成了極具特色的地下取水工程。據考証,吐魯番坎兒井至少已有600年歷史。”吐魯番市水利科學研究所(坎兒井研究所)所長徐偉偉介紹。
在吐魯番,來自高山的冰雪融水滲入地下,聚成涓涓細流。勞動人民開挖一個個豎井,在地下建造縱橫交錯的暗渠,地下潛流沿著暗渠,自流至明渠,蓄集到澇壩,一條條坎兒井滋潤綠洲。
從集水、輸水到取水,坎兒井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徐偉偉介紹,坎兒井主要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蓄水池)組成。工程巧妙利用地形,實現水流從地下到地表的自流,節省人力物力。相比其他輸水工程,坎兒井建有大量暗渠,其單條長度大多在3至5公裡之間,全市暗渠總長度達3200多公裡,有“地下運河”的美譽。“暗渠輸水減少了水分蒸發,保護水體免受污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徐偉偉說。
坎兒井一直是吐魯番農牧業生產的重要水源。據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與吐魯番市水利科學研究所調查結果顯示,當地有水坎兒井暗渠的平均流量為3.6立方米/秒,年徑流量達1.14億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近10萬畝。“坎兒井是當地群眾的‘致富井’,不僅為哈密瓜、葡萄等特色產業提供穩定水源,還是人氣打卡地,當地群眾吃上了‘旅游飯’。”徐偉偉介紹。
有水就有綠洲,坎兒井有效發揮了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功能。“坎兒井養育了紅柳、梭梭、胡楊等植被,澇壩形成的水面吸引了白鷺、野鴨等安家。”徐偉偉介紹。據統計,吐魯番盆地約23%的脊椎動物生活在坎兒井附近,坎兒井成為綠洲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久久為功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坎兒井。“每個村子設置管理員,負責日常管護,遇到問題及時上報。鎮裡全面開展維修加固,加強地下水取用水管理和水位監測。”高昌區水利局高級工程師瑪麗亞木·阿不都熱依木介紹。
“目前水利、文物部門以及村集體等共同組成了坎兒井保護網絡。接下來,要進一步摸清家底,建立檔案,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日常管護,全力守護坎兒井清水長流。”徐偉偉說。
徽州堨壩—婺源石堨:
座座古堨串起鄉村水系
【鏡頭】青磚黛瓦,石橋橫臥……安徽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檀干溪穿村而過,18座古堨壩立於溪上,形成一道長達600米的風景線。
古堨壩與古村落、古建筑、古街道等融為一體,憑著好風光,唐模村發展觀光度假、研學科普等新業態。“村子每年接待游客32萬人次,去年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1萬元。”唐模景區總經理助理韓小玉介紹。
初秋的江西上饒市婺源縣汪口古村,綠水繞村,曲徑通幽,曲尺堨攔水成瀑。這座石堨長120米、高3米,就地取用當地毛石、鵝卵石砌成。婺源縣石堨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專班工作組副組長朱利華介紹,婺源丘陵連綿,溪河密布,村庄依水而建,水、堨、村、田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體系。目前全縣長5米、水位落差0.8米以上的石堨有2052座,其中過半修建於明清時期。
堨,是指堤壩或灌溉田地的水渠。作為一種古老的灌溉工程,堨建造在河流較窄、落差較大的地方,起壩蓄水,引水入田。安徽黃山市徽州區和江西上饒市婺源縣歷史上屬於古徽州,都保留了大量古堨。但兩地有略微區別,徽州區的古堨大都修建在豐樂河等較大河流上,而婺源縣的古堨大都修建在小河溪流上。
婺源石堨工程體系主要由石壩、引水渠、分水口、分水石、擋水石、排水渠具等組成,結構設計巧妙。來自婺源縣的石堨工匠俞榮華介紹,古人遵循“深淘灘、低作堨,寬砌底、斜結面”的理念,就地取材、梯級布設。“壩體由青石塊交錯鋪設而成,砂礫填縫,十分堅固。”俞榮華說。
徽州堨壩採取“多級水源、塘堨並舉”模式,串聯村庄水系,兼顧攔、引、蓄、泄。徽州區水利局水旱災害防御中心主任李國寶介紹,堨壩阻水,水街、水圳等排水渠道泄水,坑塘蓄水,調峰補枯,立體循環。
徽州區和婺源縣不斷加強古堨管理保護。徽州區在當地水網規劃中,把古堨等古灌溉水利工程列入重點保護對象,積極開展古代水利工程普查,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修復。婺源縣加快編制古堨工程遺產保護發展規劃,推動古堨修筑工匠技術納入市、縣級非遺項目,積極建設文化展示館,加強宣傳推廣,進一步挖掘古堨的歷史文化價值。
陝西漢陰鳳堰梯田:
獨特生態體系煥新機
【鏡頭】秋高氣爽稻飄香,陝西漢陰縣鳳堰梯田連片水稻迎來豐收季。
沿著起伏山勢,梯田如鏈似帶。鄉親們穿梭其間,割稻、脫粒、裝袋……村民鄒宗林雙腿微跨,雙臂一彎一伸間,把一簇簇稻子送進脫粒機。“今年種了10多畝水田,畝產1300多斤。稻子是富硒的,營養好、米香濃,一斤能賣20多元。”鄒宗林說。
鳳堰梯田地處鳳凰山脈南麓,盤旋的金黃色線條從山腳繞至山腰。從山頂水源涵養林、山間梯田到山塘濕地,1000多米的垂直空間裡,匯集“田、渠、塘、溪”灌溉體系,契合了“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生態理念。
“田盡而地,地盡而山,鳳堰梯田從山腳一直延綿到山頂。”漢陰縣水利局局長蔣孝軍介紹,鳳堰梯田體現了人們對有限土地資源的科學高效利用。比如,梯田依山就勢沿等高線修建,呈流線型,最大限度地減少開挖,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鳳堰梯田充分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與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有機融合,形成了“森林—水系—梯田—村落”這一獨特的山林農業生態體系。
鳳堰梯田煥發新活力。“春踏油菜花浪,夏看水田插秧,秋聞金谷飄香,冬賞雪落山庄,生態農業、旅游觀光、休閑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落地生根,一二三產融合。今年以來,鳳堰古梯田景區累計接待游客26.66萬人次。”漩渦鎮黨委書記劉仁宏介紹。
在堰坪村鄉韻家園農家樂,老板楊秋紅忙個不停。“游客看梯田美景,吃農家飯菜,聽戲曲山歌,大家對我們這兒吃的、看的、玩的贊不絕口,每年都有不少‘回頭客’。”楊秋紅說。
漢陰縣縣長陳永樂介紹,為了保護好這一寶貴資源,縣裡出台了區域風貌管理辦法,制定水利風景區建設規劃、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規劃、鳳堰灌區建設等相關規劃,織密制度網絡。接下來,將持續做好梯田和灌溉體系的保護、修復、陳列展示,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重慶秀山巨豐堰:
穿山越嶺引水灌田
【鏡頭】一水抱山流,層層疊疊的梯田漸染金黃。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巨豐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消息傳來,清溪場街道星寨村村民黃宜軍難掩自豪,“我家農田‘喝’的就是巨豐堰的水。”
“河水順著渠道流到村裡,常年有水,澆地、洗菜都離不開它。”黃宜軍說,自家5畝多地,一年兩季,水稻畝產1000多斤。
在丘陵地區,河、山、田交錯分布,如何引水灌田?“‘立交化’灌溉工程體系,是巨豐堰的鮮明特色。渠與河、渠與渠、渠與路相交,順著山勢,形成了引、灌、排等有機整體。”秀山縣水利局規劃計劃科科長楊光耀介紹。
看渠首工程,長80米的攔河壩立於平江河上,抬升水位2米,河水自流到進水閘。此外,渠首工程還包括永豐堰和秀豐堰兩個取水口,補充水源。看渠系工程,三條干渠蜿蜒綿延,與田間毛渠相連相通。“這些渠系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渡槽,水渠跋山涉水,遇河架槽,渡槽在上,水渠在下,就像是輸水‘立交橋’。目前巨豐堰有歷史價值的渡槽工程共3座,體現了古人高超的建造技藝。”楊光耀說。
始建於1767年的巨豐堰至今仍發揮效用。“巨豐堰可滿足清溪場街道和烏楊街道農業灌溉用水,受益面積達1.6萬畝。特別是遇到干旱枯水年份,古堰蓄水引水,為糧食豐收作出貢獻。”楊光耀介紹。
巨豐堰承載豐厚的科技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作為山區型河流的引水灌溉工程,巨豐堰工程規劃布局充分體現因地制宜理念,是研究古代水利建設的典型樣本。”秀山縣水利局黨組成員龍祖華說。巨豐堰灌區內還有大量的碑刻、石拱橋等歷史文物。比如,發現於三拱橋渡槽下的石碑,記載了歲修、分水、計費、維護等制度,是我國水資源制度歷史演變的重要文獻。
秀山縣積極探索,不斷完善保護管理體制。“水利部門負責干支渠維護管理,街道用水戶協會負責片區工程運行調度,部分村子成立用水協會,負責組織灌溉和日常巡護,縣、鄉、村三級攜手,守護好巨豐堰。”龍祖華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