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黃金水道”續輝煌

2024年10月10日08:04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彭澤狄公樓氣勢恢宏。全媒體記者 梁振堂攝

  臨江而建,因水而興。152公裡“黃金水道”,工商繁茂不斷,文脈綿延不絕。自古以來,九江這座城市就與長江休戚相關、命運與共。

  2023年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考察時強調,“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出發,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把長江保護好”。

  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一年來,九江市堅決扛起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的重大使命,深入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建設,以實際行動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實現長江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的有機統一,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不落一米,守護長江安瀾

  琵琶亭上,游客憑欄而眺﹔綠道上,人們悠閑散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已成為城市新地標。

  “江邊有新景、水城人共融”的美好畫面背后,是九江市統籌推進長江岸線系統治理、科學保護和綜合利用的不懈努力。

  過去,由於迎流頂沖的河勢特點和粉質砂土為主的地層構造,九江沿江地區崩岸險情頻繁發生,嚴重威脅著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制約了城市發展。

  治城先治水。為守護長江安瀾,提升防洪減災能力,2021年11月,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長江干流江西段崩岸應急治理工程全線開工,並於2023年7月完工。工程治理總長65.4公裡、共17段崩岸段,通過建設水下護腳工程、水上護坡工程等措施,有效消除了江岸坍塌險情,增強了岸線和河勢的穩定性,保障了長江防洪安全和航道安全,河道生態環境也得到很大改觀。

  “長江干流江西段崩岸應急治理工程實施后,和長江干堤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防洪工程體系,達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標准。”九江市水利局四級調研員、九江市長江干流江西段崩岸應急治理工程建設項目部常務副主任熊誕寧告訴記者,今年汛期,該工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經受住了多輪強降雨和洪峰過境的挑戰。

  行走在江邊,治理工程的成果躍然眼前:一塊塊混凝土植生塊,牢固地拼接在一起﹔石籠網墊已冒出綠油油的小草,一直延伸至水中。

  工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運用,不僅大幅提升了治理效果,也最大限度減少了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永安堤段的聚氨酯碎石護坡,是迄今為止該材料在長江沿岸應用最長的試驗段。“這就像一塊‘沙琪瑪’,聚氨酯有很好的物理力學及黏結性能,將普通的碎石塊整合為一個堅固、穩定、開放的整體結構,抗沖刷能力強且生態環保。”熊誕寧說。

  此外,水下拋石作業採用的沉箱法,能最大程度保証石料拋准、拋足、拋勻。石籠網箱、石籠網墊和混凝土植生塊都具有多孔結構特點,可以成為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同時在親水平台之上種植耐水性植物,能夠增強水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

  護江守岸,久久為功。當前,九江市正在積極推進三峽后續工作長江中下游影響處理江西九江段一期河道整治工程和長江干流江西段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方面繼續消除江岸坍塌險情隱患,另一方面提升堤防等級,滿足沿岸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目前,長江干流江西段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三峽后續工作長江中下游影響處理江西九江段一期河道整治工程也在進行施工前准備。”熊誕寧說,“我們將繼續把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有機融合,確保152公裡全線安瀾,不落一米。”

  還江於民,打造城市地標

  家住錦江國際小區的張大爺終於盼來了這一天:家門口的煤炭、鐵礦石運輸碼頭“退城進郊”了。9月中旬,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三期項目施工單位進場,挖掘機正在對施工場地進行表面清理,准備打造成潯陽城市文化為主題的“潯陽T台”。曾經荒草叢生的江灘,將變成芳草萋萋的景觀公園。不遠處,閑置了兩年的新開河大橋已建成,也將隨著濱江路的打通成為車水馬龍的要道。

  2022年,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建設正式啟動,以長江為軸,在滿足市民、游客生活休閑需要的同時,串聯起風景名勝、文物古跡、人文景點,進一步盤活沿江文旅資源。一期、二期項目分別於2023年1月和4月對外開放,三期項目也於今年9月開工建設。

  臨江見江,還江於民,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三期項目的重要任務。三期項目總長度約6.5公裡,范圍從環城路口至經開區新開河口岸線。

  “一期、二期項目的重點在於濱江道路功能品質提升和歷史文化景觀打造,三期項目的重點在於自然生態景觀恢復和工業遺存保留。”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項目現場負責人黃慶介紹,三期項目主要內容包括貫通濱江西路、拓寬堤頂道路、治理堤外灘地、打造景觀節點、完善沿線配套設施等,通過特色街區的打造,再現九江作為重要航運碼頭和老工業基地在近現代史上的工業發展歷史和城市發展脈絡,為市民、游客提供開闊的集散空間,實現從“臨江不見江”到“近水又親水”的轉變。

  “讓長江沿岸成為最亮麗的風景線。”這是九江全市上下達成的共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該市加大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三期項目的投入,推動一系列配套措施落地,旨在充分利用長江岸線的自然風光,進一步打造城市IP,彰顯九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自一期項目對外開放以來,九江市充分利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平台,開展了30余場次主題活動,琵琶亭、鎖江樓、潯陽樓、潯陽江號游輪、九八抗洪展陳館等重要景觀節點累計接待游客達293萬余人次。

  洞見古今,賡續千年文脈

  位於瑞昌市的銅嶺銅礦遺址,殘存的露採坑、礦井、巷道、選礦場等,讓人們洞見古今——

  這裡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銅礦遺址,採冶時代從商中期延續至戰國,其井巷開拓系統、巷道支護技術、採礦技術、溜槽選礦技術、冶煉技術及管理系統等,在當時領先世界。

  10月上旬,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重點項目之一,銅嶺銅礦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景觀——瑞昌銅嶺銅礦遺址博物館建成並試運行。博物館基於銅嶺的地貌、土質、岩石等自然特性建造,運用了許多新技術、新模式、新手段,再現商周礦井原貌,復原南銅北運線路,展陳華夏先民採礦煉銅、金道錫行的壯觀景象。這是九江市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的一個縮影。

  從“飛流直下三千尺”到“躍上蔥蘢四百旋”,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這些名句名篇,是九江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寫照,也是長江文化的切片。如何激活歷史文化資源,推動長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是九江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建設的重要課題。

  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和創新發展,讓古老的文化遺產綻放新的光彩。按照千年文化、串珠成鏈,創意重現的方式,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以傳承千年文脈為主線,將沿途文化景點串珠成線,圍繞152公裡岸線重點規劃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一二三期,瑞昌市銅嶺銅礦考古遺址公園,湖口縣“江、山、湖”生態文明展示園,彭澤縣濱江文旅融合展示項目等,打造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公共空間,讓文化體驗變得生動有趣。

  在傳承的基礎上,九江市深入研究發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內涵與價值,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夯基固本。該市建設長江文化主題展示區和文旅融合區,圍繞白鹿洞書院、濂溪書院等書院文化遺存,全力打造江西千年書院文化遺存保護項目﹔圍繞秋收起義、百萬雄師過大江等紅色文化遺存,全力打造贛北紅色革命文化傳承弘揚保護項目,讓岸線成為“流動的長江文化”鮮活載體。(全媒體記者 尹曉軍 周亞婧)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