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考古又有新發現
江西文物保護利用成果豐碩
“海昏侯墓的發現和發掘,是新時代江西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收獲之一。”不久前,在第一屆漢代海昏侯國考古與漢文化學術論壇上,省內外50余名學者對漢代海昏侯國遺址考古研究、保護利用展開了探討與交流,並公布了一批最新考古研究成果。
論壇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軍在談到關於海昏侯劉賀身高時,引起了極大關注。多年來,我省考古研究工作者根據發掘的部分劉賀遺骸,採用X射線探傷、紫外熒光成像等手段,推算劉賀身高在173厘米至183厘米之間。此外,一直備受關注的“孔子屏風”也有了新研究成果:畫有最早孔子像的“孔子屏風”是一個由衣鏡主屏和《衣鏡賦》輔屏共同構成的雙折式屏風。
“文物研究是推動考古成果轉化的力量。”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海昏侯文物保護展示利用有新突破,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一批新修復的精美漆器、玉器呈現在大眾面前,備受關注﹔墎墩苑主墓保護展示工程入選全國遺址考古保護展示十佳案例。特別是今年海昏侯國遺址出土文物《論語》竹簡出現在2024年秋季義務教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激發了廣大學生“跟著課本去旅行”的熱情。據悉,自2020年9月遺址公園開園以來,共接待游客約59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億余元。
文物承載文明,傳承歷史文化。近十年以來,我省廣大考古、研究工作者探源贛鄱文明步履不停:追溯遠古人類足跡,2015年調查發現的安義舒家壟舊石器遺址將江西人類史上溯至距今50余萬年前﹔發掘璀璨的萬年文化史,其研究成果表明仙人洞遺址早在距今2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陶器,這一成果被評為“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新石器時代考古取得重要突破,靖安老虎墩遺址出土的彩陶,是目前長江中游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彩陶﹔九江蕎麥嶺遺址、新干大洋洲鎮的牛頭城址、樟樹國字山墓葬等夏商周考古,証實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進程……文物保護與利用並行,圍繞“文物+旅游”,我省不斷推陳出新,將考古成果、考古遺址轉換為旅游新場景,實現考古成果面向社會、走近大眾,讓文物考古資源煥發時代光彩。
撥開歷史煙雲,探源贛鄱文脈。當前,我省正加快推進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建設,文物保護利用呈現出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文物和旅游深度融合邁上新台階。 (全媒體記者曾悅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